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十年答卷】乡村热土竞风流——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聚焦“三农”系列报道之人才篇
发布时间:2022.10.13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中国昌吉网(记者 王薇)海棠是秋日的精灵,如一串串小红灯笼挂满枝头,装点着绚丽多彩的田野。

玛纳斯县包家店镇建昌保鲜专业合作社的4000亩锦绣海棠长势喜人,该合作社理事长姜建昌带着社员们采摘、打包、装车……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你看,我们种的海棠果色泽红润、果香四溢,酸甜适中,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非常受欢迎,压根不愁卖。按市场批发价每公斤15元计算,每亩收益上万元。”姜建昌开心地说着今年的好行情。

2017年,姜建昌和他的合作社成功引进锦绣海棠,在玛纳斯县流转土地4000亩,建立锦绣海棠示范基地,注册了“黑梁湾果园”商标。2021年,玛纳斯锦绣海棠果被录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姜建昌喜欢琢磨,他做强特色林果业的同时发展林下经济,搭建葡萄长廊,铺设田间道路,增加游乐设施,养殖孔雀、鸵鸟、野山鸡、产蛋鹅,把锦绣海棠示范基地打造成为集观光、采摘、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农庄。2021年,基地收入超百万元。

除了硬件,种田也要有“软件”。2014年,初中学历的姜建昌在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玛纳斯县分校成人大专班学习。2021年,他又报考了该校本科班企业管理专业,更难得的是,姜建昌计划毕业后继续考研,扩充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2016年以来,姜建昌先后被玛纳斯县农业农村局认定为生产型、经营型高级技师,被自治区认定为高级农民技师,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聘为乡土专家,并荣获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个人贡献奖,实现了他的人生进阶。

2020年,姜建昌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迎接挑战,与玛纳斯县6家合作社联合成立玛纳斯县德福昌合作联社,组建电商销售团队,卷起裤脚当起“主播”。

在我州,像姜建昌这样的高素质农民不在少数。

奇台县西北湾镇柳树河子村村民冯汝刚摸索出了小麦高产的途径。通过适度降低种子和农药的使用量,科学调剂肥料配比,提高土地肥力,小麦亩产从2012年的500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650公斤。2018年,冯汝刚荣获“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称号。

一朵朵菌菇打开了玛纳斯县包家店镇黑梁湾村种植户卫秀英的致富之门。5年间,她成立玛纳斯县明旺蕈食用菌专业种植合作社,承担援疆食用菌项目,推行蘑菇标准化生产,目前种植规模达到5000平方米,年产量300吨以上,创年产值300万元。卫秀英获评农业农村部2022年度农民教育培训“百优保供先锋”。

28岁的王童是木垒县雀仁乡返乡创业大学生,也是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让乡亲们称奇的是,王童不用天天蹲守在瓜地,而是坐在家里网上冲浪,通过各大电商平台卖瓜。目前,王童与全国23家企业采购商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含电商企业8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土人才是农村重要的人才资源,发挥好乡土人才作用,让乡土人才“破土飘香”,才能守住乡村的“魂”。

为了让乡土人才“扎根开花”,2012年以来,我州制定出台《自治州农牧业现代化人才支撑工程实施方案》《乡村人才振兴“1+5”政策意见》《千名农业科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等,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大学生村官示范、阳光工程和智力援疆等项目,切实发挥乡土人才实践带动能力。同时围绕产业发展、立足生产实践,通过“科技之冬”、高素质农民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让乡土人才为推动农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发挥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我州共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5.06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58万人,共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1752人,壮大了服务乡村振兴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全州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围绕农牧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依托重点人才引进政策、重点科研及推广项目,打造高水平人才团队,涌现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得者侯殿亮、全国百名农技推广服务之星李国顺、全国“最美农技员”王燕等一批 “三农”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2013年,我州启动农业首席专家工作制度,安排专项经费,5名首席专家带领43名专技人员科技攻关和示范推广,开展各类试验200余项,推广各类技术100多项,完成田间培训百余次。

丰收的田野是最美的画卷,在政策利好和顶层设计加持下,“新农人”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挑大梁,助力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蓝图实现。

让农民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今后,昌吉州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还将继续加大力度,通过培育让农民有底气、有技术、有办法、有市场,真正成为改变昌吉农业未来的力量。

乡村振兴鼓点正急,庭州沃野欢奏“奋进曲”,广袤乡村的发展呼唤更多“新农人”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喜迎二十大·十年答卷】乡村热土竞风流——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聚焦“三农”系列报道之人才篇
发布日期: 2022-10-13 12:29:28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国昌吉网(记者 王薇)海棠是秋日的精灵,如一串串小红灯笼挂满枝头,装点着绚丽多彩的田野。

玛纳斯县包家店镇建昌保鲜专业合作社的4000亩锦绣海棠长势喜人,该合作社理事长姜建昌带着社员们采摘、打包、装车……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你看,我们种的海棠果色泽红润、果香四溢,酸甜适中,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非常受欢迎,压根不愁卖。按市场批发价每公斤15元计算,每亩收益上万元。”姜建昌开心地说着今年的好行情。

2017年,姜建昌和他的合作社成功引进锦绣海棠,在玛纳斯县流转土地4000亩,建立锦绣海棠示范基地,注册了“黑梁湾果园”商标。2021年,玛纳斯锦绣海棠果被录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姜建昌喜欢琢磨,他做强特色林果业的同时发展林下经济,搭建葡萄长廊,铺设田间道路,增加游乐设施,养殖孔雀、鸵鸟、野山鸡、产蛋鹅,把锦绣海棠示范基地打造成为集观光、采摘、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农庄。2021年,基地收入超百万元。

除了硬件,种田也要有“软件”。2014年,初中学历的姜建昌在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玛纳斯县分校成人大专班学习。2021年,他又报考了该校本科班企业管理专业,更难得的是,姜建昌计划毕业后继续考研,扩充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2016年以来,姜建昌先后被玛纳斯县农业农村局认定为生产型、经营型高级技师,被自治区认定为高级农民技师,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聘为乡土专家,并荣获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个人贡献奖,实现了他的人生进阶。

2020年,姜建昌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迎接挑战,与玛纳斯县6家合作社联合成立玛纳斯县德福昌合作联社,组建电商销售团队,卷起裤脚当起“主播”。

在我州,像姜建昌这样的高素质农民不在少数。

奇台县西北湾镇柳树河子村村民冯汝刚摸索出了小麦高产的途径。通过适度降低种子和农药的使用量,科学调剂肥料配比,提高土地肥力,小麦亩产从2012年的500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650公斤。2018年,冯汝刚荣获“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称号。

一朵朵菌菇打开了玛纳斯县包家店镇黑梁湾村种植户卫秀英的致富之门。5年间,她成立玛纳斯县明旺蕈食用菌专业种植合作社,承担援疆食用菌项目,推行蘑菇标准化生产,目前种植规模达到5000平方米,年产量300吨以上,创年产值300万元。卫秀英获评农业农村部2022年度农民教育培训“百优保供先锋”。

28岁的王童是木垒县雀仁乡返乡创业大学生,也是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让乡亲们称奇的是,王童不用天天蹲守在瓜地,而是坐在家里网上冲浪,通过各大电商平台卖瓜。目前,王童与全国23家企业采购商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含电商企业8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土人才是农村重要的人才资源,发挥好乡土人才作用,让乡土人才“破土飘香”,才能守住乡村的“魂”。

为了让乡土人才“扎根开花”,2012年以来,我州制定出台《自治州农牧业现代化人才支撑工程实施方案》《乡村人才振兴“1+5”政策意见》《千名农业科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等,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大学生村官示范、阳光工程和智力援疆等项目,切实发挥乡土人才实践带动能力。同时围绕产业发展、立足生产实践,通过“科技之冬”、高素质农民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让乡土人才为推动农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发挥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我州共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5.06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58万人,共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1752人,壮大了服务乡村振兴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全州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围绕农牧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依托重点人才引进政策、重点科研及推广项目,打造高水平人才团队,涌现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得者侯殿亮、全国百名农技推广服务之星李国顺、全国“最美农技员”王燕等一批 “三农”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2013年,我州启动农业首席专家工作制度,安排专项经费,5名首席专家带领43名专技人员科技攻关和示范推广,开展各类试验200余项,推广各类技术100多项,完成田间培训百余次。

丰收的田野是最美的画卷,在政策利好和顶层设计加持下,“新农人”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挑大梁,助力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蓝图实现。

让农民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今后,昌吉州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还将继续加大力度,通过培育让农民有底气、有技术、有办法、有市场,真正成为改变昌吉农业未来的力量。

乡村振兴鼓点正急,庭州沃野欢奏“奋进曲”,广袤乡村的发展呼唤更多“新农人”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