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记者 王薇)绿水绕村,水鸟翔集;稼穑桑麻,绿意浸染;花草相映,小楼成排;鸡鸣犬吠,质朴多情;行走其中,野趣盎然。
这里有绿色生态,这里有绿色共富,这里就是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不仅有诗情画意的风光,也有烟火人间的滚烫。
十三户村,距离昌吉市区22公里,全村562户,1654口人,生活着汉、回、维吾尔、壮、藏、裕固、东乡等各族同胞,村民们以种植鲜食玉米、鲜食葡萄、蔬菜,以及特色养殖和经营农家乐等为业,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350万元,人均纯收入2.35万元。
近年来,十三户村积极探索“党建+”模式,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结合农耕文化与全域旅游,全力打造美丽休闲乡村,先后获评全国最美村镇生态奖、全国第三批旅游示范重点村、自治区级文明示范村等,实现了一次次华丽转身。
8月24日,农业农村部公示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全国256座村落入选,十三户村赫然在列,成为自治区8座入围乡村之一,也是我州唯一获此殊荣的村落。
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村貌。 记者 何龙 摄
青山绿水育富民
6月的十三户村千亩油菜花竞相盛放,在日光的照射下,形成一片金黄色的海洋,引来彩蝶翩翩起舞。昌吉市首届千亩油菜花观光旅游节在这里举办。
大锅鱼宴、主题摄影书画展、特色美食街、农副产品展销、艾草体验馆……游客纷至沓来,共赴这场集“赏、游、学、玩、摄、食、购”为一体的互动式观光游览盛宴,十三户村已然成为乡村旅游打卡点。
“油菜花观光旅游节是我们今年打造的旅游产品之一,3天迎来游客1.5万人次,游客在村里的农家乐消费了十几万元。”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党总支书记楚保金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贯穿在十三户村的发展进程中,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是发展主题之一。青绿如丝,萦绕在温润小村,破解了十三户村湖光山色间的幸福密码。
沿着十三户村的乡村道路走一走,除了能吃到地道的农家饭,还能在如画山水间畅游,在清幽的民宿中酣睡,在新疆百年史料收藏馆、艾草体验馆、葫芦雕刻室参观游览……
近年来,十三户村“两委”以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杜氏旅游为龙头,发展民宿、农家乐齐头并进的乡村旅游业,促进了十三户村的腾飞。如今,十三户村有民宿35家、农家乐3家、特色餐饮店14家,绿色蔬菜采摘园、水果采摘园、苜蓿园、垂钓园等13家, 辐射带动周边500余名农民创业就业,累计增收3000余万元。
“拉网,准备上鱼喽。”随着一身吆喝,渔网越收越紧,鱼儿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跳跃,水花四溅。工人们把一条条肥美的鱼装进箱子里,运到卡车上。
陈国春和陈国军是十三户村渔业养殖带头人,2005年注册了新疆海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凭借着鲜嫩的口感、丰富的营养,陈氏兄弟养殖的白斑狗鱼、鲈鱼、五道黑等高档鱼得到了市场青睐。7年前,陈家兄弟再次探索转型,建成6000平方米的室内垂钓大厅,一年四季开展各种休闲垂钓体验活动。
收获的热闹场景,在十三户村随处可见。在陈氏兄弟的带动下,全村25户村民从事渔业养殖,养殖面积3300亩。
“今年,十三户村村集体在海威渔业注入资金50万元,合作打造集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研学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楚保金介绍,这些年,十三户村积极拓宽村民就业创业渠道,村民们有的在景区从事服务行业,有的加工制作特色农副产品,有的开办民宿、农家乐等,形成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绘就宜居好“村光”
走进十三户村,一幅充满活力的美丽乡村风情画卷跃然眼前。这个未被城市喧嚣打扰的小村落,房前屋后绿水环抱,道路两旁绿植排列,小广场、观景台居间而立,穿村而过的柏油路两侧,别墅俨然、庭院整洁、户户精致气派,令人沉浸在绿色之中,任由思绪飘散。
2017年,十三户村投资700万元进行乡村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照明亮化工程,282栋二层别墅型民居拔地而起,同步完成了文化室、活动室、卫生所建设和集中供暖、供排水、道路硬化、亮化、绿地景观提升等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环境美,让村民住得舒心。精细化的管理,才能让村民感觉日子过得舒畅。
2016年,十三户村率先“吃螃蟹”,由村党总支、村委会牵头,出资500万元注册成立新疆顺民物业有限责任公司,十三户村监督委员会主任徐振彪担任物业公司总经理,组建了一支“红色管家”队伍,围绕治理创新和服务升级,用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
凌晨6点多,村民马文刚挥舞着扫把开始清扫村道,旁边停放着一辆脚蹬式三轮车。“每天早上,我先把负责的公共路段整体清扫一遍,然后回家吃个早饭,再回来捡垃圾,开展常规保洁工作……”马文刚边说边手脚麻利地将垃圾装进三轮车。
65岁的马文刚是村里的老党员,在顺民物业成立之前就在村里做保洁,至今已干了11年。现在马文刚任3片区保洁队队长,和其他3位村民负责别墅区主干道、10公里林带、入村沿路花草树木的管护工作,以及村民水电暖系统的日常维护,每个月收入1800元。
“物业公司成立以后,虽然是村里人干村里事,但有了一定的经济支撑,可以确保物业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和多元化,满足村民的各种新需求。”徐振彪说,村里17名低保户、残疾人、无职党员等组成了物业队伍,除了要做好村庄安全巡查、消防检查等安全服务工作,以及垃圾清理、绿化养护等卫生服务工作外,还要做好村民用水、用电等公共服务工作。
“我们的服务对象除了全村561户村民,还有每年近6万名游客。我们通过提供服务挣钱,物业服务费按建筑面积每年每平方米3元收取,物业费收缴率达到100%,这是村民们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徐振彪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场硬仗,“一时美”不难,但“一直美”不容易。除了物业公司进行日常维护,十三户村将人居环境建设写入村规民约,明确垃圾清运实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市处理模式,推行“院内三件事、院外六件事”的卫生长效管理,发挥党员志愿者模范带头作用,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同时将每月25日定为人居环境卫生公益日,每季度对村民小组开展卫生检查、评比,公布“红黑榜”,让村民共享生态文明,共富美丽乡村。
和谐乡风“润民心”
7月25日13点,在十三户村一三片区互助幸福院里,“叮叮咣咣”的锅碗瓢盆交响曲伴着阵阵菜香从厨房飘散而出,几位老人坐在院子里聊天,一派温馨愉悦的景象。
“吃饭喽!”听到招呼声,老人们说笑着,陆续走进餐厅,井然有序地排队打饭:两个热菜、一碗粉汤,主食是米饭、油饼子。67岁的艾赛提·绕孜没有儿女,一人独居,吃饭总是凑合一顿是一顿,现在吃上了现成饭,脸色日渐红润,他说:“现成饭吃着,真好!”
不远处,81岁的老人杨冬明正拿着筷子往老伴儿碗里夹菜。得知村里建了互助幸福院后,杨冬明便带着老伴儿早早报了名。“孩子们都种地去了,家里就剩我们老两口。现在村里有了互助幸福院,不用为每天做饭发愁了,儿女们也很放心。”杨冬明高兴地说。
很多村民在外务工和农忙时,家里的老人无人照料。为了缓解村里老人的生活难题,2016年至今,十三户村共投入44万元,聘请专职厨师,建设了一三片区、二四五片区互助幸福院,每年4月20日至10月20日,为70岁以上老人,以及特困、残疾、低保护人员免费提供集中用餐、相互照顾的场所。
“我们还建设了多功能室、休息室、图书室、活动室,配备了各种健身器材,为老人提供休息、娱乐、活动的场所。另外,我们还经常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在满足老人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十三户村村委会副主任陈国娟说。
在十三户村村委会办公楼的南侧有两亩菜地,辣子、茄子等时令蔬菜满满地“挤”在地里,生长得郁郁葱葱。陈国娟说,这些是专门给互助幸福院供应的绿色蔬菜,由村里的党员干部种植和管理,目的就是让老人们能吃上新鲜蔬菜,两个互助幸福院共有110名老人用餐,他们吃的米、面、油、肉都是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
搭建美丽乡村大舞台、建立新疆百年史料收藏馆、开展“峥嵘百年,情暖重阳”老年节活动……近年来,十三户村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有效激发农村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而今,在十三户村,好生态已成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一笔又一笔绘就草绿、水美、林茂的“只此青绿”新画卷。
对于未来的发展,楚保金说,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生态账,他们要在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让“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为十三户村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