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通讯员 马军)走进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处处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旋律,奔涌着砥砺奋进的豪情。
作为全疆“国字号”农业科技园区,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动着全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2021年,园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抓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全疆农业阔步前行,描绘出一幅绿色田野尽丰收的动人画卷。
集成示范打造智慧农业样板
来到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万亩智慧农场的中控数据中心,科技感十足的数据大屏映入眼帘,上面显示着农作物生长周期、土壤墒情、水肥灌溉等全要素监测数据。
“这个数据中心相当于人的大脑,实时收集处理农业信息数据。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种养对象、设备等各要素在线化、数据化,实现对种植养殖对象的精准化管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决策。”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局副局长曹恒介绍说。
据介绍,拿农作物水肥灌溉来说,园区3万亩智慧农场已实现精准灌溉和定制施肥,实现从泵房管网到田间出水桩全程智能化控制,足不出户实现APP远程精准灌溉施肥控制,较常规施肥方式减少用量30%,人均灌溉管理效率提升5倍,亩均综合节本增收145元。
2021年,园区联合中国农业大学,集成应用物联网、智慧灌溉、水肥一体化、智慧农机、无人机飞防等新技术新模式打造建设3万亩智慧农业示范园,探索建立完善的“空天地”一体化无人农场技术体系,让农业现代化的“魅力”之果散发出独特的芳香。
打造全疆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新格局
如何改善机采原棉品质?2016年起,园区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等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大力实施棉花质量提升和品牌化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优质棉基地建设。
2021年10月,精河县3万亩棉花首次采用“宽早优”机采种植模式,测产结果每亩450多公斤,高出周边县市棉田产量,价格较往年相比提高30%。
新疆丰汇棉业有限公司位于老龙河,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杨武鹏介绍,2021年,公司全程采用“宽早优”植棉模式种植棉花8万亩,实现了高产优质的目标。特别是棉花衣分率、马克隆值、长度、强力等指标均居全州第一,棉花也被优价收购。“每公斤籽棉增收一毛多钱,总体算下来增加利润300万元。”杨武鹏说。
作为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园区示范推广的“宽早优”绿色高质高效机采棉生产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1年主推技术。针对“矮密早”和“机采”存在的弊端,通过采取“扩行、降密、壮株、拓高”的方法,挖掘了光、温利用潜力,让棉株更好地适应机采,改善了棉花的品质。
园区不断深化与玛纳斯、呼图壁、精河、阿瓦提、巴楚等县市和兵团第六师、七师、八师等地的产业合作,辐射带动全疆建设优质棉基地200万亩,推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肩负探索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园区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品种升级,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做给农民看,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教会农民干,形成了“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全疆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新格局。
打造西部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园区向创新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向创新要潜力,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引领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园区大力发展现代种业,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打造300亩种子科研育种基地、2000亩种子繁育生产基地。实施高品质西瓜、中草药、加工番茄新品种研发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不断推动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园区全面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合作,建立西部农业研究中心2000亩试验基地。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等13个研究所25个创新团队,在作物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多个领域开展44个研究项目。
园区还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地合作、融合发展”合作协议,共建亚欧农业发展中心、社区教育学院等创新基地,在产教融合、产业示范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并推进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种子检测中心建设进程。
今后,园区作为全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示范样板,将建立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打造西部农业科技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