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通讯员 杨淑花)“居民朋友听我讲,夏日暖阳暖心房,昌吉大地好热闹,人头攒动彩旗飘,到处一派喜洋洋,喜迎党的二十大,万名代表进万家,代表人民当好家,代表人民当好家。”这些日子,在庭州大地的大街小巷传唱着这样的歌谣。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当好家”是昌吉市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索,已然生动实践并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正是这些基层人大代表的积极履职,让人民民主之花在庭州大地落地生根,展现出蓬勃生机。
镜头一: 凝聚民心的“连心桥”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无论是开会还是闭会期间,人大代表都要发挥作用,帮群众把好事办好、办实,真正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昌吉市人大代表常建文说,如今,到社区的“代表之家”坐坐,参加代表活动,听听群众的意见建议成了他的习惯。
昌吉市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家站室”联系群众征集民意的功能,建成86个“家站室”,建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阵地。将836名五级人大代表混合编组,全员编入“代表之家”、代表小组统一管理。以“七带头”“十个一”活动为抓手,引导人大代表常态化开展履职承诺、履职交流、述职评议、接待群众等活动。打造了“有书空间·代表大讲堂”、“微”课堂、志愿服务站、法律服务室等特色化、专业化小组,人大代表定期宣讲惠民政策、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通过实践,代表“知家、想家、进家、爱家、建家、旺家”意识不断增强,实现了“代表之家”常开门、代表活动常开展、代表履职有实效。
今年,市人大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区州人大“喜迎党的二十大 万名代表进万家”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代表活动与村民说事日、乡镇政府副职述职评议、“街道派单、部门接单”等工作相结合,广泛开展矛盾纠纷调处、环境卫生监督等工作。
“真是谢谢你们,我们同意签署这份调解协议。通过人大代表解决我们的纠纷,不用对簿公堂,这真是太好了。”前不久,昌吉市大西渠镇幸福社区“人大代表矛盾纠纷调解室”组织人大代表成功调解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双方当事人在人大代表和法官的耐心劝导下,成功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代表之家”+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也随即“出圈”,成为代表常态化履职、源头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新通道。全市依托乡镇、街道“代表之家”、代表工作室设立17个人大代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实行“人大代表+员额法官(员额检察官)+人民调解员”调处模式,130多名市、乡级代表亮明身份,今年上半年,参与调解矛盾纠纷达110余起,化解成功率90%。
如今在昌吉市,代表履职有了家门口随处可见的平台,真正加注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让基层人民民主有了鲜活而具体的实践。
镜头二: 家门口的民意“直通车”
“参与14部法规草案意见征求、组织开展32场座谈会、50余场法治宣传、发放法律法规宣传单6000余份、征求意见建议100余条、收集上报38条立法意见......”在昌吉市北京南路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意见建议征集会上,章新华向代表们列出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这是自2020年1月被命名为“自治区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他们交出的答卷。
作为昌吉市北京南路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章新华是这个立法联系点的第一位工作人员,全程参与基层立法联系工作,投身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探索中,亲眼见证联系点从无到有;联络员、信息员从一到众;群众声音从小到大;意见建议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立法联系点建立伊始,章新华向街道党组织建议招募80名具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热心法治的公民担任立法信息员,并聘请6家顾问单位,建立法律、财经两个专业人才库。建立起以信息员为主体、顾问单位和专业人才库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多元工作架构,组成倾听民意的“矩阵”。在街道设立立法建议征集办公室,在辖区14个社区代表之家设立立法建议征集联系点,在每个社区的网格党支部设立立法信息采集处,该街道新科园社区立法建议征集联系点设置了“民意树”,形成“立法建议征集办公室+14个立法建议征集联系点+X个立法信息采集处”立法建议征集网络,全方位、全覆盖征集民情民意。
两年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审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多部草案,并公开征求公众意见。人才库专业人员和信息员以唠嗑、聊天的形式给人民群众解读草案条文,送法下社区,把“法言法语”转换为群众语言,用“乡音普语”普及条例的重要性,收集意见建议。为了能给立法工作提供来自基层、最接地气的意见建议,立法联系点将征询意见建议座谈会开到了餐饮街区,组织立法信息员与餐饮店、便利店、小酒店的业主们坐在一起,面对面讨论法律草案条文,现场征询意见建议。事前广泛动员、深入普及相关法律,事中搭起平台、让基层意见充分汇集,事后及时反馈、形成民主决策全链条、全流程的闭环。
经过一次次近距离的立法征询意见建议活动,老百姓纷纷感慨:百姓接地气的声音真的被上级立法机关听见,认同感、荣誉感油然而生。小小基层立法联系点,背后折射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开门立法、广纳民意的大气象。
“基层立法联系点犹如一块吸铁石,聚拢基层百姓的心声与期盼,让民意真正成为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让每一个立法故事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章新华说。
两年来,立法联系点聚焦融合基层民意直通、基层普法宣教和基层治理助力等多项职能,紧紧围绕民主立法工作进行积极的推进和探索,向自治区人大传递昌吉声音、基层建议,让联系点成为立法工作和人民群众交流互动的桥梁纽带,让民主之花在基层绽放。
镜头三: 落地有声的民声“金点子”
“人大代表是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群众。每一项成熟的建议,都是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生动体现,更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一环。”说起替群众发声这回事,榆树沟镇人大代表潘建军颇有感触。
听到身边的群众和同事反映:S115省道横穿昌吉市中山路街道、大西渠镇、二六工镇、榆树沟镇和昌吉高新区,沿线人口密集、平行交叉路口多、车流量大,拥堵现象频发,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他实地走访了解后和榆树沟镇人大代表摆小林等一起提交了《关于将昌吉市南公园西路西延至昌吉高新区的建议》,这项建议被采纳办结。
市人大常委会落实代表建议两级交办、两级督办、两级答办制度,常委会领导重点督办、相关工委和办公室归口督办、邀请代表参与督办。今年年初,市人大常委会与市政府召开联席会议,交办代表意见建议,签订交办书,将124件意见建议跟踪督办贯穿全年。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重点督办代表建议5件。对办理不利的,以监督法规定的询问、质询、专项报告、特定问题调查等几种特有方式对承办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
硬骨头、老大难等问题,由常委会领导重点牵头督办,相关工作委员会跟进督办;不满意、有瑕疵的问题,由第三方专家精准评估;意见办理好不好、成效大不大,由责任单位量化打分测评。在一系列硬核措施的推动下,一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切实解决了群众关注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是一个点,由点及面,反映的是昌吉市人大代表为民发声的过程,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党委和政府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写照。
镜头四: 民生实事呈上“幸福答卷”
“市人大常委会规范‘微实事’征集、审核、交办程序,市人民政府启动‘微实事’专项资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身边事,让人大代表成为‘说话管用、办事顶用’的群众贴心人。”昌吉市人大代表马雪花说。
这个夏天,对于马雪花来说,是个红红火火、满载而归的盛夏,市人大常委会将她和代表们收集的32件“微实事”转交政府,被列入财政预算,拨付20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解决,项目实施地涉及9个乡镇和6个街道,今年10月前项目将全部竣工。
更令马雪花感到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小实事”正撬动“大民生”,让每一位昌吉人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比如,全市投资1.4亿元,实施17个项目34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6173户群众。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被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名录,交由政府组织实施,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共同监督,最终推动问题解决。十项惠民实事里还包括新建10个全民健身运动点、完成8000余户农村清洁能源改造、新建(改建)9个停车场、新建少儿职业体验馆、新建中等职业培训学校等项目。
市人大常委会出台《昌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度的意见》,计划推行重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完善“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工作机制。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民生领域决策与群众“急难愁盼”需求精准对接、高效融合,市人大常委会让代表在民生实事项目征集阶段提前介入,项目确定前召开座谈会,征求人大代表意见,项目确定后在人代会上由代表表决通过,将民主贯穿民生实事项目征集、决定、监督、评价的全过程,推动政府决策由“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
目前,14个项目28个小区已开工建设。改造后的老旧小区,道路畅通、绿化优美、秩序井然,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小区环境美了、路灯亮了,我们的心也被照亮了。”市民纷纷表示。一句“心被照亮了”,折射出民主的意义。
民主与民生紧密相连,群众所盼的与政府想干的同频共振,凸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色与特色。
如今,全过程人民民主正内在地融入昌吉市城市建设和治理全过程、各领域,并将展现更加旺盛的活力和显著的优势,相信不久的将来,昌吉市人大工作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之路上,必将会花繁叶茂、硕果满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