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碧水蓝天 共建美好家园】蓝天白云绘就“幸福底色”——昌吉州大气污染防治成效综述
发布时间:2022.04.14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通讯员 魏雪峰)瓦蓝瓦蓝的天空,绿意层叠的远山,粉红初绽的桃花,这是160多万昌吉人民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昌吉州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今年一季度,昌吉市PM_2.5平均浓度为11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1%;重污染天比率28.1%(25天),同比下降3.0%(减少3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7.88,同比下降4.8%,是“乌昌石”兵地4城市中唯一改善的城市,改善幅度全疆第二。

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以来,昌吉州坚持以督察整改为契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大手笔投入、集团式作战、系统化攻坚,依托“人防+技防+大数据”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优良天数明显增多。

精准治污 蓝天常在

数据显示,2021年昌吉市PM_2.5年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75.3%,优良天数275天,重污染天数29天,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2021年3项空气质量约束性指标任务。

这份亮丽的答卷背后,是昌吉州创新举措,科学治污、精准防治、铁腕出击,全力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结果。

——在制度上,做到“三明确”。

先后制定实施《昌吉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昌吉州推进“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昌吉州“十四五”空气质量强化管控专项行动方案》等条例、办法、方案,明确任务、明确职责、明确时限。

——在体系中,打造“一把手”工程。

昌吉州主要领导带头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深入一线调研、一线督办、一线解决问题;建立州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及州党委常委包联重点环保问题整改督导工作机制,推动重点问题解决并开展“回头看”工作。

——在措施上,一系列重拳接连出击。

2018年以来,多措并举加大“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打出减煤、治企、降尘、控车等一系列“组合拳”,通过精防、精治、精管,努力推动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在支撑上,科学精细治霾。

2019年落实专项资金2000万元聘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启动新疆首个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项目,2020年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生态环境部首次将新疆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城市群纳入“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区域,启动天山北坡城市群秋冬季大气污染对策研究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科学研究院、规划院三家顶级科研单位作为技术牵头部门研究提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对策,对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污染源解析上,提供科学支撑。

“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项目实施以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形成PM_2.5污染源解析报告、空气质量和污染过程分析报告83篇。参与制定《昌吉回族自治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19年修订)》《昌吉州2020-2021年秋冬季重点行业企业错峰停限产管控方案》等10余项政策性文件,为自治州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支撑。

根据PM_2.5污染源解析结果,自治州针对燃煤、工业、扬尘、机动车四大污染源实施科学治霾。2021年9月-12月,昌吉市PM_2.5浓度同比下降25%。跟踪研究团队对各项措施贡献率进行模拟核算,在不考虑区域传输和气象条件的影响下,昌吉市清洁取暖改造贡献48%、燃煤锅炉淘汰贡献33%、重污染应急减排贡献11%、移动源减排贡献7%、错峰生产贡献1%,精准治污取得实效。

科学治污 空气常新

2018年以来,昌吉州以更大力度、更科学的举措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划!制定实施《昌吉回族自治州禁燃区管理办法》,禁燃区面积扩大到100%。

治!实施“十四五”空气质量强化管控专项行动方案,集中实施燃煤发电机组分类调控、工业企业改造提升等12项硬措施。

改!在全疆率先启动6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替代和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工程。2021年完成135台6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整治工作,投资4.09亿元完成11631户农户清洁取暖改造工程。

控!累计在全州布设空气网格化空气监测微站395套,微型气象监测站14套,全方位、多因子监控全州空气质量,绘制出完整的可视化空气质量地图,实现污染物传输看得清、说得明。利用卫星遥感、车载走航监测等手段,精细化做好扬尘污染防治。

创!在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评审专家“国家队”的支持指导下,在全疆最先建立完善的重点行业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评定管理体系。率先完成26个重点行业172家企业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440家企业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项目清单,做到涉气企业清单化管理全覆盖。三家企业被自治区评定为重污染天气绩效A级企业,占全疆A级企业数量的75%。

投!2018年以来,中央、区、州、县市财政累计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资金47.06亿元,支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保护支出。2018-2021年,昌吉州累计争取中央、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8145.57万元,用于实施6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整治、企业污染防治提标改造、机动车尾气监测设备购置、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购置补助、工业节能减排绿色制造、企业工业节能技术改造、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奖励等。其中,2021年专项资金支持15440.3万元,是2018年专项资金(1687万元)的9倍之多。

依法治污 天蓝气爽

走进昌吉州生态环境局8楼环境监测中心,大屏正在实时显示空气质量数据。点击图表分析选项图块,当天的空气质量详细状况一目了然,让监管更智慧。

昌吉州在科学、精准、铁腕6字上下足“绣花功夫”,制定《自治州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昌吉州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权责清单》,明确部门职责,强化责任追究。2021年全州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8起,处罚金额1917.98万元,查封企业3家,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4人,案件公开率100%。受理环境信访投诉案件556件,案件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均达100%。

一手铁腕,一手柔情。昌吉州出台包容审慎执法“三张清单”,对16项事项免予处罚,3项事项从轻处罚,1项事项减轻处罚。发布《2021年昌吉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明细表》,纳入企业46家,对正面清单企业非现场执法10次。

依法治污,综合治理是前提。2018年以来,全州淘汰焦化行业落后产能1097.5万吨、燃煤机组43.8万千瓦、砖瓦窑企业41家。完成129个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整治项目,563台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和91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

依法治污,离不开科技支撑。昌吉州污染源在线监管平台联入火电、钢铁、水泥、有色等重点行业企业130家,共计安装730套在线监测设备,依托“智慧环保”平台,建立“测管控”联动机制,推动企业环境守法成为常态。

依法治污,精细管理是基础。2018年,昌吉州建立全疆首个地州级大气污染防治指挥中心,形成“人防+技防”、上下联动、精准监控、群防群治的大气污染防控体系。2021年该中心发现并有效处置各县市污染问题500余件,实时指挥调度各县市533次,提高了精细化环境管理能力,弥补了环境监管短板。

这几年,昌吉州厚植绿色发展底色,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2021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8.21亿元,同比增长7.0%,位列全疆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3%,其中税收收入达112.9亿元,成为全疆第二个税收突破百亿大关的地州。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保护碧水蓝天 共建美好家园】蓝天白云绘就“幸福底色”——昌吉州大气污染防治成效综述
发布日期: 2022-04-14 12:05:07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通讯员 魏雪峰)瓦蓝瓦蓝的天空,绿意层叠的远山,粉红初绽的桃花,这是160多万昌吉人民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昌吉州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今年一季度,昌吉市PM_2.5平均浓度为11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1%;重污染天比率28.1%(25天),同比下降3.0%(减少3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7.88,同比下降4.8%,是“乌昌石”兵地4城市中唯一改善的城市,改善幅度全疆第二。

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以来,昌吉州坚持以督察整改为契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大手笔投入、集团式作战、系统化攻坚,依托“人防+技防+大数据”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优良天数明显增多。

精准治污 蓝天常在

数据显示,2021年昌吉市PM_2.5年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75.3%,优良天数275天,重污染天数29天,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2021年3项空气质量约束性指标任务。

这份亮丽的答卷背后,是昌吉州创新举措,科学治污、精准防治、铁腕出击,全力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结果。

——在制度上,做到“三明确”。

先后制定实施《昌吉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昌吉州推进“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昌吉州“十四五”空气质量强化管控专项行动方案》等条例、办法、方案,明确任务、明确职责、明确时限。

——在体系中,打造“一把手”工程。

昌吉州主要领导带头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深入一线调研、一线督办、一线解决问题;建立州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及州党委常委包联重点环保问题整改督导工作机制,推动重点问题解决并开展“回头看”工作。

——在措施上,一系列重拳接连出击。

2018年以来,多措并举加大“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打出减煤、治企、降尘、控车等一系列“组合拳”,通过精防、精治、精管,努力推动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在支撑上,科学精细治霾。

2019年落实专项资金2000万元聘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启动新疆首个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项目,2020年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生态环境部首次将新疆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城市群纳入“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区域,启动天山北坡城市群秋冬季大气污染对策研究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科学研究院、规划院三家顶级科研单位作为技术牵头部门研究提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对策,对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污染源解析上,提供科学支撑。

“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项目实施以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形成PM_2.5污染源解析报告、空气质量和污染过程分析报告83篇。参与制定《昌吉回族自治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19年修订)》《昌吉州2020-2021年秋冬季重点行业企业错峰停限产管控方案》等10余项政策性文件,为自治州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支撑。

根据PM_2.5污染源解析结果,自治州针对燃煤、工业、扬尘、机动车四大污染源实施科学治霾。2021年9月-12月,昌吉市PM_2.5浓度同比下降25%。跟踪研究团队对各项措施贡献率进行模拟核算,在不考虑区域传输和气象条件的影响下,昌吉市清洁取暖改造贡献48%、燃煤锅炉淘汰贡献33%、重污染应急减排贡献11%、移动源减排贡献7%、错峰生产贡献1%,精准治污取得实效。

科学治污 空气常新

2018年以来,昌吉州以更大力度、更科学的举措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划!制定实施《昌吉回族自治州禁燃区管理办法》,禁燃区面积扩大到100%。

治!实施“十四五”空气质量强化管控专项行动方案,集中实施燃煤发电机组分类调控、工业企业改造提升等12项硬措施。

改!在全疆率先启动6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替代和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工程。2021年完成135台6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整治工作,投资4.09亿元完成11631户农户清洁取暖改造工程。

控!累计在全州布设空气网格化空气监测微站395套,微型气象监测站14套,全方位、多因子监控全州空气质量,绘制出完整的可视化空气质量地图,实现污染物传输看得清、说得明。利用卫星遥感、车载走航监测等手段,精细化做好扬尘污染防治。

创!在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评审专家“国家队”的支持指导下,在全疆最先建立完善的重点行业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评定管理体系。率先完成26个重点行业172家企业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440家企业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项目清单,做到涉气企业清单化管理全覆盖。三家企业被自治区评定为重污染天气绩效A级企业,占全疆A级企业数量的75%。

投!2018年以来,中央、区、州、县市财政累计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资金47.06亿元,支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保护支出。2018-2021年,昌吉州累计争取中央、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8145.57万元,用于实施6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整治、企业污染防治提标改造、机动车尾气监测设备购置、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购置补助、工业节能减排绿色制造、企业工业节能技术改造、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奖励等。其中,2021年专项资金支持15440.3万元,是2018年专项资金(1687万元)的9倍之多。

依法治污 天蓝气爽

走进昌吉州生态环境局8楼环境监测中心,大屏正在实时显示空气质量数据。点击图表分析选项图块,当天的空气质量详细状况一目了然,让监管更智慧。

昌吉州在科学、精准、铁腕6字上下足“绣花功夫”,制定《自治州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昌吉州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权责清单》,明确部门职责,强化责任追究。2021年全州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8起,处罚金额1917.98万元,查封企业3家,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4人,案件公开率100%。受理环境信访投诉案件556件,案件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均达100%。

一手铁腕,一手柔情。昌吉州出台包容审慎执法“三张清单”,对16项事项免予处罚,3项事项从轻处罚,1项事项减轻处罚。发布《2021年昌吉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明细表》,纳入企业46家,对正面清单企业非现场执法10次。

依法治污,综合治理是前提。2018年以来,全州淘汰焦化行业落后产能1097.5万吨、燃煤机组43.8万千瓦、砖瓦窑企业41家。完成129个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整治项目,563台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和91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

依法治污,离不开科技支撑。昌吉州污染源在线监管平台联入火电、钢铁、水泥、有色等重点行业企业130家,共计安装730套在线监测设备,依托“智慧环保”平台,建立“测管控”联动机制,推动企业环境守法成为常态。

依法治污,精细管理是基础。2018年,昌吉州建立全疆首个地州级大气污染防治指挥中心,形成“人防+技防”、上下联动、精准监控、群防群治的大气污染防控体系。2021年该中心发现并有效处置各县市污染问题500余件,实时指挥调度各县市533次,提高了精细化环境管理能力,弥补了环境监管短板。

这几年,昌吉州厚植绿色发展底色,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2021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8.21亿元,同比增长7.0%,位列全疆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3%,其中税收收入达112.9亿元,成为全疆第二个税收突破百亿大关的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