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秀英:小蘑菇做成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2.10.25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中国昌吉网(通讯员 朱文斌)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了《2022年度农民教育培训“百优保供先锋”名单》,玛纳斯县明旺蕈合作社理事长卫秀英榜上有名。今年,卫秀英作为年度农民教育培训“优秀学员”入选了“100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先锋人物”,是新疆三名荣获农业农村部2022年度农民教育培训“百优保供先锋”之一。

“今年基地采用超声波加湿器以后,我们多收了一潮双孢菇,每平方米比往年平均增产3到4公斤。”9月25日,在玛纳斯县包家店镇黑梁湾村双孢菇种植基地里,卫秀英正在给前来学习取经的菇农传授双孢菇栽培新技术。

玛纳斯县玉米芯、棉籽壳等原料丰富,具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2017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卫秀英看准时机投资200多万元,建成占地1300平方米的双孢菇种植基地,成立了明旺蕈食用菌专业种植合作社。

合作社推行蘑菇标准化生产,立体化栽培,进行产品分级包装销售,不仅打造了优质农产品品牌,还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用双孢菇种植撑起了群众的“致富伞”。五年多来,合作社从当初的5名社员增加到16名,建成温控设施大棚等30座,年产双孢菇300吨以上,产值超过300万元,带动周边农村妇女和困难群众100多人就业。

“我们基地里双孢菇个头大、颜值高,主要卖到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经常供不应求。”合作社成立后,村民刘亲就一直在基地务工,看着鲜嫩白净的双孢菇走俏市场,她越干越有劲。刘亲说:“我们在家门口务工,一天收入差不多180元,一年下来能有3万多元,现在家里的经济条件好了,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这些年,卫秀英不仅富了自己的口袋,也给乡亲们蹚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门路。作为一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昌吉州科普带头人,卫秀英深知农技示范推广的重要性。她积极承担的福建援疆食用菌项目,被列为2016年玛纳斯县产业发展项目和周年化设施栽培生产示范基地。2017年,卫秀英又在明旺蕈农业种植合作社成立“闽昌食用菌实训基地”和福建省三明市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食用菌工作室,方便援疆食用菌专家在当地进行食用菌新品种的引进、试种、示范推广。

室内栽培蘑菇,控制湿度是成功的关键。以前,蘑菇种植户一直采用喷水法控制菇床湿度,经常因为喷水量不易掌握,影响蘑菇产量和品质。2021年,卫秀英结合当地实际,逐步吸收应用福建三明食用菌产业新理念、新设施、新技术,让超声波加湿器走进食用菌种植基地,解决了菇棚控湿问题,并引进种植福蘑58、W192等新品种,使蘑菇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提升。现在,双孢菇种植基地每平方米鲜菇产量达11公斤,较前两年翻了一番。

双孢菇肉质肥嫩,含有较多的甘露糖、海藻糖及各种氨基酸类物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消费市场大,发展前景广阔。卫秀英认为要发展优质双孢菇产业,首先要更新菇农的传统观念,加快种植新技术的运用。面对菇农新的需求,卫秀英依托福建三明援疆实训基地,推行“固定课堂+流动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积极联系疆内外专家现场给菇农讲授食用菌种植知识,综合运用田间教学、实地操作、互动教学等方式,开展送教到村入户,切实提高菇农的种植水平。

谈起种植双孢菇后的收获,广东地乡袁家湖村菇农周绍杰高兴地说:“现在,一棚蘑菇能卖5万元,我今年种了4个大棚,纯收入至少10万元,明年我打算再增加几个大棚。”这两年,经过学习培训,周绍杰采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乡里的农民技术员和致富带头人。

“我是农民的女儿,我要帮助村里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如今,在卫秀英的示范带动下,黑梁湾村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村民收入逐年增加,幸福指数逐年提升。这些年,卫秀英始终满怀对家乡的挚爱,怀揣着把小蘑菇变成大产业的梦想,努力耕耘,不断探索。卫秀英说:“今后,我们还要实现菌菇栽培工厂化、菌包生产专业化、基地建设标准化,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卫秀英:小蘑菇做成大产业
发布日期: 2022-10-25 18:47:47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国昌吉网(通讯员 朱文斌)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了《2022年度农民教育培训“百优保供先锋”名单》,玛纳斯县明旺蕈合作社理事长卫秀英榜上有名。今年,卫秀英作为年度农民教育培训“优秀学员”入选了“100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先锋人物”,是新疆三名荣获农业农村部2022年度农民教育培训“百优保供先锋”之一。

“今年基地采用超声波加湿器以后,我们多收了一潮双孢菇,每平方米比往年平均增产3到4公斤。”9月25日,在玛纳斯县包家店镇黑梁湾村双孢菇种植基地里,卫秀英正在给前来学习取经的菇农传授双孢菇栽培新技术。

玛纳斯县玉米芯、棉籽壳等原料丰富,具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2017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卫秀英看准时机投资200多万元,建成占地1300平方米的双孢菇种植基地,成立了明旺蕈食用菌专业种植合作社。

合作社推行蘑菇标准化生产,立体化栽培,进行产品分级包装销售,不仅打造了优质农产品品牌,还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用双孢菇种植撑起了群众的“致富伞”。五年多来,合作社从当初的5名社员增加到16名,建成温控设施大棚等30座,年产双孢菇300吨以上,产值超过300万元,带动周边农村妇女和困难群众100多人就业。

“我们基地里双孢菇个头大、颜值高,主要卖到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经常供不应求。”合作社成立后,村民刘亲就一直在基地务工,看着鲜嫩白净的双孢菇走俏市场,她越干越有劲。刘亲说:“我们在家门口务工,一天收入差不多180元,一年下来能有3万多元,现在家里的经济条件好了,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这些年,卫秀英不仅富了自己的口袋,也给乡亲们蹚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门路。作为一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昌吉州科普带头人,卫秀英深知农技示范推广的重要性。她积极承担的福建援疆食用菌项目,被列为2016年玛纳斯县产业发展项目和周年化设施栽培生产示范基地。2017年,卫秀英又在明旺蕈农业种植合作社成立“闽昌食用菌实训基地”和福建省三明市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食用菌工作室,方便援疆食用菌专家在当地进行食用菌新品种的引进、试种、示范推广。

室内栽培蘑菇,控制湿度是成功的关键。以前,蘑菇种植户一直采用喷水法控制菇床湿度,经常因为喷水量不易掌握,影响蘑菇产量和品质。2021年,卫秀英结合当地实际,逐步吸收应用福建三明食用菌产业新理念、新设施、新技术,让超声波加湿器走进食用菌种植基地,解决了菇棚控湿问题,并引进种植福蘑58、W192等新品种,使蘑菇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提升。现在,双孢菇种植基地每平方米鲜菇产量达11公斤,较前两年翻了一番。

双孢菇肉质肥嫩,含有较多的甘露糖、海藻糖及各种氨基酸类物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消费市场大,发展前景广阔。卫秀英认为要发展优质双孢菇产业,首先要更新菇农的传统观念,加快种植新技术的运用。面对菇农新的需求,卫秀英依托福建三明援疆实训基地,推行“固定课堂+流动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积极联系疆内外专家现场给菇农讲授食用菌种植知识,综合运用田间教学、实地操作、互动教学等方式,开展送教到村入户,切实提高菇农的种植水平。

谈起种植双孢菇后的收获,广东地乡袁家湖村菇农周绍杰高兴地说:“现在,一棚蘑菇能卖5万元,我今年种了4个大棚,纯收入至少10万元,明年我打算再增加几个大棚。”这两年,经过学习培训,周绍杰采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乡里的农民技术员和致富带头人。

“我是农民的女儿,我要帮助村里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如今,在卫秀英的示范带动下,黑梁湾村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村民收入逐年增加,幸福指数逐年提升。这些年,卫秀英始终满怀对家乡的挚爱,怀揣着把小蘑菇变成大产业的梦想,努力耕耘,不断探索。卫秀英说:“今后,我们还要实现菌菇栽培工厂化、菌包生产专业化、基地建设标准化,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帮助农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