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记者 荷苒·马汗 杨海军)
1月8日下午,昌吉州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胜利闭幕,至此,今年的昌吉州两会圆满结束。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民生实事,聚焦群众关切,充分运用议案提案,为昌吉州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两会热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昌吉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打造提升北庭故城等220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示范点,优化完善“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
【热点延伸】
昌吉州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为抓手,坚持高位推动,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协调、社会广泛参与、州县(市)乡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创造性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最美结亲故事、“最美石榴籽”事迹、“我邀亲戚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各类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五个认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
在巩固深化创建成果上,昌吉州坚持思想不松懈、标准不降低、力度不减弱,持之以恒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物质、社会、法治、治理”五大基础,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和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不断擦亮两次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靓丽名片,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昌吉州的生动实践。
【代表委员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好唐朝墩、石城子遗址等文物保护修缮。距北庭故城遗址约30公里的唐朝墩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印证了唐代至元代时期天山北麓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共存、多文化兼容的历史事实,为研究和阐释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多民族融合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等问题,提供了生动而坚实的实物材料。北庭故城遗址、唐朝墩古城遗址等的相关发现和研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民族团结、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州政协委员、州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和民主党派社团委员会主任曾勇认为,昌吉州是新疆文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禀赋好、数量多、类型全、底蕴深,应当加强以北庭故城为代表的昌吉州历史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利用。他说:“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依托全州文物和历史文化遗址资源优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昌吉州注重营造各民族精神相依、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并以此为强大精神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据了解,昌吉州通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4.5万余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与各族群众“结对子、交朋友”,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开展融情联谊活动,有效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州人大代表伊力江·牙森、李新萍、陈志海等表示,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还要用好发展这个“金钥匙”,立足昌吉州优势,结合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发展好全域旅游、特色产业、畜牧养殖等,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了解,昌吉州以“促进各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22年预计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22.14亿元,增长40.67%;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864元、25130元,增长4.5%、8.6%,主要经济指标和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疆前列。同时,昌吉州始终把聚焦总目标抓发展、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撑,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提升,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州人大代表、玛纳斯县平原林场党委书记许源科说:“在新时代新发展中,昌吉州各族兄弟姐妹守望相助、亲如一家,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绘就了一幅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绚丽画卷,奏响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