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技术和智能设备护航吉泉直流输电工程安全运行
截至今年4月底,累计外送电量超1400亿千瓦/时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王薇)5月28日,位于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家电网±1100千伏昌吉换流站(以下简称“昌吉换流站”)主控室里,值班人员滑动鼠标,便将换流站内检修、运行设备等第一手数据了如指掌,这都要得益于可以远程监控的“千里眼”。工作人员将高清“鹰眼”摄像头捕捉到的现场画面,通过5G网络传至站内监控室和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大幅提高了作业管控精确性。
“昌吉换流站有两个‘鹰眼’摄像头,一个在主控楼,另一个在吉泉001号杆塔,能够覆盖全站至少40%的设备区。”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昌吉换流站直流运检技术专责王权介绍,“鹰眼”摄像头分为两部分,上沿一圈有8个摄像头,可提供360°全景4K高清画面;下方是高清细节摄像头,可随时调取500米以内的清晰局部2K高清画面,可实现37倍光学变焦。
除了高空“鹰眼”摄像头,昌吉换流站在运维方面也有许多高科技设备。
前进、旋转、红外测温、数据上传……智能巡检机器人“大白”按照既定线路,对变电站内设备和线路进行智能巡检,通过“脑瓜”和“手臂”持续发出检测信号。一圈巡检后,“大白”将巡检采集到的所有巡检数据传输到后台电脑,自动返回充电室充电。
目前,昌吉换流站的3台智能巡检机器人,分别负责不同区域的户外设备可见光、红外测温巡视工作,还能根据特定设备及间隔设定巡视任务。正常情况下,3台机器人可完成全站设备巡检,极大节省了人力及时间成本。
王权说:“智能巡检机器人不仅将巡视记录、可见光画面、红外测温图谱自动保存在后台,还能在发现设备油位压力低、发热等缺陷后立即预警,为运维人员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运维数据,对大负荷、有缺陷的重点关注设备的特巡特护有很大帮助。”
昌吉换流站坐拥运检设备3万余台,传统的“人巡”模式已无法满足全方位、全覆盖、智能化、精益化的特高压换流站巡检要求。“人巡+机巡+地面机器人巡+其他智能传感数据”的全业务流程的综合集中管控平台为电力运检工作数据互联互通和保障小、临、散、抢等作业,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昌吉换流站作为国网第二批数字化试点站,以5G物联网、机器人、移动作业等系统功能整合为基础,充分应用“大云物移智链”等先进技术和手段,持续强化换流站设备精益管理,积极推进设备管理信息化、运检水平数字化,强化设备异常智能诊断、风险主动预警和故障自动研判,实现设备缺陷识别准确率80%以上,平均消缺周期缩短30%。
“我们将加快推进设备巡检‘机器代人’,深化数据价值挖掘,对设备外观、温度、运行参数等全量数据实现深度感知,实现换流变压器、阀冷系统等主设备的全息感知和对运检业务的全流程在线管控,让运维人员有更多精力投入设备检修质量的跟踪管理中。”王权说。
值得一提的是,昌吉换流站数字化建设中换流变及阀冷智能分析应用模块计划于今年底投运,将实现站内换流主设备的全息感知,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控,以及全景视频监控、多维信息呈现、设备状态分析、设备故障诊断、运检业务管理等功能应用,设备缺陷自动识别、报告自动生成、告警主动推送准确率将达到80%以上。
届时,昌吉换流站人工巡视工作90%以上被视频替代,该系统还能精准判断出哪一个部件引发了设备故障,通过三维图像立体呈现故障部件位置,帮助运维人员快速处理。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2年4月底,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外送电量累计1443亿千瓦/时。
王权说:“通过实践,让我们更加坚信科技改变未来,数字化的工具与手段会给电力行业带来超过电力自身技术迭代之外的巨大变化,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据悉,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世界首个±1100千伏特高压工程,该工程于2019年9月26日投入运行,起于昌吉换流站、止于安徽省宣城市古泉换流站,线路全长3293千米,每年可向华东地区输送电量660亿千瓦/时,相当于运输煤炭2200万吨,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720万吨,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输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