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记者 左晓雨)天山天池,雪峰倒映,云杉环拥,碧水似镜,风光如画。郭沫若在湖畔吟出的“一池浓墨沉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佳句赞誉天池。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代诗人岑参用诗句描绘出北庭的壮丽风光,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
……
拥有得天独厚文化旅游资源的昌吉州,无疑是众多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年来,我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各旅游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力显著提升。
立足资源禀赋
全域旅游“破茧成蝶”
发展文化旅游业,昌吉州有什么凭借?
悠久的历史馈赠了昌吉州众多的文化瑰宝,大自然慷慨地赋予了它瑰丽的风光美景,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州旅游资源丰富,有山地、草原、戈壁、荒漠四大景观类型,拥有全国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51.47%,新疆的62.5%。
自治州聚焦文化旅游,全面提升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
北庭故城是盛唐时期北庭都护府所在地,也是新疆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年来,吉木萨尔县紧盯“大唐都护府 丝路新北庭”的核心定位,依托南部山区“一山四谷”景观带,着力在“建高地、增活力、聚人气”上下功夫,以全域旅游“一根线”串起全县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在北庭历史文化品牌的带动下,进一步提升了旅游影响力。
文化的融入增加了旅游的体验感,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带来了品牌价值的提升,也使得旅游本身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截至今年4月,全州共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55家。天山天池5A级景区获评全疆首家“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北庭故城被命名为全疆首个“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深挖旅游资源
让红色文化更“鲜活”
在昌吉市三工镇南头工村,冬季皑皑白雪绒被似的铺满道路,沿着一条小径步行向前,便会看到新疆永鹏红色记忆收藏馆坐落于此。
2020年6月,这家拥有文献书籍、图片、纪念章等3.2万件展品,设有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物件展厅的私人收藏馆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昌吉市及周边地区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前来参观,已经成为昌吉市的红色打卡地。
在我州,红色基因厚植于此,文化赋能活力尽显。
1950年3月,中国共产党绥来县委员会成立后,积极在城镇和农区发展党员,当年4月,曹铭寿、朱宝明、尔沙、艾克木等同志成为绥来县第一批中共党员,随之建立了城关区党支部,也就是今天的玛纳斯县园林社区党总支的前身。
玛纳斯县立足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创新学习模式,把该县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地点设置在了玛纳斯县城关区党支部旧址,打造“沉浸式”课堂,建立“主题研学、典型共学、交心互学”立体化学习机制,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共同追寻红色记忆,重温昌吉州第一个党支部从建立到发展的光辉历史,感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今年以来,我州将红色历史、红色文化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游客们在休闲游玩的同时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同时,我州加强与周边地区协调联动,积极推进兵地融合,打造并推出了“红色文化”“军垦文化”“农耕文化”“探险文化”“现代农业文化”等旅游线路和产品,形成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强大合力,“红色旅游圈”不断扩大,推动我州红色旅游发展更具活力。
文艺精品展魅力
文化惠民为幸福加分
在我州,文化事业日趋繁荣,文艺精品演绎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结合点,正全面开展。
5月19日,在奇台县江布拉克景区开展的“中国旅游日”启动仪式上,热情的歌舞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今年以来,我州围绕献礼建党百年,精心创排了新疆曲子说唱《十唱共产党》、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前进吧,中国共产党》、音乐剧《誓言》、新疆曲子现代戏《天山兄弟情》以及歌曲《新疆棉花亚克西》等30多个文艺作品;同时,充分发挥文化平台作用,积极推动文艺演出进景区、进乡村等。
本月底,新疆大剧院将面向全国游客重新开放,新春音乐会、2022年春节晚会等大型文艺演出以及多场优秀舞台剧目将在这里精彩呈现。自治州将结合庭州生态绿谷4A级景区创建,把新疆大剧院打造成为天山北坡“演艺硅谷”。
自治州扎实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在旅游领域延伸,加快打造博物馆、历史遗迹、红色纪念场馆等景区景点,打造工业游、红色游、研学游等文旅融合业态,持续开展文体旅游活动进景区、流动博物馆进景区等活动,推动文化体育和旅游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文化和旅游的叠加效应日益凸显,昌吉州正乘着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劲东风,绽放满园芬芳,散发出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