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讯(记者刘茜 通讯员付桂萍)初夏时节,昌吉市滨湖河两岸草木葱茏,绿化带整齐划一,与清澈的河水相映生辉,远处的滨湖河大桥的影子倒映在碧波之中,桥水相连,水天一色,构成一幅美丽的绿色生态画卷。
这是昌吉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闪光注解。近年来,昌吉市全力推进生态修复、生态绿化和生态治理“三大工程”,建设多结构、多品种、多层次、多色彩的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化带,让美丽在沃野拔节生长,绿水青山绘就生态之城长卷。
“绿色崛起”工程补齐生态短板
4月21日,在昌吉市三工镇三工滩义务植树基地,昌吉州、昌吉市各部门单位干部职工共计1万余人挥锨铲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为这里再添新绿。
“‘十四五’期间,昌吉市计划实施三工滩三四期绿化工程,重点续建昌吉市葡萄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栽植酿酒葡萄10000亩、其他经济树木10280亩。”昌吉市林草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杜月飞介绍说。
近年来,昌吉市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质量实施、高效率运行,坚持“造林”与“造景”相结合、“防护林”与“景观林”相融合,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扩大城乡绿色空间,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促进林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昌吉。
在昌吉市北部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之间,一片490多万亩的荒漠静栖于此。历史上,随着人口的增加,不合理开垦、放牧、打井等人为破坏,使得地下水水位下降、原始梭梭林等沙漠植被面积减少。
2017年,昌吉市收回了北部荒漠生态区154家农场的20.5万亩农用地。2017年—2018年实施退耕还林14万亩,在北部荒漠种植梭梭、红柳共计1800多万株,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退耕还林等项目的实施有效恢复了北部荒漠区原始生态风貌,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435万立方米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北部荒漠生态退化等问题。”昌吉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刘志刚介绍说。
随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退耕封育等项目的实施,北部荒漠生态区植被日益增多,生态恢复效果明显,森林蓄积量达到3259.33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1.91%。
山因林而秀,城因绿而美。如今的昌吉大地,随处可见新添的一抹抹绿色。“十三五”以来,昌吉市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化林修复等各类重点工程35个,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2万亩,全市林地总面积达393.11万亩,全境森林覆盖率达22.0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03%,绿地率达35.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03平方米。
“点绿成金”种出金山银山
从昌吉市硫磺沟镇驱车往南一公里,目之所及,漫山遍野绿意盎然。
在硫磺沟镇以南的新疆硫云花海农业观光园区,紫薇花海、玫瑰花海、月季花海、牡丹花海等十几处观光景区已具规模。2018年以来,硫磺沟镇大力发展“生态+”项目,使镇域经济主打产业由采矿业向旅游业转型发展,吸引了一批绿色环保产业项目入驻。
走进昌吉市硫磺沟镇楼庄子村,一排排红顶抗震安居房整齐划一,一条柏油路通向天山深处。全村有200户人家,每家的庭院里都栽种着杏树。
在楼庄子村边缘,新安装的33千米围栏静静守护着3.23万亩草场。“十三五”以来,昌吉市按照“南护天山、中管平原、北治荒漠”的建设思路,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尤其是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累计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04亿元,重点用于南部山区355.95万亩草原和北部荒漠13.7万亩梭梭林生态治理,建设退牧还草围栏99.6千米,开展草原生态恢复飞播草籽作业43.1万亩,完成退耕还林19.1万亩,搭建标准化鸟巢10座、鹰架545个。
4月9日,在昌吉市大西渠镇玉堂村,葡萄种植户金虎正带着工人,在27亩葡萄园里抓紧时间进行鲜食葡萄开墩、上架、清园、施肥等工作。
昌吉市共种植鲜食葡萄4.8万亩,主要分布在三工镇、六工镇、大西渠镇、佃坝镇和滨湖镇等地。
此外,昌吉市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目前全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83万亩,在三工镇、六工镇、滨湖镇等乡镇建成印象戈壁、葡城酒业、爵士酒庄等龙头葡萄酒庄、葡萄酒生产企业8家,生产赤霞珠、干红等名优特葡萄酒产品上百种,销往浙江、广州、深圳、上海、苏州等地,年产值达到6000万元。
刘志刚介绍,昌吉市计划投资5.8亿元,在三工滩新建3万亩葡萄酒产业园区,目前项目推进顺利。该项目建成后,将引入20至25家葡萄酒庄进入园区,以园区为引领,带动葡萄酒庄发展壮大,促进葡萄酒产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昌吉市把发展特色林果业作为扩大造林绿化规模、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的新亮点,按照经济林、生态林、景观林“三林共建”,通过建基地、调结构、上规模、扶龙头、拓市场、创品牌、抓特色,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合一”。
绿化美化打造乡村“新生态”
4月12日,走进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村里的水泥路笔直向前,红顶黄墙的农家别墅星星点点,远处的田野绿意盎然,鱼塘碧波万顷,一幅美丽乡村图景映入眼帘。
这个村庄2017年获得“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也是全疆唯一获此殊荣的村。
撒下一捧鱼食,鱼塘水面开始翻腾,鱼儿纷纷抢吃鱼食。这种情景,每天都会在十三户村的鱼塘里重复“播放”。十三户村利用天然地势发展水产养殖,养殖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已达3000多亩。村民常利家中有100亩鱼塘。“收入最好时,一年能挣20多万元。”常利说。
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的不错,十三户村又开始涉足第三产业——旅游业。2012年起,十三户村建成规划统一的居民住宅区,完成了中心村集中供暖、供水、排水、道路硬化等建设项目,新建了1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种植了7000余株各类树木,村容村貌变美了。随后,十三户村以新疆杜氏旅游度假区为龙头,动员村民开民宿、发展农家乐。如今,该村已有35家民宿、10家农家乐。
昌吉市以建设和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近五年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庄绿化美化专项行动,辖区内59个行政村、222个村民小组绿化率均达到30%以上。打造自治区级示范村15个、州级示范村41个、庭院经济示范户792户,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
宜居宜业宜游,村美民富。美丽乡村正成为美丽昌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昌吉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的美丽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