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县市(园区)巡礼】玛纳斯:向高质量发展阔步迈进
发布时间:2022.09.20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跨越·看今朝】玛纳斯:向高质量发展阔步迈进

中国昌吉网(记者 孙学良 通讯员 朱文斌 赵蓓)党的十八大以来,玛纳斯县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打造宜居城市,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深化石玛兵地融合发展,打造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书写优异答卷,取得了非凡成就。

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转变

“现在,玛纳斯的公园建设得特别好,每个公园的景色都不同,尤其是西海公园,是一座‘花海公园’。”玛纳斯县居民马玉兰在西海公园游玩时说。

近日,在玛纳斯县西海公园,近200个品种30多万株月季花争相绽放,花香四溢,吸引了许多居民来此锻炼游玩,放松身心。

退休职工杨丽文一有时间便会在家人的陪伴下,来这里游玩。回忆起从前,杨丽文颇有感触地说:“以前,这里是一片戈壁滩,周围杂草丛生、树木稀少,一下雨,道路泥泞不堪。”

在“均衡凤城·幸福玛纳斯”建设进程中,玛纳斯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加快生态县城建设,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凤城。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水资源,玛纳斯县先后投入3亿多元,实施了引河入城工程,将南北城依水相连贯通,原先杂草丛生、树木稀少的戈壁滩如今已是处处流水潺潺、绿意盎然,变成了供大家游玩的西海公园。

近年来,位于天山北麓的玛纳斯县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扩大绿地面积,“推窗见绿”“出门游园”的目标成为现实。目前县域已建成西海公园、葡萄酒公园、凤鸣湖公园、凤凰植物园等6大公园和环城防洪生态景观带,为该县打造“公园城市”厚植绿色底蕴,一座“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塞外水城初步显现。

玛纳斯县园林苗木花卉产业局局长王新刚说:“玛纳斯县园林局提前谋划部署,种植乔木1.1万余株、灌木18.5万株,在城区主要路口和游客较多的综合性公园入口处设置花坛造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绿地精细化管护,加大力度建设城市生态景观,提升广大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目前,玛纳斯县森林覆盖率达20.4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9.2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1平方米,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1.04平方米,高于城区全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7平方米(2021年),位居全国前列,并先后入选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及新疆环境示范教育基地。

洁白的棉花是“致富花”

8月9日,在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乐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棉田里,3台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大马力拖拉机正按照预先设定的线路进行中耕、化控等作业。今年,合作社种植了5万亩棉花,共有12台大马力拖拉机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田间管理更加精准、更加高效,棉花整体长势良好。

合作社负责人马涛说:“安装北斗导航系统后,这些大马力拖拉机作业时更加精准,而且不轧棉苗,配合最新的打药机,农药的雾化更加均匀,农药的使用量也更少了。”

玛纳斯县作为新疆重要的棉花产地之一,今年全县种植了76万多亩棉花。近年来,玛纳斯县始终把发展智慧农业作为重点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依托新疆现代农业云大数据中心、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平台等5大智慧农业平台,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让农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2021年,玛纳斯县棉花机械化收获率达到100%,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8%。今年,玛纳斯县围绕降成本、提质量开展棉花供给侧改革,引导农机大户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联盟,全力推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让更多农民享受农业机械化带来的便利。

8月28日,在玛纳斯县工业园区新疆雅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疆雅澳科技)生产车间,生产再生纤维素短纤维的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加紧生产订单产品,满足疆内外市场需求。

新疆雅澳科技是一家以棉花等为原料生产生物基再生纤维素纤维、医用口罩等医疗卫生制品的企业,目前该公司2条生产线24小时生产,再生纤维素短纤维日产量达240吨。

目前,已有多家棉制品加工产业链相关企业落地玛纳斯县,新疆利华生物科技公司日处理1800吨棉籽绒,塔西河纺织产业园华辉、秀辉、鑫弘润3家纺织企业,拥有年产14万吨粘胶、13万吨棉浆粕、10万吨精制棉生产线……

近年来,玛纳斯县聚焦棉花产业,不断拓展棉花产业链,推进棉花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提高棉花就地加工率,促进棉花产业转型升级和整体提质增效,一幅棉花产业链式发展的美好蓝图正在玛纳斯县悄然展开。

兵地融合为美好生活“加码”

“石河子的专家来玛纳斯县医院坐诊,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真是太方便了!”近日,玛纳斯县玛纳斯镇康宁社区居民吴雷萍因腰疼不适,来到玛纳斯县人民医院就诊。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兵地融合发展不断提质增速,玛纳斯县人民医院和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不仅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互补,双方还建立了医联体和9个医疗联盟,使玛纳斯县的医疗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我们的专家团队每周都会来玛纳斯县人民医院会诊,对这里年轻的医生进行带教,传授临床经验。”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张惠丽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隔河相望,两地在交通、教育、医疗、旅游、餐饮等各方面互联互通、相互促进,共享融合发展成果。为进一步推进石玛兵地发展规划统筹协调,促进石玛兵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石玛兵地产业发展协同协作,目前两地形成了干部人才交流、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农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等8个专项联络机制,不断加快融合发展的步伐。

“我们每天可以生产一次性使用病毒采样管10万管、核酸提取试剂10万人份,全力保障全疆防疫物资市场供应。”新疆亿立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危梅娟介绍,该公司是一家以精准医学诊断试剂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现拥有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7项。

2022年1月底,作为第一个兵地融合生物高科技项目,该企业入驻石玛兵地融合发展试验区投产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加快发展的信心。

在石玛兵地融合发展试验区,道路、电力、供水及配套附属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正稳步推进,兵地双方正全力打造企业孵化中心,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在试验区落户、孵化、投产,积极构建“一区多园”产业布局,加快形成集聚优势。

目前,石玛兵地融合发展试验区在建重点项目有8个,总投资9.1亿元,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

【画卷·丰收曲】小葡萄“串”起甜蜜生活

(记者 孙学良 通讯员 徐万里)8月,玛纳斯县六户地镇杨家道村1800亩鲜食葡萄迎来丰收季。

走进杨家道村鲜食葡萄种植基地,一串串晶莹剔透、圆润饱满的葡萄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格外诱人。村民桑瑞正忙着采摘鲜食葡萄,筛选、分级、称重、包装……看着一筐筐葡萄,桑瑞心里乐开了花。

六户地镇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种植葡萄,这里的葡萄颗粒大、果肉多、品质好,深受消费者欢迎。乌鲁木齐客商李春花在这里订购葡萄已经7个年头了,看着一箱箱葡萄顺利装车,她总算松了一口气。

“每年这个时候,来订货的客商特别多,我都担心订不上,这次订购了100多箱葡萄,过几天还要再来。”李春花满脸笑意地说。

说起鲜食葡萄产业发展之路,桑瑞告诉记者,杨家道村毗邻沙漠,以前风沙特别大,村民只能种植一些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经济效益低,依靠种地致富,村民以前想都不敢想。

近年来,玛纳斯县大力实施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工程,在治沙造林、封沙育林及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等项目的带动下,玛纳斯县累计投入2224万元,完成治沙造林14.9万亩,管护封育19.6万亩,并鼓励农民退耕还林发展沙产业。

有了绿色屏障,风沙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村民开始尝试着种植一些经济作物。2016年,桑瑞将自家180亩地退耕还林,全部种上了鲜食葡萄。

为了提高农作物品质,玛纳斯县每年都会组织农技专家和科技特派员下村指导。“农业专家来授课,带领村民一起学技术、改品种、闯市场,村民尝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干劲儿更足了。”桑瑞告诉记者,“今年,我种的鲜食葡萄亩产在1.5吨左右,收益可达70多万元。”

在专家们的带领下,通过产量控制、架式改造、节水滴灌等新技术,葡萄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理念在村民心里生根发芽。桑瑞说:“以前,工人难找、人工成本高,现在依靠先进的农业机械,不需要原来那么多的人工了,每亩节约成本800多元,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种植葡萄不仅让村民鼓起了腰包,还能起到防沙治沙的作用。如今,杨家道村种植鲜食葡萄3000亩,亩均效益达到4000元。村里的污水处理站、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网套厂、惠农服务中心等一批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产业也在建设中,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成长·人物志】张书祥:拥有61项专利的“草根发明家”

(记者 孙学良 通讯员 徐万里)“这是我发明的联合整地除尘机,不仅可以进行切地、碎土、平地作业,还可以有效减少尘土。”8月23日,玛纳斯县祥和农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书祥向订货商介绍。

张书祥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由于自小跟着家人吃过干繁重农活的苦,他上初中时就萌生了发明提高生产效率工具的想法。从生产第一根擀面杖,再到生产脸盆架子、拖拉机拖斗、拖拉机悬挂链条、中耕施肥机等产品,张书祥走过了近10个年头。2010年12月,张书祥成立了玛纳斯县祥和农机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来,张书祥带领研发团队潜心钻研,先后研发出28种农业机械产品,产品销售区域遍布天山南北,并远销东北、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同时,他也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61项。

“对于企业而言,如果没有创新的产品,是难以长久生存和发展的。”张书祥说。

近些年,为让企业迈上更高的台阶,张书祥与新疆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科技攻关,研发更为高端的产品。

2018年,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他研发的自走式红枣采收机在阿克苏、和田、喀什等地得到推广使用,一台机器一天可采摘红枣10余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张书祥介绍,目前公司生产的农机具产品共有五大类14个系列,其中,种植施肥机械有30多种;林果业农机具有红枣采收机、核桃脱皮清洗机、果园开沟施肥机、葡萄埋藤机等;农业收获机械有取籽机、秸秆还田机等;畜牧业机械有多功能饲草粉碎机等。他还研发了滴灌带回收机、地膜回收机等产品,有效减少了白色污染。

“结合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现代农机装备上的应用,我们正在研发具有信息获取、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的新一代农机装备。”张书祥说。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县市(园区)巡礼】玛纳斯:向高质量发展阔步迈进
发布日期: 2022-09-20 12:43:54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跨越·看今朝】玛纳斯:向高质量发展阔步迈进

中国昌吉网(记者 孙学良 通讯员 朱文斌 赵蓓)党的十八大以来,玛纳斯县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打造宜居城市,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深化石玛兵地融合发展,打造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书写优异答卷,取得了非凡成就。

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转变

“现在,玛纳斯的公园建设得特别好,每个公园的景色都不同,尤其是西海公园,是一座‘花海公园’。”玛纳斯县居民马玉兰在西海公园游玩时说。

近日,在玛纳斯县西海公园,近200个品种30多万株月季花争相绽放,花香四溢,吸引了许多居民来此锻炼游玩,放松身心。

退休职工杨丽文一有时间便会在家人的陪伴下,来这里游玩。回忆起从前,杨丽文颇有感触地说:“以前,这里是一片戈壁滩,周围杂草丛生、树木稀少,一下雨,道路泥泞不堪。”

在“均衡凤城·幸福玛纳斯”建设进程中,玛纳斯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加快生态县城建设,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凤城。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水资源,玛纳斯县先后投入3亿多元,实施了引河入城工程,将南北城依水相连贯通,原先杂草丛生、树木稀少的戈壁滩如今已是处处流水潺潺、绿意盎然,变成了供大家游玩的西海公园。

近年来,位于天山北麓的玛纳斯县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扩大绿地面积,“推窗见绿”“出门游园”的目标成为现实。目前县域已建成西海公园、葡萄酒公园、凤鸣湖公园、凤凰植物园等6大公园和环城防洪生态景观带,为该县打造“公园城市”厚植绿色底蕴,一座“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塞外水城初步显现。

玛纳斯县园林苗木花卉产业局局长王新刚说:“玛纳斯县园林局提前谋划部署,种植乔木1.1万余株、灌木18.5万株,在城区主要路口和游客较多的综合性公园入口处设置花坛造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绿地精细化管护,加大力度建设城市生态景观,提升广大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目前,玛纳斯县森林覆盖率达20.4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9.2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1平方米,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1.04平方米,高于城区全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7平方米(2021年),位居全国前列,并先后入选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及新疆环境示范教育基地。

洁白的棉花是“致富花”

8月9日,在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乐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棉田里,3台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大马力拖拉机正按照预先设定的线路进行中耕、化控等作业。今年,合作社种植了5万亩棉花,共有12台大马力拖拉机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田间管理更加精准、更加高效,棉花整体长势良好。

合作社负责人马涛说:“安装北斗导航系统后,这些大马力拖拉机作业时更加精准,而且不轧棉苗,配合最新的打药机,农药的雾化更加均匀,农药的使用量也更少了。”

玛纳斯县作为新疆重要的棉花产地之一,今年全县种植了76万多亩棉花。近年来,玛纳斯县始终把发展智慧农业作为重点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依托新疆现代农业云大数据中心、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平台等5大智慧农业平台,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让农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2021年,玛纳斯县棉花机械化收获率达到100%,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8%。今年,玛纳斯县围绕降成本、提质量开展棉花供给侧改革,引导农机大户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联盟,全力推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让更多农民享受农业机械化带来的便利。

8月28日,在玛纳斯县工业园区新疆雅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疆雅澳科技)生产车间,生产再生纤维素短纤维的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加紧生产订单产品,满足疆内外市场需求。

新疆雅澳科技是一家以棉花等为原料生产生物基再生纤维素纤维、医用口罩等医疗卫生制品的企业,目前该公司2条生产线24小时生产,再生纤维素短纤维日产量达240吨。

目前,已有多家棉制品加工产业链相关企业落地玛纳斯县,新疆利华生物科技公司日处理1800吨棉籽绒,塔西河纺织产业园华辉、秀辉、鑫弘润3家纺织企业,拥有年产14万吨粘胶、13万吨棉浆粕、10万吨精制棉生产线……

近年来,玛纳斯县聚焦棉花产业,不断拓展棉花产业链,推进棉花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提高棉花就地加工率,促进棉花产业转型升级和整体提质增效,一幅棉花产业链式发展的美好蓝图正在玛纳斯县悄然展开。

兵地融合为美好生活“加码”

“石河子的专家来玛纳斯县医院坐诊,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真是太方便了!”近日,玛纳斯县玛纳斯镇康宁社区居民吴雷萍因腰疼不适,来到玛纳斯县人民医院就诊。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兵地融合发展不断提质增速,玛纳斯县人民医院和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不仅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互补,双方还建立了医联体和9个医疗联盟,使玛纳斯县的医疗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我们的专家团队每周都会来玛纳斯县人民医院会诊,对这里年轻的医生进行带教,传授临床经验。”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张惠丽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隔河相望,两地在交通、教育、医疗、旅游、餐饮等各方面互联互通、相互促进,共享融合发展成果。为进一步推进石玛兵地发展规划统筹协调,促进石玛兵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石玛兵地产业发展协同协作,目前两地形成了干部人才交流、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农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等8个专项联络机制,不断加快融合发展的步伐。

“我们每天可以生产一次性使用病毒采样管10万管、核酸提取试剂10万人份,全力保障全疆防疫物资市场供应。”新疆亿立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危梅娟介绍,该公司是一家以精准医学诊断试剂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现拥有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7项。

2022年1月底,作为第一个兵地融合生物高科技项目,该企业入驻石玛兵地融合发展试验区投产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加快发展的信心。

在石玛兵地融合发展试验区,道路、电力、供水及配套附属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正稳步推进,兵地双方正全力打造企业孵化中心,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在试验区落户、孵化、投产,积极构建“一区多园”产业布局,加快形成集聚优势。

目前,石玛兵地融合发展试验区在建重点项目有8个,总投资9.1亿元,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

【画卷·丰收曲】小葡萄“串”起甜蜜生活

(记者 孙学良 通讯员 徐万里)8月,玛纳斯县六户地镇杨家道村1800亩鲜食葡萄迎来丰收季。

走进杨家道村鲜食葡萄种植基地,一串串晶莹剔透、圆润饱满的葡萄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格外诱人。村民桑瑞正忙着采摘鲜食葡萄,筛选、分级、称重、包装……看着一筐筐葡萄,桑瑞心里乐开了花。

六户地镇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种植葡萄,这里的葡萄颗粒大、果肉多、品质好,深受消费者欢迎。乌鲁木齐客商李春花在这里订购葡萄已经7个年头了,看着一箱箱葡萄顺利装车,她总算松了一口气。

“每年这个时候,来订货的客商特别多,我都担心订不上,这次订购了100多箱葡萄,过几天还要再来。”李春花满脸笑意地说。

说起鲜食葡萄产业发展之路,桑瑞告诉记者,杨家道村毗邻沙漠,以前风沙特别大,村民只能种植一些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经济效益低,依靠种地致富,村民以前想都不敢想。

近年来,玛纳斯县大力实施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工程,在治沙造林、封沙育林及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等项目的带动下,玛纳斯县累计投入2224万元,完成治沙造林14.9万亩,管护封育19.6万亩,并鼓励农民退耕还林发展沙产业。

有了绿色屏障,风沙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村民开始尝试着种植一些经济作物。2016年,桑瑞将自家180亩地退耕还林,全部种上了鲜食葡萄。

为了提高农作物品质,玛纳斯县每年都会组织农技专家和科技特派员下村指导。“农业专家来授课,带领村民一起学技术、改品种、闯市场,村民尝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干劲儿更足了。”桑瑞告诉记者,“今年,我种的鲜食葡萄亩产在1.5吨左右,收益可达70多万元。”

在专家们的带领下,通过产量控制、架式改造、节水滴灌等新技术,葡萄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理念在村民心里生根发芽。桑瑞说:“以前,工人难找、人工成本高,现在依靠先进的农业机械,不需要原来那么多的人工了,每亩节约成本800多元,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种植葡萄不仅让村民鼓起了腰包,还能起到防沙治沙的作用。如今,杨家道村种植鲜食葡萄3000亩,亩均效益达到4000元。村里的污水处理站、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网套厂、惠农服务中心等一批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产业也在建设中,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成长·人物志】张书祥:拥有61项专利的“草根发明家”

(记者 孙学良 通讯员 徐万里)“这是我发明的联合整地除尘机,不仅可以进行切地、碎土、平地作业,还可以有效减少尘土。”8月23日,玛纳斯县祥和农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书祥向订货商介绍。

张书祥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由于自小跟着家人吃过干繁重农活的苦,他上初中时就萌生了发明提高生产效率工具的想法。从生产第一根擀面杖,再到生产脸盆架子、拖拉机拖斗、拖拉机悬挂链条、中耕施肥机等产品,张书祥走过了近10个年头。2010年12月,张书祥成立了玛纳斯县祥和农机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来,张书祥带领研发团队潜心钻研,先后研发出28种农业机械产品,产品销售区域遍布天山南北,并远销东北、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同时,他也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61项。

“对于企业而言,如果没有创新的产品,是难以长久生存和发展的。”张书祥说。

近些年,为让企业迈上更高的台阶,张书祥与新疆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科技攻关,研发更为高端的产品。

2018年,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他研发的自走式红枣采收机在阿克苏、和田、喀什等地得到推广使用,一台机器一天可采摘红枣10余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张书祥介绍,目前公司生产的农机具产品共有五大类14个系列,其中,种植施肥机械有30多种;林果业农机具有红枣采收机、核桃脱皮清洗机、果园开沟施肥机、葡萄埋藤机等;农业收获机械有取籽机、秸秆还田机等;畜牧业机械有多功能饲草粉碎机等。他还研发了滴灌带回收机、地膜回收机等产品,有效减少了白色污染。

“结合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现代农机装备上的应用,我们正在研发具有信息获取、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的新一代农机装备。”张书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