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通讯员 宋华敏)1月31日,昌吉市榆树沟镇牧业村雪花飞舞,七八公里长的村主干道两旁路灯林立,蓝白相间的民居整齐排列,不时升起袅袅炊烟。村民们的院子里,几乎都围起了种花种菜的小栅栏。
牧业村位于201省道以北,距昌吉市区40多公里,全村有332户1188人。该村主打产业以种植、养殖为主。全村有草场面积106万亩,人均草场900亩。2021年,牧业村经济总收入28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730元,比2020年增加1056元。
“去年挣了这个数。”牧业村村民吾拉孜巴义·哈里多拉盘腿坐在自家炕沿,伸出2根手指头,乐呵呵地说,“铲车、养牛养羊、土地流转、草场补助等加起来有20多万元,这在村里算是不错的。”
“走,带你上暖圈里瞧瞧我的牛娃子去!”蹚过没过脚脖子的积雪,记者跟着34岁的吾拉孜巴义·哈里多拉来到他家的养牛暖圈。牛圈里,40多头肉牛、奶牛低着脑袋,铆着劲儿地吃着草料。在干净整洁的牛棚里走了个来回,吾拉孜巴义·哈里多拉的眉眼笑开了。“你看,这几个牛娃子,年后就能上市!”他开心地对记者说。
吾拉孜巴义·哈里多拉说,这几年,政府帮,自己干,日子越过越红火。2020年新盖的安居富民房有105平方米,政府补贴了6万多元。他盘算着,今年一开春,就投资十几万元把牛圈翻新的活儿干完,养殖规模再扩大点儿,“政策好,咱致富更有信心了。”
他的父亲哈里多拉·马力克是村里阿克布拉克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2009年,他靠养殖十几头奶牛,实现了衣食无忧,还带动6户村民建起奶牛养殖合作社。十几年来,合作社社员发展到16户,户均收入达5万元以上。
这几年,哈里多拉·马力克生活的日常,除了操心合作社的大小事情,就是和吾拉孜巴义·哈里多拉围着自家牛圈忙忙碌碌。这不,一大早还没顾上吃饭,来自昌吉市、呼图壁县的客户便上门采购新鲜牛奶。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现有奶牛850头,生产旺季日均生产鲜奶3吨多,带动近200名农牧民在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1.5万元。
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驻该镇牧业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杨玉杰介绍,昌吉高新区发挥企业密集优势,创造性开展“机关村企联建”活动,采取“一对一”和“一对多”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性帮牧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使村里的养殖合作社迅速发展。目前,牧业村有5个养殖专业合作社,牲畜存栏11799头(只)。
近年来,牧业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采用“龙头企业+村级股份制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相关种植企业,建起龙头企业技术支撑基地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2021年全村种植小麦、棉花、甜叶菊、巨菌草、西瓜、青贮玉米等24979亩,羊、奶牛、骆驼、马存栏分别达到9900只、850头、885峰、164匹,新鲜牛奶、奶疙瘩、酥油和驼奶销往昌吉、乌鲁木齐等地。
杨玉杰介绍,2022年牧业村计划争取农村饮用水、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灌溉渠建设、垃圾分类、沉砂池建设等18个项目,预计投入资金3800余万元,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尽全力将好事办好、好事办早,真正把民心工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牧业村党总支书记特列吾巴依·托海介绍说:“牧业村经济发展从单一产业变成多产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路上,牧业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