昌吉州各级医疗机构全力做好“乙类乙管”后新冠患者医疗救治工作
发布时间:2023.01.28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中国昌吉网(记者 常昊)1月8日起,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记者从昌吉州多家医疗机构了解到,全州各级医疗机构新冠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平稳有序运行,为患者筑牢生命健康安全防线。

二级以上医院:全力以赴做好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乙类乙管’后,我院的床位和设备资源能够满足区域内重症患者的救治需求。”昌吉州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张娟介绍,为满足更多患者就医,医院将职工体育馆改建成第二门诊就诊区(发热门诊),增设重症病区。同时调整急诊区域布局,增加急诊诊室、扩大急诊候诊区域。目前医院床位扩容至1200张,其中重症床位扩容至246张。此外,医院配备了89台呼吸机、10套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氧疗区可同时容纳30名患者吸氧,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和康复提供条件。

为“保健康、防重症”,昌吉州人民医院成立以重症医学科主任凌格为首的院级急危重症救治专家组,对重症患者进行评估分层,针对治疗,重点监测临床预警指标,通过关口前移争取抢救时间。同时组建插管队、透析队、孕产妇救治队、儿童救治队等重症专业救治团队,队员随时待命,在遇到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时,第一时间启动相应救治队,全力保障患者救治。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为做好重症患者救治、防止轻症向重症发展,医院开放4个病区收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新增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急诊医学科医护人员扩容至54名,充分缓解急诊重症患者激增的压力。同时做好设备、设施、药品配备和人员调配,畅通群众看病就医和转诊通道,保障重症患者及时发现和转运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基础性疾病共同救治。此外,医院还坚持中西医结合,开设中医康复门诊,推出阳康健康体检套餐,提高治愈率,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

作为昌吉州医共体牵头医院,昌吉市人民医院与医共体医院建立实时沟通渠道,畅通急危重症患者的绿色转诊通道。“我院还积极组织专家,对医共体医院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分级分类诊治、安全用药等线上培训。同时选派医护人员每日到各医共体单位巡诊,利用车载移动CT机将检查送到群众身边,帮助医共体单位提升诊疗能力和水平,加强‘上转下’和‘下转上’运行机制,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救治效率。”昌吉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办公室负责人马大鹏说。

定点医院: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

“我们的接诊医生按照患者自身基础疾病情况进行分类诊疗,实现科学精准施治。”昌吉州第二人民医院筹备组组长孟小丽介绍,作为昌吉州唯一一家新冠救治定点医院,医院主要收治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和血透患者,缓解三级医院诊疗压力,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目前昌吉州第二人民医院配备了超声、呼吸机、监护仪、血液透析设备等大量最新基础设施和先进的重症救治设备,拥有负压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负压手术室等完善的独立救治体系,实现了数字化医疗,将有效提升危重症患者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此外,医院还成立了新冠救治专家团队、多学科诊疗团队,定期、不定期查房、会诊,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牢牢掌握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主动权,兜住医疗救治和生命保障的底线。

“我们不仅要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也会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对于老年新冠患者,我们医护人员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安慰。”孟小丽说。

基层医疗机构:密切监测重症高风险人员健康状况 及时协助转诊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重点向“保健康、防重症”转移,玛纳斯县玛纳斯镇卫生院的医疗救治和住院业务工作已全面展开。“新冠病毒感染纳入‘乙类乙管’后,我们组织了23名医护人员,成立了5支医疗小分队,每日对辖区老年人及慢病重点人群入户巡诊或电话随访,开展健康监测、给予专业医疗指导,对有潜在风险或急危重症情况的群众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及时协助转诊。”玛纳斯镇卫生院副院长张惠娟告诉记者,去年12月30日卫生院扩增住院床位,由23张扩增到50张,同时配备1辆120急救车,让居民有“医”靠,24小时保障辖区群众转诊就医需求。

昌吉市六工镇卫生院书记任菊斌介绍,为提升基层医疗质量,卫生院更新了医疗设备,抢救室配备了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无创呼吸机、肺功能仪等设备。还实现了远程影像会诊、B超和心电设备的远程连接,成立了“远程会诊平台”,方便患者与昌吉市人民医院进行多学科云会诊,发现患者有向重症发展趋势时及时转诊,全力保障辖区的患者就医。

(通讯员贾佳、马晓蕊、王淅参与采写)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昌吉州各级医疗机构全力做好“乙类乙管”后新冠患者医疗救治工作
发布日期: 2023-01-28 11:21:23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国昌吉网(记者 常昊)1月8日起,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记者从昌吉州多家医疗机构了解到,全州各级医疗机构新冠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平稳有序运行,为患者筑牢生命健康安全防线。

二级以上医院:全力以赴做好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乙类乙管’后,我院的床位和设备资源能够满足区域内重症患者的救治需求。”昌吉州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张娟介绍,为满足更多患者就医,医院将职工体育馆改建成第二门诊就诊区(发热门诊),增设重症病区。同时调整急诊区域布局,增加急诊诊室、扩大急诊候诊区域。目前医院床位扩容至1200张,其中重症床位扩容至246张。此外,医院配备了89台呼吸机、10套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氧疗区可同时容纳30名患者吸氧,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和康复提供条件。

为“保健康、防重症”,昌吉州人民医院成立以重症医学科主任凌格为首的院级急危重症救治专家组,对重症患者进行评估分层,针对治疗,重点监测临床预警指标,通过关口前移争取抢救时间。同时组建插管队、透析队、孕产妇救治队、儿童救治队等重症专业救治团队,队员随时待命,在遇到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时,第一时间启动相应救治队,全力保障患者救治。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为做好重症患者救治、防止轻症向重症发展,医院开放4个病区收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新增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急诊医学科医护人员扩容至54名,充分缓解急诊重症患者激增的压力。同时做好设备、设施、药品配备和人员调配,畅通群众看病就医和转诊通道,保障重症患者及时发现和转运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基础性疾病共同救治。此外,医院还坚持中西医结合,开设中医康复门诊,推出阳康健康体检套餐,提高治愈率,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

作为昌吉州医共体牵头医院,昌吉市人民医院与医共体医院建立实时沟通渠道,畅通急危重症患者的绿色转诊通道。“我院还积极组织专家,对医共体医院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分级分类诊治、安全用药等线上培训。同时选派医护人员每日到各医共体单位巡诊,利用车载移动CT机将检查送到群众身边,帮助医共体单位提升诊疗能力和水平,加强‘上转下’和‘下转上’运行机制,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救治效率。”昌吉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办公室负责人马大鹏说。

定点医院: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

“我们的接诊医生按照患者自身基础疾病情况进行分类诊疗,实现科学精准施治。”昌吉州第二人民医院筹备组组长孟小丽介绍,作为昌吉州唯一一家新冠救治定点医院,医院主要收治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和血透患者,缓解三级医院诊疗压力,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目前昌吉州第二人民医院配备了超声、呼吸机、监护仪、血液透析设备等大量最新基础设施和先进的重症救治设备,拥有负压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负压手术室等完善的独立救治体系,实现了数字化医疗,将有效提升危重症患者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此外,医院还成立了新冠救治专家团队、多学科诊疗团队,定期、不定期查房、会诊,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牢牢掌握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主动权,兜住医疗救治和生命保障的底线。

“我们不仅要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也会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对于老年新冠患者,我们医护人员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安慰。”孟小丽说。

基层医疗机构:密切监测重症高风险人员健康状况 及时协助转诊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重点向“保健康、防重症”转移,玛纳斯县玛纳斯镇卫生院的医疗救治和住院业务工作已全面展开。“新冠病毒感染纳入‘乙类乙管’后,我们组织了23名医护人员,成立了5支医疗小分队,每日对辖区老年人及慢病重点人群入户巡诊或电话随访,开展健康监测、给予专业医疗指导,对有潜在风险或急危重症情况的群众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及时协助转诊。”玛纳斯镇卫生院副院长张惠娟告诉记者,去年12月30日卫生院扩增住院床位,由23张扩增到50张,同时配备1辆120急救车,让居民有“医”靠,24小时保障辖区群众转诊就医需求。

昌吉市六工镇卫生院书记任菊斌介绍,为提升基层医疗质量,卫生院更新了医疗设备,抢救室配备了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无创呼吸机、肺功能仪等设备。还实现了远程影像会诊、B超和心电设备的远程连接,成立了“远程会诊平台”,方便患者与昌吉市人民医院进行多学科云会诊,发现患者有向重症发展趋势时及时转诊,全力保障辖区的患者就医。

(通讯员贾佳、马晓蕊、王淅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