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通讯员 郑俊辉 杨茗茹)盛夏7月,庭州大地云杉林海,串起沿途数千公里如画风景;天山顶峰流云千里,冰川融雪汇成小溪淙淙流淌,滋养着生机勃勃的城市和整齐辽阔的农田。
天蓝地绿水清是发展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只为这片土地水清天蓝万物生。
记者 何龙 摄
打造幸福生活底色
驱车驶入准噶尔盆地东部,位于吉木萨尔县、奇台县以北的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绿叶木蓼、梭梭和白梭梭、针茅和沙生针茅等植物在辽阔大地上尽情生长,远处不时腾起点点尘土,一群蒙古野驴在奔跑。
在这里,旱域生灵在荒野自在生长。苍穹之下,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鹅喉羚等有蹄类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今年4月,新疆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申请获批复,其创建区域由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以及新疆奇台硅化木国家沙漠公园等区域构成。
为筑牢创建国家公园基础,奇台县加强了区域生态系统修复、监测、巡护等工作。奇台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俞兆兵表示,全县按照南护天山、中建绿洲、北治沙漠的思路,不断巩固人进沙退的良好态势。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全力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奇台县沙漠前沿,300多万亩林海又迎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生长季,成片的红柳、梭梭等固沙植物组成一道道防线,顽强地抵御着风沙侵袭。
从地理位置来看,奇台县距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只有14公里。“之前由于过度砍伐、放牧,沙漠腹地的流沙以每年2.8米—3.5米的速度向南移动。照当时的速度发展下去,不到20年,整个县城都会成为一片黄沙。”俞兆兵介绍。
从1997年开始,为了阻止流沙的推进,奇台县把防沙治沙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突破口,借助西部大开发政策和西北防护林建设,开启了一场防沙治沙“马拉松大战”。建成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3到5公里的人工防沙基干林带与355万亩封育天然荒漠林组成的绿色屏障。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从理念升华到制度建设再到实践检验,昌吉州一系列举措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底气、更多的绿意。“十三五”以来,全州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30.06万亩,筑牢了遏制风沙危害的前沿阵地。
浩瀚湿地,波光荡漾,水鸟啁啾,白鹭在湖面上翩翩起舞,赤麻鸭在灌木丛中戏水欢唱……7月16日,在呼图壁县五工台镇百泉湖湿地,几个湿地管护人员乘坐小船正对水面进行巡查。
近年来,呼图壁县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随着宣传引导和退耕还湿工作持续推进,目前百泉湖湿地面积在原有基础上新增1400亩。
昌吉州编制《昌吉州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要点》,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对13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水质、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估,达到Ⅰ类标准1个、Ⅱ类标准8个、Ⅲ类标准4个。
昌吉州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推动绿色发展崛起为导向,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为抓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目前,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1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42.4%,湿地总面积达101.08万亩。
生态“领跑”绿色发展
走进木垒县光伏产业园,成千上万块蓝色光伏板整齐的排列,组成浩浩荡荡的新能源蓝海。
风车列阵于大地,光伏陈兵在旷野。近年来,木垒县大力发展以光伏、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先后吸引34家企业落地木垒开发建设风光电项目。目前,全县新能源装机容量达418万千瓦,每年生产清洁能源电量80亿千瓦时,相当于煤电机组消耗25万吨左右标准煤发电量,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81万吨左右,产值约40亿元,年缴纳税收约4.48亿元。
绿色低碳,是昌吉州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轴上标注的发展新坐标。从绿意盎然的有机果蔬,到绿色产业链工厂,再到清洁能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绿色低碳产业图景愈发亮眼。
昌吉州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量倍量或等量消减替代,完成7个县市、3个园区温室气体清单报告编制,23家企业按时完成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清洁化替代、挥发性有机物产品源头替代等6个方面,历时4个月,对600家企业污染高效治理减排量逐一进行挖潜,形成昌吉州“十四五”污染减排潜力清单,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基础。
这几天,位于阜康产业园的新疆晋源能源有限公司,制气车间的技术工人忙着对压缩机、甲烷化等装置进行增量调整。“我们将焦炉尾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的生产负荷由原来的80%提高到110%,天然气日产量由15万立方米提高到20万立方米。”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宾介绍。
为降低区域能耗,实现资源高效整合利用,阜康市于2014年引进新疆晋源能源有限公司。该公司投资6.5亿元建设阜康焦炉尾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及阜东区天然气管道工程,推进阜康产业园“气化园区”建设。
目前,晋源能源焦炉尾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每年可处理焦炉尾气约2亿立方米,生产天然气8700多万立方米,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900多吨。
位于阜康产业园的昌吉南风日化有限责任公司,累计投入600多万元,完成废水处理回收、废料回收利用等8项绿色技术改造及环保设施改造建设,实现“三废”零排放,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每年节约用电7万多度,减排烟尘4.8吨、二氧化硫4.4吨,减排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0吨。
近年来,昌吉州把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循环农业等生态产业作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促进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构建绿色、协同、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崛起。
用污染防治护蓝增绿
7月16日,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侧省道201沿线的林带里流水潺潺,滋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据昌吉高新区园林所所长刘杨介绍,这里绿化带有12公里,树木灌溉用的是园区中水库排出的中水,目前中水库灌溉面积已达3000多亩。
昌吉州多措并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今年上半年,各县市共申报污染防治项目19个,累计投资10.53亿元,已获中央支持资金516万元,拟争取中央资金5.98亿元。全州水、气、土壤重点工作投入2300万元,拨付各类专项资金200万元,有力支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
今年以来,昌吉州加快构建全州生态环境“一体”格局,在推动重点工作任务落实上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步前行,推动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6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整治和农村清洁能源替代为抓手,建立工业炉窑排查整治、VOCs综合治理、燃气锅炉低氮改造、重点企业无组织排放管控四张清单,在全疆率先建立重点行业重污染天气分级管理体系,大力实施“冬病夏治”12项措施,持续加大路面扬尘、机动车、裸露地块、施工工地等面源污染整治。
截至目前,全州已淘汰整治6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104台,153台燃气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达到50毫克/m^3以下要求。指导440家工业企业纳入减排清单化管理,对26个行业172家企业绩效分级评定,累计路检路查抽测柴油货车2985辆,推送不合格车辆200辆。
走进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八家户村,白墙黛瓦的屋舍、古朴的水车、五彩的墙绘、三五邻居聊着家常,一拨拨游客流连于小桥流水间,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铺展在眼前。
从2017年开始,八家户村在国家项目及各级财政支持下,开始整村推进人居环境改造,实施村庄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美丽乡村。
2019年,八家户村创新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施积分兑换机制,促进村庄生活垃圾分类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村里设立了垃圾集中回收点,制定了《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村民分类集中投放垃圾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商品。2019年,八家户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昌吉州赋能乡村绿色发展。全州辖70个乡镇、472个行政村,其中43个乡镇、284个行政村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
昌吉州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成全州污染源在线监控超标预警、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等4个平台,实施空气质量“日公布、周报告、月分析”预警机制,扎实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源质量监测。
在全疆率先对15家第三方运维单位开展考核和培训,督促持有排污许可证企业与自治区污染源数据管理及信息共享平台联网。截至目前,全州共享平台完成联网515家,联网率97.91%,自行监测完成率、公布率均为92.68%。
今年截至6月底,昌吉州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80,同比下降2.8%;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天,PM2.5(细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9%、22.2%、18.2%、5.1%,昌吉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乌昌石”区域唯一改善城市。全州9条河流17个断面、1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2座湖库5个区控点位水质优良率均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
天山脚下,庭州大地,一个生态、生产、生活和谐发展的昌吉正展现着勃勃生机,描绘出一幅绿色发展的绚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