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小曲子:让乡愁有“根”可寻
发布时间:2022.08.11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中国昌吉网(通讯员 山豆豆 刘琴 文/图)每一座传统村落都是一部承载厚重历史的典籍,记录着先辈的智慧创造与文化记忆,传承着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

走进木垒县英格堡乡,有一个传承百年历史的村庄——月亮地村。它是一个始建于清末民初百年老村,民居建筑特色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较好的保留了新疆汉族的传统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属于目前新疆保存较为完整的汉族传统村落。

英格堡乡旧称“英格布拉克”,蒙古语意为“舀水的勺子”。英格堡乡地处在一道狭长的河谷之中,仿佛是一把“勺柄”,因此而得名。而月亮地这座小巧玲珑的村庄是一片开阔的丘坡原野,故称之为月亮地。

月亮地村是集传统民居、民俗、手工艺、自然景观文化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村落,也是木垒县保存最完整的传统村落之一。

这个村里至今保留着百余年前的“全框架木结构”拔廊房建筑群和传统民俗,散发着穿越时空的文化气息,是众多游客归园田居的“梦中老家”。

古村落是一笔文化遗产,而原住民是古村落传统生活方式、耕作方式、民俗风情的载体,一草一木之栽种、一砖一瓦之搭建、一针一线之缝补,都是村民活动的痕迹,也都让村落充满生机活力。他们是古村落的点睛之笔,有他们在,村落就是一幅鲜活的生活画卷。来到月亮地村,你能见到温暖而又热情的月亮地村人,游览村史馆、农耕博物馆,听一曲折子戏、哼唱一段新疆曲子,感受大红喜轿传统婚礼,住一下散落在乡野的拔廊房民宿,可以享受悠闲慢时光,寻找到原生态的自然体验。

每到日落黄昏,月亮地村上了岁数的村民们便会聚集在古戏台前。只听得一阵急促的锣鼓声响,演员们拉开阵势,老人们卖力地吹拉弹唱起来。敲锣打鼓的人坐在一边,常用乐器有包鼓、干鼓、镲、锣、梆子等,称作武场;吹拉弹的坐在另一边,常用乐器有三弦、二胡、板胡、笛子等,中间站立的是唱曲者,合称为文场。文场武场必须协调统一,如若出一丝一毫的差错,都会影响新疆小曲子戏的演唱效果。

走进月亮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广场,一声声字正腔圆的新疆小曲子传入耳中,时而婉转悠扬,时而高亢激昂……这是月亮地村“老年乐”新疆小曲子团队正在演出。这支民间文艺团队成立于2014年,现有队员15人,平均年龄60岁左右。他们从小就喜欢听、喜欢唱,不但自己唱,还带着爱好新疆小曲子的村民一起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使新疆小曲子演唱成为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方式,带动村民向忠、向善、向上,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77岁的团长牛永福是月亮地村“老年乐”新疆小曲子团队主要发起人之一。起初没有老师,队员们就跟着光碟学,没有场地就在自己家里练。“老年乐”新疆小曲子团队现在已经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编外文艺宣传队。古戏台上,老人们手持一把二胡,眯着双眼,全神贯注,仿佛把全身所有的力量都用在指节之上,双腿节奏分明地抖动着,和着节拍。琴响人动,演唱者嘴唇微动,浅吟低唱。

这些仿佛来自久远时空的腔调,在村里回荡,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他们或唱着那些古老的折子戏,或改编一些时下新的曲目,从扮相到做派,从唱词到腔调,都有模有样。台上有人唱,台下有人听,好不热闹。悠闲的时光给了人们满满的幸福感。

你或许不能听懂唱曲的意思,但是,看着沉醉在演唱中的老人,他们眼里的神采会感染你,欢快的节奏会让你整个身心都舒展开来。

这里的老人为什么喜欢唱新疆小曲子?第一,它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第二,它具有伴奏简单、曲调明快、唱腔通俗、易学易唱、不受舞台限制等特点,因而在农村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些广为流传的剧目,如《李彦贵卖水》《张良卖布》的一些唱段,乡民妇孺皆能哼唱几段。

月亮地村的新疆小曲子既很好地保留和传承了传统戏曲,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老年乐’新疆小曲子团队除了逢年过节演出,依托月亮地村夜市随时上台演出。我们将持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力度,争取做到‘处处闻小曲,事事用小曲,人人唱小曲’,让新疆小曲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木垒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英格堡乡党委书记冯锦年说。

如今,新疆小曲子就像儿时的歌谣,亦或是记忆中的童年,使乡愁有“根”可寻,让伴随岁月成长的人们,在返回告别多年的故乡,寻得着乡愁。而对如痴如醉演唱新疆小曲子的人们来说,吹拉弹唱不仅是他们对生活的赞美,更是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欢乐人生。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小曲子:让乡愁有“根”可寻
发布日期: 2022-08-11 13:20:49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国昌吉网(通讯员 山豆豆 刘琴 文/图)每一座传统村落都是一部承载厚重历史的典籍,记录着先辈的智慧创造与文化记忆,传承着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

走进木垒县英格堡乡,有一个传承百年历史的村庄——月亮地村。它是一个始建于清末民初百年老村,民居建筑特色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较好的保留了新疆汉族的传统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属于目前新疆保存较为完整的汉族传统村落。

英格堡乡旧称“英格布拉克”,蒙古语意为“舀水的勺子”。英格堡乡地处在一道狭长的河谷之中,仿佛是一把“勺柄”,因此而得名。而月亮地这座小巧玲珑的村庄是一片开阔的丘坡原野,故称之为月亮地。

月亮地村是集传统民居、民俗、手工艺、自然景观文化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村落,也是木垒县保存最完整的传统村落之一。

这个村里至今保留着百余年前的“全框架木结构”拔廊房建筑群和传统民俗,散发着穿越时空的文化气息,是众多游客归园田居的“梦中老家”。

古村落是一笔文化遗产,而原住民是古村落传统生活方式、耕作方式、民俗风情的载体,一草一木之栽种、一砖一瓦之搭建、一针一线之缝补,都是村民活动的痕迹,也都让村落充满生机活力。他们是古村落的点睛之笔,有他们在,村落就是一幅鲜活的生活画卷。来到月亮地村,你能见到温暖而又热情的月亮地村人,游览村史馆、农耕博物馆,听一曲折子戏、哼唱一段新疆曲子,感受大红喜轿传统婚礼,住一下散落在乡野的拔廊房民宿,可以享受悠闲慢时光,寻找到原生态的自然体验。

每到日落黄昏,月亮地村上了岁数的村民们便会聚集在古戏台前。只听得一阵急促的锣鼓声响,演员们拉开阵势,老人们卖力地吹拉弹唱起来。敲锣打鼓的人坐在一边,常用乐器有包鼓、干鼓、镲、锣、梆子等,称作武场;吹拉弹的坐在另一边,常用乐器有三弦、二胡、板胡、笛子等,中间站立的是唱曲者,合称为文场。文场武场必须协调统一,如若出一丝一毫的差错,都会影响新疆小曲子戏的演唱效果。

走进月亮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广场,一声声字正腔圆的新疆小曲子传入耳中,时而婉转悠扬,时而高亢激昂……这是月亮地村“老年乐”新疆小曲子团队正在演出。这支民间文艺团队成立于2014年,现有队员15人,平均年龄60岁左右。他们从小就喜欢听、喜欢唱,不但自己唱,还带着爱好新疆小曲子的村民一起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使新疆小曲子演唱成为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方式,带动村民向忠、向善、向上,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77岁的团长牛永福是月亮地村“老年乐”新疆小曲子团队主要发起人之一。起初没有老师,队员们就跟着光碟学,没有场地就在自己家里练。“老年乐”新疆小曲子团队现在已经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编外文艺宣传队。古戏台上,老人们手持一把二胡,眯着双眼,全神贯注,仿佛把全身所有的力量都用在指节之上,双腿节奏分明地抖动着,和着节拍。琴响人动,演唱者嘴唇微动,浅吟低唱。

这些仿佛来自久远时空的腔调,在村里回荡,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他们或唱着那些古老的折子戏,或改编一些时下新的曲目,从扮相到做派,从唱词到腔调,都有模有样。台上有人唱,台下有人听,好不热闹。悠闲的时光给了人们满满的幸福感。

你或许不能听懂唱曲的意思,但是,看着沉醉在演唱中的老人,他们眼里的神采会感染你,欢快的节奏会让你整个身心都舒展开来。

这里的老人为什么喜欢唱新疆小曲子?第一,它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第二,它具有伴奏简单、曲调明快、唱腔通俗、易学易唱、不受舞台限制等特点,因而在农村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些广为流传的剧目,如《李彦贵卖水》《张良卖布》的一些唱段,乡民妇孺皆能哼唱几段。

月亮地村的新疆小曲子既很好地保留和传承了传统戏曲,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老年乐’新疆小曲子团队除了逢年过节演出,依托月亮地村夜市随时上台演出。我们将持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力度,争取做到‘处处闻小曲,事事用小曲,人人唱小曲’,让新疆小曲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木垒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英格堡乡党委书记冯锦年说。

如今,新疆小曲子就像儿时的歌谣,亦或是记忆中的童年,使乡愁有“根”可寻,让伴随岁月成长的人们,在返回告别多年的故乡,寻得着乡愁。而对如痴如醉演唱新疆小曲子的人们来说,吹拉弹唱不仅是他们对生活的赞美,更是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欢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