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春染古榆——记昌吉州、呼图壁县人大代表张秀梅
发布时间:2022.10.10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王薇

引子

这是一株近400年的古榆,至今树干高耸,叠翠茂密,4人方能合抱。

古榆长在呼图壁县园户村镇三工湖村老金家的院子里。

草木解人语,人亦知草木,两不相负。从荒无人烟到繁衍生息,古榆目睹着金家几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直到张秀梅进了金家门,一切发生了改变……

凭借自强不息的意志以及敢为人先的精神,张秀梅紧跟新农村建设步伐,带着全村人开办农家乐,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她不仅是乡亲们的领路人,还是他们的贴心人。2016年,张秀梅当选昌吉州、呼图壁县两级人大代表,促进乡村振兴是她履职的重点。

“人大代表的职责就是要当好选民代言人,惟有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依法履职,才能不负重托,不负伟大时代。”6年来,张秀梅化誓言为实干,用汗水和智慧,将履职档案写在田间地头,和乡亲们一起见证和推动着家乡发展,书写出别样人生。

经历过寒冷与荒芜,播种与耕耘,昔日的穷山村已经成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百年古榆依然生机勃勃,伫立在这片肥沃的土地。

第一章 走,还是守?

1999年2月6日,新娘子张秀梅从娘家昌吉市二六工镇嫁到了三工湖村,那年她23岁。

小院内,那株古榆几乎落尽了叶子,用细密的小枝在蔚蓝的天空画出巧夺天工的线条,每根线条都有细密的黑点。张秀梅的丈夫金德生仰着脸笑指着树枝说,那些黑点就是春天的榆钱。

春天的榆钱不是凭空而来,要经过冬天的休眠和孕育。张秀梅站在古榆树下,一双清澈的眸子,腼腆而稳重。她想,靠勤劳双手一定会使这个家变个样。

这年开春,张秀梅和丈夫一起下地干活。一家四口共16亩地,他们种下水稻、棉花和玉米,还有丰收的希冀。

一年下来,全家收入不到1万元,还掉买种子、农药、化肥的贷款,所剩无几。张秀梅想到家里还有办喜事欠下的5000元外债,心里拔凉。

次年5月,日头高照。张秀梅在玉米地里间苗,看着贫瘠的土地上稀稀拉拉的玉米苗,不由得泄了气。

前几天,张秀梅5个多月的儿子发烧到39摄氏度,她跑遍全村,却借不来100元钱,想到这里,她心里愈加悲凉。

张秀梅撂下手中的农具,一屁股坐在田埂上,赌气般地说:“连苗都没有,还间啥苗!不如出去闯闯,找点活路。”

张秀梅悄然走进农田,干完农活,夜色渐浓。这时,一颗流星掠过夜空,划出一道悠长的弧线。顺着流星划出的方向,她的思路走了很远很远,心里有了一个计划。

第二章 回家?回家!

2002年秋收结束,张秀梅带着600元钱出了门,她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没有盼头的生活,决心离开这个村庄。

张秀梅接手了娘家哥的一间不到70平方米的门面房,在乌伊公路48公里处的昌吉市区开了一家小饭馆。

张秀梅的父母、兄弟早年就在昌吉市开餐厅,她跟着忙前忙后,学习了做大盘鸡、拌面和丸子汤等美食的手艺,如今派上了用场。

张秀梅是第一个离开三工湖村进城创业的人,她把全家一起接到昌吉市。她和婆婆挤在饭馆后堂的一个小隔间里,丈夫在厨房打地铺,一家人齐心合力经营者着小买卖。

不出6年,张秀梅就在城里买了两套门面房,生意红红火火,小汽车也被她开回了家。

就在村民们认为张秀梅做了城里人时,2014年,一个电话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秀梅,村里正在整村推进发展乡村旅游,你是村里的能人,回家吧,带着乡亲一起致富……”三工湖村党支部副书记牛红艳在电话里说。

挂了电话,张秀梅思索良久。

回家?回家!

一别12年,再到三工湖村,弯弯曲曲的道路,犹如张秀梅永不停歇的脚步。

将旧房翻新盖了5间包厢,重建了厨房和水冲式卫生间,张秀梅的金氏古榆农家乐开张了。

开业后,夫妻俩从早忙到晚,摘菜、宰鸡、做地道的农家饭,经常顾客爆满,短短两年,就扩大规模,新建了6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经过细心打理,农家乐的生意越做越好,金氏古榆农家乐被评为昌吉州四星级度假村。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农家乐的房前屋后榆树愈发茂密,它生命力极强,不管是修树枝、撸树叶,都不会影响它的生长。

第三章 当选百姓“代言人”

春风拂过,绿意盎然。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在张秀梅的带领下,几年间,村里陆续开办起农家乐27家,他们成为园户村镇第一批富起来的人。开办农家乐讲究用本地原生态食材待客,张秀梅想到了村里的贫困户金德元和黑小芳。她带着百余只鸡苗上了门,建议他们为自己代养鸡,没有成本,一年还可以收益5万多元。

70多岁的金德元不禁潸然泪下。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常年吃药令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不堪重负,这种方式对他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帮助。

几年下来,张秀梅与村里的种植户、养殖户达成绿色蔬菜、牛、羊、鸡等长期供货合作协议,村民享受到旅游业“摇钱树”带来的辐射效应,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2016年7月,在三工湖村选区投票站,300多名选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权利,领取选票并认真填写,踊跃为心中的最佳“代言人”投票,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

三工湖村“两委”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了解民意,把素质高、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人推选为人大代表,张秀梅以208票当选。

“我感觉很荣幸,今后要倾听群众的心声,履职尽责,为群众多办好事、办实事。”张秀梅激动地说。

同样的一幕在5年后再次呈现。张秀梅连续两届当选昌吉州十五届、十六届和呼图壁县十七届、十八届人大代表。

夜色四合,万籁俱寂。天空如泼墨一般,只余淡淡月影和点点星辰,人们大都进入了梦乡。在一间农舍里,张秀梅时而掩卷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她说自己要时刻牢记使命,建言献策,为民发声。

第四章 履职,从“身边事”做起

6年间,张秀梅围绕“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提交了27份议案建议,包括农村旅游业发展、农村快递网络建设、提升乡村医生待遇、农村电商发展、农村老人养老问题……这些建议都是农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这几年,我关注着农村养老、旅游、电商和医疗等领域的变化,都令人很欣喜。”她说,2021年12月,村里驶进了“公交邮路”,网购进村的梦想实现了。从“身边事”做起,履行好代表职责,她累并快乐着。

小小的村落如何发展?张秀梅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她认为,乡村振兴,离不开国家的扶持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学会借势借力才会赢得腾飞的机遇。

张秀梅用自己所在村庄的发展历程举例。她说,借助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三工湖村从一个“底子薄、经济弱”的不起眼小村庄,如今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餐饮村,慢慢踏上了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村民们的腰包鼓了,发展似乎也面临着转型的问题。

张秀梅在思考一个问题:村子不能只发展农家乐,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于是,她在呼图壁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提出加快加强旅游业发展,带动一产、二产的发展议案。

这几年,张秀梅将全村农家乐的牛肉丸子、夹沙、牛肉干、杂粮饼、肉辣酱等食品统一真空包装,做成大礼包,做好精深加工“延链”文章,让农产品“七十二变”身价倍增,还为农户们叩开了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大门”。

张秀梅生长于农村,深知农民的疾苦。一天,她听村民们聊:“家里只有几亩地自己种不划算,流转别人耕作吧,我只好外出打工,其实,谁想抛家舍田……”说着说着,那人眼圈红了。张秀梅知道,农民进城务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让他们时时揪心扯肺。

昌吉州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张秀梅提出,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和本地小微企业带头人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她说:“回乡创业,我获得了政府鼎力支持,如今,我们三工湖村的农家乐从业人数有100多人,解决了本村以及周边的农民就业,现代农村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第五章 敞开大门听民声

冬日的冰冷一天天退却,风的腰肢开始变得柔软,笑语嫣然,拂面不寒。张秀梅代表联络工作站在金氏古榆农家乐挂牌。

张秀梅、牛红艳、许林3名州、县、镇级代表们围坐在方桌前,仔细分析村里的日常。随后,大家带着各自的任务,奔向需要联系的农户家中。

张秀梅来到同村的马伟娟家,这是她联系结对帮扶的10名贫困群众之一。

52岁的马伟娟家庭贫困,32年前患上双侧股骨头坏死,好强的她仍趴在田里做农活、坐在板凳上做饭。这几年因病情逐渐恶化,马伟娟出门走路都需要人搀扶,购买一辆轮椅一直是她心头的奢望。

“马姐,我来看你了!”4年前与马伟娟相识以来,张秀梅上门从不空手,这次她不仅带了清油、面粉,还有自家做的牛肉丸子。

“来,来,快进来!你看,你帮我向县残联申请的轮椅送来了。”马伟娟亲热地拉着张秀梅的手,连声称谢。

“这里坐上去后就能放下、坐累了轮椅后背放倒可以躺下……”马伟娟坐上轮椅,向张秀梅演示如何使用轮椅,眼睛笑成了弯月。这样的笑脸,对于马伟娟,已经许多年未曾有过了。

人大代表联络站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在各地的乡野间、市井中,成为沟通代表与群众的连心桥。张秀梅代表联络工作站也不例外,她积极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密切联系当地群众,倾听民声,服务群众。

今年4月,三工湖村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动工,要在呼芳公路辅路铺两公里的花砖,改善180户的人居环境,打造10户特色庭院经济户等,引起广大村民关注。

“秀梅,新铺的花砖给树池子留空太小,树长大了就放不下了……”

“秀梅,这个地砖能不能往家门口延长1米,看着也好看……”

“秀梅,这可是个大工程,要好好保证建设质量哩……”

敞开院门,张秀梅代表联络工作站迎来表露心声的村民们。她将乡亲们的建议一条条仔细记录下来,又找到三工湖村党支部书记马会荣一一反映。

“乡亲们说得对,这个工程用的是自治区拨下来的1000万乡村振兴项目资金,莫大意,要把钱花到刀刃上。”马会荣认真地说。

在张秀梅看来,代表联络工作站更多的是要做好联系群众的“后半篇文章”,把群众到站点反映的意见建议、愿望诉求,通过代表有效履职转变为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真正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乡亲对我的信任和期盼,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张秀梅说,今后,她将继续为三工湖村的发展建言献策,为三工湖村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尾声

初夏时节,闲步庭院,只见古榆随风舞,果蔬绿满畦,鸟语燕呢喃,小院添新瓦,如絮袅袅炊烟起……

女主人张秀梅听到有客来访,热情地起身相迎,边招呼边端了碗热腾腾的盖碗茶招待。

我与张秀梅是旧相识,这次相见,与7年前大不相同,她已从精明强干的农家媳妇,蜕变为落落大方、秀外慧中的现代女性。

农家小院变化也不小,更加宽敞平整,还盖起了二层小楼,那株百年古榆风采依旧,夏风把枝叶吹得簌簌有声。坐在树下,张秀梅向我谈起了自己这些年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张秀梅说,当上人大代表后,她走了很多地方,看过很多地方,对她启发很大。三工湖村要实现乡村振兴,除了发展产业,还必须加强乡村治理,这涵盖了生态环境、村庄建设、生活方式、乡风文明和产业发展等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乡村建设的完整体系,更是一个重大课题……

言语间,她带着微笑,目光澄明,颇有见地的话语,犹如夏日里闪耀的一束阳光。

金德生在一旁插话说:“这些年来,我俩相伴相随,儿女成双,奋斗创业,幸福和谐。秀梅当了代表,守小家、为大家,我愿意永远做她的坚强后盾。”

未来的路还很长, 张秀梅说她会一如既往走下去,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行稳致远。

时光飞逝,岁月峥嵘,百年古榆在默默地注视着、倾听着这光阴的故事,呵护着崭新的三工湖村。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喜迎二十大】春染古榆——记昌吉州、呼图壁县人大代表张秀梅
发布日期: 2022-10-10 17:01:03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王薇

引子

这是一株近400年的古榆,至今树干高耸,叠翠茂密,4人方能合抱。

古榆长在呼图壁县园户村镇三工湖村老金家的院子里。

草木解人语,人亦知草木,两不相负。从荒无人烟到繁衍生息,古榆目睹着金家几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直到张秀梅进了金家门,一切发生了改变……

凭借自强不息的意志以及敢为人先的精神,张秀梅紧跟新农村建设步伐,带着全村人开办农家乐,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她不仅是乡亲们的领路人,还是他们的贴心人。2016年,张秀梅当选昌吉州、呼图壁县两级人大代表,促进乡村振兴是她履职的重点。

“人大代表的职责就是要当好选民代言人,惟有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依法履职,才能不负重托,不负伟大时代。”6年来,张秀梅化誓言为实干,用汗水和智慧,将履职档案写在田间地头,和乡亲们一起见证和推动着家乡发展,书写出别样人生。

经历过寒冷与荒芜,播种与耕耘,昔日的穷山村已经成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百年古榆依然生机勃勃,伫立在这片肥沃的土地。

第一章 走,还是守?

1999年2月6日,新娘子张秀梅从娘家昌吉市二六工镇嫁到了三工湖村,那年她23岁。

小院内,那株古榆几乎落尽了叶子,用细密的小枝在蔚蓝的天空画出巧夺天工的线条,每根线条都有细密的黑点。张秀梅的丈夫金德生仰着脸笑指着树枝说,那些黑点就是春天的榆钱。

春天的榆钱不是凭空而来,要经过冬天的休眠和孕育。张秀梅站在古榆树下,一双清澈的眸子,腼腆而稳重。她想,靠勤劳双手一定会使这个家变个样。

这年开春,张秀梅和丈夫一起下地干活。一家四口共16亩地,他们种下水稻、棉花和玉米,还有丰收的希冀。

一年下来,全家收入不到1万元,还掉买种子、农药、化肥的贷款,所剩无几。张秀梅想到家里还有办喜事欠下的5000元外债,心里拔凉。

次年5月,日头高照。张秀梅在玉米地里间苗,看着贫瘠的土地上稀稀拉拉的玉米苗,不由得泄了气。

前几天,张秀梅5个多月的儿子发烧到39摄氏度,她跑遍全村,却借不来100元钱,想到这里,她心里愈加悲凉。

张秀梅撂下手中的农具,一屁股坐在田埂上,赌气般地说:“连苗都没有,还间啥苗!不如出去闯闯,找点活路。”

张秀梅悄然走进农田,干完农活,夜色渐浓。这时,一颗流星掠过夜空,划出一道悠长的弧线。顺着流星划出的方向,她的思路走了很远很远,心里有了一个计划。

第二章 回家?回家!

2002年秋收结束,张秀梅带着600元钱出了门,她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没有盼头的生活,决心离开这个村庄。

张秀梅接手了娘家哥的一间不到70平方米的门面房,在乌伊公路48公里处的昌吉市区开了一家小饭馆。

张秀梅的父母、兄弟早年就在昌吉市开餐厅,她跟着忙前忙后,学习了做大盘鸡、拌面和丸子汤等美食的手艺,如今派上了用场。

张秀梅是第一个离开三工湖村进城创业的人,她把全家一起接到昌吉市。她和婆婆挤在饭馆后堂的一个小隔间里,丈夫在厨房打地铺,一家人齐心合力经营者着小买卖。

不出6年,张秀梅就在城里买了两套门面房,生意红红火火,小汽车也被她开回了家。

就在村民们认为张秀梅做了城里人时,2014年,一个电话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秀梅,村里正在整村推进发展乡村旅游,你是村里的能人,回家吧,带着乡亲一起致富……”三工湖村党支部副书记牛红艳在电话里说。

挂了电话,张秀梅思索良久。

回家?回家!

一别12年,再到三工湖村,弯弯曲曲的道路,犹如张秀梅永不停歇的脚步。

将旧房翻新盖了5间包厢,重建了厨房和水冲式卫生间,张秀梅的金氏古榆农家乐开张了。

开业后,夫妻俩从早忙到晚,摘菜、宰鸡、做地道的农家饭,经常顾客爆满,短短两年,就扩大规模,新建了6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经过细心打理,农家乐的生意越做越好,金氏古榆农家乐被评为昌吉州四星级度假村。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农家乐的房前屋后榆树愈发茂密,它生命力极强,不管是修树枝、撸树叶,都不会影响它的生长。

第三章 当选百姓“代言人”

春风拂过,绿意盎然。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在张秀梅的带领下,几年间,村里陆续开办起农家乐27家,他们成为园户村镇第一批富起来的人。开办农家乐讲究用本地原生态食材待客,张秀梅想到了村里的贫困户金德元和黑小芳。她带着百余只鸡苗上了门,建议他们为自己代养鸡,没有成本,一年还可以收益5万多元。

70多岁的金德元不禁潸然泪下。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常年吃药令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不堪重负,这种方式对他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帮助。

几年下来,张秀梅与村里的种植户、养殖户达成绿色蔬菜、牛、羊、鸡等长期供货合作协议,村民享受到旅游业“摇钱树”带来的辐射效应,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2016年7月,在三工湖村选区投票站,300多名选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权利,领取选票并认真填写,踊跃为心中的最佳“代言人”投票,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

三工湖村“两委”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了解民意,把素质高、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人推选为人大代表,张秀梅以208票当选。

“我感觉很荣幸,今后要倾听群众的心声,履职尽责,为群众多办好事、办实事。”张秀梅激动地说。

同样的一幕在5年后再次呈现。张秀梅连续两届当选昌吉州十五届、十六届和呼图壁县十七届、十八届人大代表。

夜色四合,万籁俱寂。天空如泼墨一般,只余淡淡月影和点点星辰,人们大都进入了梦乡。在一间农舍里,张秀梅时而掩卷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她说自己要时刻牢记使命,建言献策,为民发声。

第四章 履职,从“身边事”做起

6年间,张秀梅围绕“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提交了27份议案建议,包括农村旅游业发展、农村快递网络建设、提升乡村医生待遇、农村电商发展、农村老人养老问题……这些建议都是农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这几年,我关注着农村养老、旅游、电商和医疗等领域的变化,都令人很欣喜。”她说,2021年12月,村里驶进了“公交邮路”,网购进村的梦想实现了。从“身边事”做起,履行好代表职责,她累并快乐着。

小小的村落如何发展?张秀梅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她认为,乡村振兴,离不开国家的扶持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学会借势借力才会赢得腾飞的机遇。

张秀梅用自己所在村庄的发展历程举例。她说,借助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三工湖村从一个“底子薄、经济弱”的不起眼小村庄,如今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餐饮村,慢慢踏上了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村民们的腰包鼓了,发展似乎也面临着转型的问题。

张秀梅在思考一个问题:村子不能只发展农家乐,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于是,她在呼图壁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提出加快加强旅游业发展,带动一产、二产的发展议案。

这几年,张秀梅将全村农家乐的牛肉丸子、夹沙、牛肉干、杂粮饼、肉辣酱等食品统一真空包装,做成大礼包,做好精深加工“延链”文章,让农产品“七十二变”身价倍增,还为农户们叩开了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大门”。

张秀梅生长于农村,深知农民的疾苦。一天,她听村民们聊:“家里只有几亩地自己种不划算,流转别人耕作吧,我只好外出打工,其实,谁想抛家舍田……”说着说着,那人眼圈红了。张秀梅知道,农民进城务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让他们时时揪心扯肺。

昌吉州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张秀梅提出,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和本地小微企业带头人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她说:“回乡创业,我获得了政府鼎力支持,如今,我们三工湖村的农家乐从业人数有100多人,解决了本村以及周边的农民就业,现代农村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第五章 敞开大门听民声

冬日的冰冷一天天退却,风的腰肢开始变得柔软,笑语嫣然,拂面不寒。张秀梅代表联络工作站在金氏古榆农家乐挂牌。

张秀梅、牛红艳、许林3名州、县、镇级代表们围坐在方桌前,仔细分析村里的日常。随后,大家带着各自的任务,奔向需要联系的农户家中。

张秀梅来到同村的马伟娟家,这是她联系结对帮扶的10名贫困群众之一。

52岁的马伟娟家庭贫困,32年前患上双侧股骨头坏死,好强的她仍趴在田里做农活、坐在板凳上做饭。这几年因病情逐渐恶化,马伟娟出门走路都需要人搀扶,购买一辆轮椅一直是她心头的奢望。

“马姐,我来看你了!”4年前与马伟娟相识以来,张秀梅上门从不空手,这次她不仅带了清油、面粉,还有自家做的牛肉丸子。

“来,来,快进来!你看,你帮我向县残联申请的轮椅送来了。”马伟娟亲热地拉着张秀梅的手,连声称谢。

“这里坐上去后就能放下、坐累了轮椅后背放倒可以躺下……”马伟娟坐上轮椅,向张秀梅演示如何使用轮椅,眼睛笑成了弯月。这样的笑脸,对于马伟娟,已经许多年未曾有过了。

人大代表联络站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在各地的乡野间、市井中,成为沟通代表与群众的连心桥。张秀梅代表联络工作站也不例外,她积极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密切联系当地群众,倾听民声,服务群众。

今年4月,三工湖村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动工,要在呼芳公路辅路铺两公里的花砖,改善180户的人居环境,打造10户特色庭院经济户等,引起广大村民关注。

“秀梅,新铺的花砖给树池子留空太小,树长大了就放不下了……”

“秀梅,这个地砖能不能往家门口延长1米,看着也好看……”

“秀梅,这可是个大工程,要好好保证建设质量哩……”

敞开院门,张秀梅代表联络工作站迎来表露心声的村民们。她将乡亲们的建议一条条仔细记录下来,又找到三工湖村党支部书记马会荣一一反映。

“乡亲们说得对,这个工程用的是自治区拨下来的1000万乡村振兴项目资金,莫大意,要把钱花到刀刃上。”马会荣认真地说。

在张秀梅看来,代表联络工作站更多的是要做好联系群众的“后半篇文章”,把群众到站点反映的意见建议、愿望诉求,通过代表有效履职转变为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真正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乡亲对我的信任和期盼,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张秀梅说,今后,她将继续为三工湖村的发展建言献策,为三工湖村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尾声

初夏时节,闲步庭院,只见古榆随风舞,果蔬绿满畦,鸟语燕呢喃,小院添新瓦,如絮袅袅炊烟起……

女主人张秀梅听到有客来访,热情地起身相迎,边招呼边端了碗热腾腾的盖碗茶招待。

我与张秀梅是旧相识,这次相见,与7年前大不相同,她已从精明强干的农家媳妇,蜕变为落落大方、秀外慧中的现代女性。

农家小院变化也不小,更加宽敞平整,还盖起了二层小楼,那株百年古榆风采依旧,夏风把枝叶吹得簌簌有声。坐在树下,张秀梅向我谈起了自己这些年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张秀梅说,当上人大代表后,她走了很多地方,看过很多地方,对她启发很大。三工湖村要实现乡村振兴,除了发展产业,还必须加强乡村治理,这涵盖了生态环境、村庄建设、生活方式、乡风文明和产业发展等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乡村建设的完整体系,更是一个重大课题……

言语间,她带着微笑,目光澄明,颇有见地的话语,犹如夏日里闪耀的一束阳光。

金德生在一旁插话说:“这些年来,我俩相伴相随,儿女成双,奋斗创业,幸福和谐。秀梅当了代表,守小家、为大家,我愿意永远做她的坚强后盾。”

未来的路还很长, 张秀梅说她会一如既往走下去,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行稳致远。

时光飞逝,岁月峥嵘,百年古榆在默默地注视着、倾听着这光阴的故事,呵护着崭新的三工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