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讯(通讯员万里洪)近日,天津市“寻根赶大营”口述视频档案拍摄在奇台县开机剪彩。当天,津新“寻根赶大营”座谈会在奇台县召开。
在座谈会上,大家观看了电视纪录片《赶大营》《奇台有个杨柳村》等相关视频。天津市“寻根赶大营”工作队向奇台县政协、档案馆、博物馆、史志办赠送了《赶大营》《赶大营纪事》《赶大营记忆》等书籍、赠送了杨柳青年画和书法作品,并向赶大营后人代表赠送了杨柳青家乡泥土。大家还在写有“寻根赶大营”工作队红色横幅上签名。
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临危受命,亲率清军西征,收复新疆。清政府为数万西征大军后勤补给招募内地人随军,被贫困生活所困的天津杨柳青人纷纷响应。约3000余户、1.5万杨柳青人肩挑货担,踏上漫漫长途,跟随左宗棠大军进疆,史称“赶大营”。杨柳青人跟随清军历经大小战役百余次,为西征提供了坚强、可靠的后勤保障。
乌鲁木齐、伊犁、奇台成了天津商人的聚集中心。清末民初,奇台津商实力非常雄厚,经营津沪百货、京广杂货。开设的多家连庄字号均在奇台设立分号。“三千货郎满天山”,不仅带来了针头线脑,还带来了先进的工业、手工业、传统技艺、商业等生产技艺和经营理念。
奇台县政协党组副书记、主席姜斌说:“近年来,‘寻根赶大营’天津工作组先后多次来奇台开展关于‘赶大营’档案资料挖掘征集工作,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次再次来奇台开展采访和资料挖掘征集、‘赶大营’后代口述拍摄工作,对于进一步挖掘津商内涵,展示津商风采,弘扬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奇台县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天津市“寻根赶大营”工作队总指挥长、天津市档案馆原副馆长、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关树峰介绍,“赶大营”是天津杨柳青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近代商贸史上的一大奇迹,天津西青人对“赶大营”有着特殊的情结。在这段长达80年的发展史中,杨柳青人在新疆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津商,构成了覆盖天山南北的经营网络,当时在新疆开办的店铺达3000多家,涉及商业、手工业、饮食服务业、农业、运输等几十个行业,为新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文化交流上,津商将年画、剪纸、风筝、蔬菜种植等百余种艺术、技术传入新疆,史称“百艺进疆”。直到现在,在新疆的杨柳青人后裔至少有10万人,多从事商业、文化传播业,为建设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
天津市西青区档案馆馆长杨鸣起说:“天津杨柳青和新疆奇台因为‘赶大营’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血浓于水,根魂相连,有很多杨柳青的先辈们当初都随着左宗棠的大军来到了新疆奇台,他们有很多人都长眠在了天山脚下,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挖掘抢救出来,天津市西青区将在杨柳青建一个国家级的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这公园里面要有杨柳青‘赶大营’的历史展示。”
奇台县史志办原副主任、“赶大营”后人聂文忠感慨地说:“我的祖籍在天津,天津市“寻根赶大营”口述视频档案拍摄来奇台,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和高兴。作为‘赶大营’的后代,我们已经扎根在新疆这片沃土。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扬‘赶大营’精神,为建设美丽新疆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据了解,天津市“寻根赶大营”工作队在四天的拍摄中将通过采访“赶大营”后代,以口述档案录像形式纪录“赶大营”的历史,通过奇台县博物馆、档案馆、史志办来搜集赶大营历史档案文献,并向“赶大营”后人征集“赶大营”的一些老物件等实物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