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呵护“昌吉蓝”——昌吉州全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综述
发布时间:2021.12.31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通讯员 杨茗茹)经过全州上下共同努力,截至12月26日,代表全州考核的昌吉市PM2.5年均浓度为51微克每立方米,较2019年下降8.9%;空气优良率76.4%,较2019年上升2.0%;优良天数275天,较2019年增加8天,已全面完成空气质量考核目标任务。今年12月,昌吉市重污染天气数仅1天,实现历史性最好记录。

连日来,为鼓励更多居民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在全社会营造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昌吉州生态环境局多措并举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宣传活动。

各县市组织所辖乡镇(街道)、社区(村)、企事业单位利用LED电子屏、出租车车顶灯等载体,每日滚动播放和张贴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标语1200余条。向公众发放倡议书,持续倡导选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步行等出行方式。倡导公众绿色消费,减少含挥发性有机物的原材料及产品的使用等。

环境就是民生。昌吉州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落实中央各项部署,铁腕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实际成效回应群众关切。把攻坚战作为环境保护的“头号工程”,坚持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以“乌昌石”为重点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溯因 打好大仗硬仗苦仗

“冬夏两重天”是对昌吉州大气污染状况的形象描述,秋冬季雾霾天气频发一直是空气质量改善的瓶颈。昌吉州积极主动作为,2019年成功争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一市一策”跟踪服务项目落地昌吉,昌吉州也成为全国第41个获生态环境部批准的跟踪研究城市。“乌昌石”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成因基本清晰,一幅立体、详细的污染地图和动态传输路径由此绘就。

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由65位中国环境科学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昌吉州80多家企业的物料储存、生产工艺、产污环节、污控设施、在线监控和重污染应急预案等情况进行现场勘查,为后续开展企业提标改造、重污染天气应急和深挖污染物减排潜力等工作奠定基础,从而制定出“一企一策”深度治理方案。

“一市一策”跟踪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共形成《昌吉州2019-2020年冬季采暖期PM2.5污染源解析报告》等专项成果35项,开创了全州科学治污、靶向治污、精准治污的新格局。

2019年12月30日,伴随着一声车笛长鸣,富蕴至准东铁路正式开通,260公里铁路加快了“乌昌石”及周边地区“公转铁”的步伐。过去,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煤炭外运主要靠公路,高峰期每天往来5000多辆运煤车,不仅造成煤灰扬尘污染,还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现在,外运煤炭从汽车运输为主转向铁路运输为主,一系列变化持续释放绿色运输动能。

在位于准东的新疆天池能源有限公司南露天煤矿,几十台大型电铲车同时作业,将开采的煤炭送到传送带上,再经输煤廊道运到电厂等用煤企业。该煤矿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条输煤廊道每天可运输两万吨煤,如果用载重40吨的车辆运送,需要500辆车次。

“用煤企业不见煤,产渣企业不见灰”。按照这样的原则,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对煤炭实施封闭运输,建设了百余公里连接开采企业和用煤企业的输煤廊道。

2019年9月,位于准东的±1100千伏昌吉换流站投入运营,每年可外送电量660亿千瓦时,相当于运输煤炭3000万吨,实现了“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目标。

今年以来,“乌昌石”及五家渠等区域通过科技攻关,对重污染天气溯因定源;对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帮扶,不断加大联防联控力度;推进超低排放,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力以赴共建美丽家园。

减排 持之以恒推进

昌吉州统筹运用多种治理手段,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十三五”的“坚决打好”转变为“十四五”的“深入打好”。

“十三五”期间,昌吉州出台《自治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推行实现“零”突破。扎实推进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改革,对2193家排污单位进行登记备案,给437家排污单位核发了排污许可证,全州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实现全覆盖。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在全疆率先建成州县两级大气污染防治指挥中心,构建了州、县、乡、村(社区)“三级网格、四级管理”的大气污染防治监控指挥体系,推动大气污染防治由县市“各自为战”转向区城“联防联控”。

昌吉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打造“精准、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突出精准监管、科学监管、有效监管,从提升执法效能、提高监测能力、加强科技保障三方面,构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撑体系。

这是一组不停刷新的数据。“十三五”期间,我州累计减排二氧化硫32956.63吨,减排氮氧化物31664.64吨,减排氨氮1139.83吨,减排化学需氧量8987.44吨。

这是一条不断抬高的底线。昌吉州全面强化工业污染控制,全州26个重点行业172家企业完成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评定,督促168家重点企业全面落实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

这是一张逐渐织密的安全网。昌吉州生态环境局牵头制定《昌吉州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集中攻坚行动方案》,构建全州集中攻坚行动体系,科学分析昌吉市近三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提出6项举措,指导昌吉市精准防治。

这是一个新的长效机制。昌吉州生态环境局牵头制定《昌吉州“十四五”环境空气质量强化管控九项专项行动方案》等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方案10个,为2021年和“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遵循。

连日来,昌吉州生态环境局昌吉市分局联合州生态环境局、市整改办组成8个检查组开展重污染天气专项检查,共检查124家企业、沿街餐饮商户107家、加油加气站6家、汽修店27家、其他14处,发现问题117个,均现场要求立查立改或限期整改。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民生工程和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手段,多措并举、综合施治。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昌吉州将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行动方案,确保庭州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协作 强化联防联控

同顶一片天,“乌昌石”同呼吸。随着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不断深入,“乌昌石”及周边地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细化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措施,让各项措施更具可操作性,携手共筑生态共同体。

昌吉州生态环境局与周边兵地城市积极对接,齐心协力推动跨区域联防联控,在精准靶向管控的同时,打造一套“陆海空”立体化大气污染应急指挥系统,科学高效精准治污,真正惠及民生。

按照“区域同治、兵地同治”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推进,建立完善兵地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昌吉州生态环境局与兵团第六师、第八师、第十二师、乌鲁木齐市建立联席会议、沟通协调、信息共享、措施共享、联合执法、应急响应联动等6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进一步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视频会议精神,推动区域空气质量向好发展,昌吉州党委、政府高位推动、精心筹备,于10月30日组织召开了“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座谈会,一致通过《乌鲁木齐市 昌吉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 第八师 第十二师兵地生态环境同防同治框架协议》,深入讨论了各辖区需要共同协调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逐项确定了推进措施,形成了成果共享、利益共担的良好局面。

昌吉州积极参与区域联防联控,11月25日,制定昌吉市区域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监督检查方案,成立10个监督检查小组,围绕散煤管控、餐饮油烟治理、道路扬尘管控、车辆分流管控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推动空气质量向好发展。

为落实“乌昌石”区域联防联控座谈会精神,11月29日,昌吉州发起与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第八师石河子市联合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在预警未来3天出现中、重度污染的情况下,达成统一发布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共识。五家渠市于11月30上午10时启动Ⅱ级响应,昌吉州和石河子市12月1日上午10时启动Ⅱ级响应。随着各地防治重污染措施的实施,有效减缓了区域重污染天气的到来,降低了重污染天气强度,为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以来,昌吉州大气污染防治一项项高标准得到全面执行,一组组执法组合拳打出声势。然而,压力依然存在。据昌吉州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州环境监测站站长顾涛介绍,进入秋冬季,“乌昌石”区域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容易出现重污染过程,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顾涛表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深水区,作为“乌昌石”区域及周边地区主战场之一,昌吉州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咬定目标,迎难而上,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全面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持续实施散煤清洁替代,大力推动运输结构绿色化,持续提升扬尘管控水平,不断强化“乌昌石”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以更大的努力,坚决完成目标任务。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精心呵护“昌吉蓝”——昌吉州全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综述
发布日期: 2021-12-31 18:35:46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通讯员 杨茗茹)经过全州上下共同努力,截至12月26日,代表全州考核的昌吉市PM2.5年均浓度为51微克每立方米,较2019年下降8.9%;空气优良率76.4%,较2019年上升2.0%;优良天数275天,较2019年增加8天,已全面完成空气质量考核目标任务。今年12月,昌吉市重污染天气数仅1天,实现历史性最好记录。

连日来,为鼓励更多居民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在全社会营造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昌吉州生态环境局多措并举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宣传活动。

各县市组织所辖乡镇(街道)、社区(村)、企事业单位利用LED电子屏、出租车车顶灯等载体,每日滚动播放和张贴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标语1200余条。向公众发放倡议书,持续倡导选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步行等出行方式。倡导公众绿色消费,减少含挥发性有机物的原材料及产品的使用等。

环境就是民生。昌吉州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落实中央各项部署,铁腕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实际成效回应群众关切。把攻坚战作为环境保护的“头号工程”,坚持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以“乌昌石”为重点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溯因 打好大仗硬仗苦仗

“冬夏两重天”是对昌吉州大气污染状况的形象描述,秋冬季雾霾天气频发一直是空气质量改善的瓶颈。昌吉州积极主动作为,2019年成功争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一市一策”跟踪服务项目落地昌吉,昌吉州也成为全国第41个获生态环境部批准的跟踪研究城市。“乌昌石”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成因基本清晰,一幅立体、详细的污染地图和动态传输路径由此绘就。

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由65位中国环境科学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昌吉州80多家企业的物料储存、生产工艺、产污环节、污控设施、在线监控和重污染应急预案等情况进行现场勘查,为后续开展企业提标改造、重污染天气应急和深挖污染物减排潜力等工作奠定基础,从而制定出“一企一策”深度治理方案。

“一市一策”跟踪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共形成《昌吉州2019-2020年冬季采暖期PM2.5污染源解析报告》等专项成果35项,开创了全州科学治污、靶向治污、精准治污的新格局。

2019年12月30日,伴随着一声车笛长鸣,富蕴至准东铁路正式开通,260公里铁路加快了“乌昌石”及周边地区“公转铁”的步伐。过去,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煤炭外运主要靠公路,高峰期每天往来5000多辆运煤车,不仅造成煤灰扬尘污染,还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现在,外运煤炭从汽车运输为主转向铁路运输为主,一系列变化持续释放绿色运输动能。

在位于准东的新疆天池能源有限公司南露天煤矿,几十台大型电铲车同时作业,将开采的煤炭送到传送带上,再经输煤廊道运到电厂等用煤企业。该煤矿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条输煤廊道每天可运输两万吨煤,如果用载重40吨的车辆运送,需要500辆车次。

“用煤企业不见煤,产渣企业不见灰”。按照这样的原则,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对煤炭实施封闭运输,建设了百余公里连接开采企业和用煤企业的输煤廊道。

2019年9月,位于准东的±1100千伏昌吉换流站投入运营,每年可外送电量660亿千瓦时,相当于运输煤炭3000万吨,实现了“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目标。

今年以来,“乌昌石”及五家渠等区域通过科技攻关,对重污染天气溯因定源;对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帮扶,不断加大联防联控力度;推进超低排放,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力以赴共建美丽家园。

减排 持之以恒推进

昌吉州统筹运用多种治理手段,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十三五”的“坚决打好”转变为“十四五”的“深入打好”。

“十三五”期间,昌吉州出台《自治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推行实现“零”突破。扎实推进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改革,对2193家排污单位进行登记备案,给437家排污单位核发了排污许可证,全州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实现全覆盖。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在全疆率先建成州县两级大气污染防治指挥中心,构建了州、县、乡、村(社区)“三级网格、四级管理”的大气污染防治监控指挥体系,推动大气污染防治由县市“各自为战”转向区城“联防联控”。

昌吉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打造“精准、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突出精准监管、科学监管、有效监管,从提升执法效能、提高监测能力、加强科技保障三方面,构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撑体系。

这是一组不停刷新的数据。“十三五”期间,我州累计减排二氧化硫32956.63吨,减排氮氧化物31664.64吨,减排氨氮1139.83吨,减排化学需氧量8987.44吨。

这是一条不断抬高的底线。昌吉州全面强化工业污染控制,全州26个重点行业172家企业完成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评定,督促168家重点企业全面落实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

这是一张逐渐织密的安全网。昌吉州生态环境局牵头制定《昌吉州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集中攻坚行动方案》,构建全州集中攻坚行动体系,科学分析昌吉市近三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提出6项举措,指导昌吉市精准防治。

这是一个新的长效机制。昌吉州生态环境局牵头制定《昌吉州“十四五”环境空气质量强化管控九项专项行动方案》等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方案10个,为2021年和“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遵循。

连日来,昌吉州生态环境局昌吉市分局联合州生态环境局、市整改办组成8个检查组开展重污染天气专项检查,共检查124家企业、沿街餐饮商户107家、加油加气站6家、汽修店27家、其他14处,发现问题117个,均现场要求立查立改或限期整改。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民生工程和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手段,多措并举、综合施治。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昌吉州将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行动方案,确保庭州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协作 强化联防联控

同顶一片天,“乌昌石”同呼吸。随着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不断深入,“乌昌石”及周边地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细化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措施,让各项措施更具可操作性,携手共筑生态共同体。

昌吉州生态环境局与周边兵地城市积极对接,齐心协力推动跨区域联防联控,在精准靶向管控的同时,打造一套“陆海空”立体化大气污染应急指挥系统,科学高效精准治污,真正惠及民生。

按照“区域同治、兵地同治”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推进,建立完善兵地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昌吉州生态环境局与兵团第六师、第八师、第十二师、乌鲁木齐市建立联席会议、沟通协调、信息共享、措施共享、联合执法、应急响应联动等6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进一步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视频会议精神,推动区域空气质量向好发展,昌吉州党委、政府高位推动、精心筹备,于10月30日组织召开了“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座谈会,一致通过《乌鲁木齐市 昌吉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 第八师 第十二师兵地生态环境同防同治框架协议》,深入讨论了各辖区需要共同协调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逐项确定了推进措施,形成了成果共享、利益共担的良好局面。

昌吉州积极参与区域联防联控,11月25日,制定昌吉市区域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监督检查方案,成立10个监督检查小组,围绕散煤管控、餐饮油烟治理、道路扬尘管控、车辆分流管控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推动空气质量向好发展。

为落实“乌昌石”区域联防联控座谈会精神,11月29日,昌吉州发起与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第八师石河子市联合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在预警未来3天出现中、重度污染的情况下,达成统一发布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共识。五家渠市于11月30上午10时启动Ⅱ级响应,昌吉州和石河子市12月1日上午10时启动Ⅱ级响应。随着各地防治重污染措施的实施,有效减缓了区域重污染天气的到来,降低了重污染天气强度,为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以来,昌吉州大气污染防治一项项高标准得到全面执行,一组组执法组合拳打出声势。然而,压力依然存在。据昌吉州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州环境监测站站长顾涛介绍,进入秋冬季,“乌昌石”区域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容易出现重污染过程,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顾涛表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深水区,作为“乌昌石”区域及周边地区主战场之一,昌吉州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咬定目标,迎难而上,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全面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持续实施散煤清洁替代,大力推动运输结构绿色化,持续提升扬尘管控水平,不断强化“乌昌石”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以更大的努力,坚决完成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