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茜
世界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歌。她就像一枝蔷薇猛烈地冲破藩篱,背对着深渊长成了太阳。——题记
斑驳过往熔铸钢铁意志
盛夏,走进昌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苏玉琴志愿服务工作站,映入眼帘是满眼的志愿红——锦旗、奖状、牌匾布满了工作站的各个区域,红色的荣誉证书成堆地摞着。证书封面上熠熠生辉的烫金大字,昭示着她半辈子的付出与收获。
循着这抹生命之红,我见到了昌吉州、市人大代表、苏玉琴志愿服务工作站党支部书记苏玉琴。她身形纤细、面容清癯,双手略显枯黄却足够温暖。开口说话时,声音干涩但充满力量。只见她嘴上忙不迭地安顿着近期记录的遗体捐赠事宜,招呼着我赶紧坐下。见到她的一瞬间,空谷幽兰、烈焰蔷薇这两种极对撞又极熨帖的生命体在苏玉琴挺立的身板上交织重叠,氤氲出光彩夺目的明媚来。
“你知道当我得知自己病情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吗?”6月11日,在苏玉琴志愿服务工作站的办公室里,苏玉琴给我倒了一杯清茶,缓缓讲述自己的故事。
诚然,张贴在苏玉琴身上最显著的标签是抗癌明星、中国红十字终身志愿者。但在对苏玉琴本人的抗癌故事和志愿服务展开表述之前,我想先将镜头推向20世纪中叶,回顾她的背景,了解她的过去。
苏玉琴从小在军营长大,家教甚严,父亲教育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我八九岁时,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我们姊妹几人不得已乞讨谋生。有一次,我们在街边遇到一位父亲的旧友秦叔叔,他心疼我们就从口袋掏出5块钱,还给我们买了5个馕,叮嘱我一定要照顾好家里。当时,我的心被狠狠地戳动了。”当苏玉琴努力追忆那个年代一家人的不幸和幸运时,那份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虽然她遇到的那位好心的叔叔早已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但就是从那时起,苏玉琴的心底深深地埋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能熄灭对生的希望。这颗种子早早地被感恩之水浇灌着,一天天茁壮成长。
彼时,苏玉琴一家的生活陷入了极度困境。身为长女的她过早地承担起了本属于父辈的重任,而正是这份来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苏玉琴一生。或许,没有当初那份艰难困苦的磨炼,后来的苏玉琴是无法挨过一重又一重灾难的。
命运的玩笑似乎一直对苏玉琴情有独钟。1980年,苏玉琴在工作中意外患上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血小板无力症。那一年,她23岁。听到确诊的消息后,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哭了3天,也细细想了3天。3天后的早晨,当一缕阳光从门缝里透进来的时候,苏玉琴走出房门,脸上挂着微笑和释然。她说:“既然不可回避,那就迎难而上,我要积极配合治疗,面对现实!太阳每日都会照常升起,我希望未来生命的每一刻都充满阳光。”
治疗期间,苏玉琴对药物的反应很强烈。尽管很难受,但她每天都化上淡妆、戴着假发,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疾病给我带来痛苦,但我要笑对人生不向命运低头。”苏玉琴笑着说,“想开了,或许病还好得快!”
渐渐地,苏玉琴的病情有了好转。这期间,她的坚强和乐观也感染了病房里的其他病友。
宏红(病友化名)是苏玉琴帮助的第一位学生病友。当时的宏红性格孤僻,整日郁郁寡欢。苏玉琴主动找她聊天,给她讲述自己治疗的经历,还挤出自己的微薄收入来资助她。慢慢地,宏红的脸上有了笑容,人也变得积极乐观起来。
“原来,爱还可以治病!”由此,苏玉琴的脑海里蹦出一个想法:只要自己能多活一天,不仅要与病魔抗争到底,还要积极投身到抗癌公益事业中去,帮助更多的人。她坚定地认为,就算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比消沉地等待死亡有意义得多。
生命有限但光明永在
在苏玉琴的计划里,有太多需要亲力亲为的事。为此,她列了一个长长的生命清单,似乎这一辈子也做不完。而在有生之年,她最大的愿望,还是能够尽自己所能,减轻那些癌症患者和鳏寡孤独者的痛苦。
2000年,正与病魔斗争的苏玉琴又被诊断出鼻咽喉癌。一时间,苏玉琴病情恶化,尽管及时做了手术,但术后一只耳朵失聪,生命垂危。
在住院接受漫长而艰难的治疗期间,来自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小山村的维吾尔族小女孩古丽跟苏玉琴同住一个病房。古丽患有白血病,病情时好时差极不稳定。为了给古丽治病,她家已经花光了所有积蓄,古丽跟她的母亲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苏玉琴知道情况后,省吃俭用承担起了母女俩的一日三餐费用,一管就是三个月。周围的人不理解:“你自己都很困难了,还有心思管别人?”苏玉琴笑着说:“我的生活总比她们强一些,能够帮助更多像我这样不幸的人,让他们勇敢面对现实与病魔抗争,积极生活,我觉得很快乐。”
了解到癌症患者的故事越多,苏玉琴就越想把生的信念传递给更多人。
在丈夫的支持下,苏玉琴安装了一部热线电话。这部电话,使得苏玉琴走进了无数癌症患者的内心深处,她也成了很多病友心目中的知心姐姐。
苏玉琴说:“我深知癌症患者的痛苦,我想和他们站在一起相互鼓励。大家一起珍惜生命,群体抗癌。”渐渐地,打电话的人多了起来,有人半信半疑,有人痛哭流涕。苏玉琴靠着真诚和毅力,一点点把大家拢到了一起。功夫不负有心人,苏玉琴身边的癌症患者越来越集中,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像家一样的集体,共同抗癌、共同取暖。
“我将有相同经历的病友组织起来,成立起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在苏玉琴的倡议和红十字会、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2006年5月8日,昌吉州红十字抗癌乐园正式成立。
刚开始,抗癌乐园举步维艰,这源于大家对癌症患者存在偏见和误解。“我们自报家门说是癌症患者,路人见了我们就离得远远的,甚至有人当着我们的面将抗癌宣传单直接扔进了垃圾桶。”回忆起过去,苏玉琴感慨道。
尽管如此,苏玉琴仍不惧困难,也不轻言放弃,坚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周围的人讲述癌症患者的故事。她说:“只有靠我们去宣传,才能改变癌症患者的生存环境,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预防癌症的方法。”
2011年,抗癌乐园更名为昌吉州红十字抗癌协会。如今,抗癌协会从最初的8个人发展到258人。群体抗癌加上科学治疗,苏玉琴帮助更多的癌症患者逐渐树立了自信。
在抗癌协会里,苏玉琴总是把快乐带给大家,把痛苦埋在心里。她经常带病工作,无论什么时候见到她,她总是堆起笑容悉心为大家解决困难、开导心事,鼓励大家积极治疗、笑对人生。抗癌协会成员刘淑萍在谈到苏玉琴时,眼神里充满了钦佩,她说:“在苏玉琴身上,我看到了不被困难压倒的坚毅。跟着她,我战胜病魔的信心更足了。”
多年来,苏玉琴做义工、开展心理疏导和临终关怀帮助了500多人,陪伴近百余名癌症或重病患者安详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时光,她唤他们为“家人”。每一位“家人”离世后,苏玉琴都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但是,苦难终将铸就辉煌。“我没有时间沉湎痛苦。我常常想,如果生命只剩最后一天,我还能做些什么?”苏玉琴陷入沉思。
人民选我当代表 我为群众办实事
今年65岁的苏玉琴,在与癌症抗争的40年间,也在倾尽全力开展志愿服务和爱心公益事业。
2012年,在昌吉州红十字抗癌协会的基础上,以苏玉琴的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工作站成立了。如今,志愿者人数壮大到1100多人,按照职能划分了11支分队,其中,癌症患者志愿者有113名。
又是一年青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生命易逝,但有些人,选择用特殊的方式将生命延续——进行遗体、器官捐献。2005年,苏玉琴开始从事临终关怀、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项目,号召癌症患者去世后将遗体、器官、角膜等捐献出去泽及他人、延续生命、造福社会。
17年来,这支以苏玉琴为代表的135名遗体、器官捐献宣传团队通过上门探访提供心灵慰藉、开展临终关怀等志愿服务,不断传播健康、分享快乐,带动并鼓舞重症患者重新认识人生价值,扬起生命的风帆。对此,苏玉琴解释道,她愿意为人民鼓与呼,在全社会推动遗体、器官捐献一事落实落地。“我志愿签署遗体捐献意向书,我要去世后继续为祖国医疗事业再作贡献。”苏玉琴坚定地说。
2021年7月,苏玉琴当选了昌吉州、市人大代表。“奉献爱心可以永续生命。我要鼓励、带动更多的人加入传递生命的善举中来。”苏玉琴说。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奉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苏玉琴呼吁志愿者们去世后将自己的遗体、器官、角膜等无偿地奉献给祖国医学科学事业,为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提高疾病防治能力,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讲到这,苏玉琴翻开一张合影向我介绍说:“这个孩子叫游江河,是我们团队的志愿者,去世时才27岁。他将眼角膜捐献给需要的人了,他真勇敢,我为他骄傲。”游江河在去世后将眼角膜捐献给了有需要的人,父母起初并不同意儿子的做法。但游江河说他患病3年是志愿者们陪伴在身边,鼓励他坚强地与病魔抗争。他作为一名志愿者,只想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重见光明,他的爸爸妈妈最终还是完成了儿子最后的愿望。
这只是我州开展遗体、器官捐献的小小缩影。截至目前,我州共有916名登记进行遗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当前已完成捐献眼角膜18例、器官6例、遗体37例,志愿者们用大爱无私、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奋力书写着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新篇章。
翻开苏玉琴的工作台账,她的工作计划清晰可见:周一,与志愿服务队一起去昌吉市最远的庙尔沟乡和谐二村看望困难牧民家庭的孩子;周二,带演出服务队去昌吉市三工镇给村里老人理发、完成老人看文艺演出的“微心愿”;周三,走访慰问敬老院的老人和儿童福利院的孩子……
“生命是有限的,可爱心事业是无限的,我总得加班加点干啊。”苏玉琴笑着说。
幸福延伸出去,就变成了更多的幸福;爱心播撒出去,就能收获更多的爱心。苏玉琴坚信,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就会把这份爱心事业继续做下去。
“她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她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病弱的身躯,至善的灵魂,她传播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她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名践行者,感召着你、我、他。”这是2014年度“感动中国·感动新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组委会授予抗癌明星苏玉琴的颁奖词。
这些年来,苏玉琴和她的志愿者团队累计帮扶困难家庭学生178人,其中为38位困难学子圆了大学梦;为空巢老人、孤残儿童和单亲家庭等解决实际困难,募集生活用品和药品等价值168万多元;给部分地区捐赠衣物及学习用具15万余件;她个人参加志愿服务累计超过3.8万多小时……
显然,苏玉琴不仅在努力做事,还在跟时间赛跑。在医院,在残疾孤儿寄养家庭及儿童福利院,或是在老年公寓,总能看到她单薄却坚定的身影。从事公益事业以来,苏玉琴和她的团队先后组织义演、宣讲3198场次,累计参加脱贫攻坚、建设民族团结爱心小屋、助学和捐款捐物、参与疫情防控等活动的志愿服务人数达24万人次,线上线下募集生活用品等物资价值258万元,协调公益经费及募集捐款230多万元,受益人群达56万人次,团队的志愿者们从自助到助人,从个人到家庭,从小分队到工作站,用行动感动影响着别人,也一次次被身边的人和事感动着。
这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映照的是苏玉琴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多年来,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道德模范提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新疆人等荣誉称号。
面对如此多的荣誉,苏玉琴最看重的还是在未来有限的生命里努力生活,与癌症抗争到底,做无限可能的善事。如今,苏玉琴战胜病魔、帮扶弱者、奉献社会的事迹已在天山南北广为传颂。她的善举犹如一颗颗随风飘散的花种,在全疆各处生根发芽,开出朵朵生机勃勃的蔷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