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1.10.28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新新)在日前刚刚结束的“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我州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精彩亮相,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与影响力。

近年来,我州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完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健全非遗保护传承机制、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等,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水平,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我州建立了国家、自治区、州、县市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拥有新疆曲子、西王母神话、塔合麦西热甫、塔塔尔族撒班节、哈萨克族刺绣、民间社火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回族舞蹈、奇台歌谣、新疆蒙古族长调等33个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昌吉回族饮食、哈萨克族劳动舞、吉木萨尔六月六庙会等95个自治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311项县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我州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人,认定自治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4人。我州组织相关项目传承人、相关领域学者以及专家级教育工作者联合编辑出版了《新疆曲子辑注》《昌吉民间文学作品选》《瑶池与西王母神话传说》《奇台歌谣》《玛纳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选粹》等17部专著。

走进生活,让非遗“活”起来

目前,我州建成非遗展厅3个,建立非遗传习所18个。非遗展厅通过文图、影音资料、实物等全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厅具备展示、体验、交流等功能,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现场体验非遗技艺。非遗传习所长期举办公益活动,邀请代表性传承人、民俗文化学者授课,让社区居民、非遗爱好者、民间艺人走进传习所,学习传承非遗技艺。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我州举办线上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保护成果展等,向广大群众普及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知识,提高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引导带动更多人参与到保护传承非遗的活动中。我州大力推进“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推出昌吉市美食文化节、呼图壁乡村艺术节暨曲子文化节、吉木萨尔县六月六庙会、奇台县塔塔尔族撒班节等一批非遗节庆活动。举办以新疆社火为主题的全州元宵节社火大赛、以新疆曲子为主题的全州新疆曲子汇演等赛事活动,展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我州积极参加国家、自治区两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活动,创建了奇台县塔塔尔族乡、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昌吉市阿什里乡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之乡”;打造了木垒县水磨沟村、月亮地村、英格堡村等7个中国传统村落。

守正创新,让非遗“火”起来

创作文艺精品。近年来,为保护传承好新疆曲子这一汉语言地方剧种,我州先后创排了新疆曲子现代戏《戈壁花开》《哈哈泉子的户儿家》《金子般的心》,并全部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同时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此外,做好传统经典戏曲剧目的复排工作。2020年复排了《拾玉镯》《白先生教学》等20部小戏并开展下基层惠民演出。

非遗传承,人才是关键。我州大力支持业余文艺团队发展,组建成立了昌吉州新疆曲子学会,发起建立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业余团队、民间班社190多支,经常参与活动人数达6300余人,其中新疆曲子业余团队65支,骨干成员近1600人;新疆社火团队70多支,骨干成员近3000人;新疆花儿团队40多支,骨干成员300余人。我州积极扶持帮助各类群众业余团队开展传习活动,举办新疆曲子传承人培训班,并为各班社购置服装、乐器等。

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我州在各中小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活动,通过剪纸、皮影、新疆曲子等非遗项目传承体验,向学生普及非遗知识,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了解非遗,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传承人朱新贵在昌吉市第六幼儿园开设皮影戏传承基地,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承国学精粹,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火”起来。

久久为功,让非遗“强”起来

我州贯彻“非遗+”发展理念,促进非遗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弘扬非遗当代价值,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发挥好非遗在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木垒县哈萨克族刺绣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木垒县成立了哈萨克族刺绣传习所,培养专业人才,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建民族刺绣厂,开办培训班,使一批刺绣传承人实现就业;建立了木垒县哈萨克族刺绣文化产业园,该产业园集刺绣品加工、展示、销售和旅游购物、特色餐饮、民族特色文化演艺于一体,带动当地刺绣文化产业发展,许多群众通过从事刺绣行业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玛纳斯碧玉玉雕图案丰富、造型新颖,雕刻手法细致入微。近年来,玛纳斯县探索文旅融合模式,以旅游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了玛纳斯县碧玉文化产业园,依托玛纳斯碧玉文化旅游节,打造“赏碧玉、游湿地、观天鹅、穿林海、品美酒”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

此外,我州依托剪纸、石刻、葫芦雕刻、昌吉特色饮食等一批非遗项目,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特定内涵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批文化商业产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 2021-10-28 11:26:39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新新)在日前刚刚结束的“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我州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精彩亮相,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与影响力。

近年来,我州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完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健全非遗保护传承机制、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等,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水平,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我州建立了国家、自治区、州、县市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拥有新疆曲子、西王母神话、塔合麦西热甫、塔塔尔族撒班节、哈萨克族刺绣、民间社火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回族舞蹈、奇台歌谣、新疆蒙古族长调等33个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昌吉回族饮食、哈萨克族劳动舞、吉木萨尔六月六庙会等95个自治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311项县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我州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人,认定自治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4人。我州组织相关项目传承人、相关领域学者以及专家级教育工作者联合编辑出版了《新疆曲子辑注》《昌吉民间文学作品选》《瑶池与西王母神话传说》《奇台歌谣》《玛纳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选粹》等17部专著。

走进生活,让非遗“活”起来

目前,我州建成非遗展厅3个,建立非遗传习所18个。非遗展厅通过文图、影音资料、实物等全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厅具备展示、体验、交流等功能,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现场体验非遗技艺。非遗传习所长期举办公益活动,邀请代表性传承人、民俗文化学者授课,让社区居民、非遗爱好者、民间艺人走进传习所,学习传承非遗技艺。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我州举办线上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保护成果展等,向广大群众普及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知识,提高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引导带动更多人参与到保护传承非遗的活动中。我州大力推进“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推出昌吉市美食文化节、呼图壁乡村艺术节暨曲子文化节、吉木萨尔县六月六庙会、奇台县塔塔尔族撒班节等一批非遗节庆活动。举办以新疆社火为主题的全州元宵节社火大赛、以新疆曲子为主题的全州新疆曲子汇演等赛事活动,展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我州积极参加国家、自治区两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活动,创建了奇台县塔塔尔族乡、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昌吉市阿什里乡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之乡”;打造了木垒县水磨沟村、月亮地村、英格堡村等7个中国传统村落。

守正创新,让非遗“火”起来

创作文艺精品。近年来,为保护传承好新疆曲子这一汉语言地方剧种,我州先后创排了新疆曲子现代戏《戈壁花开》《哈哈泉子的户儿家》《金子般的心》,并全部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同时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此外,做好传统经典戏曲剧目的复排工作。2020年复排了《拾玉镯》《白先生教学》等20部小戏并开展下基层惠民演出。

非遗传承,人才是关键。我州大力支持业余文艺团队发展,组建成立了昌吉州新疆曲子学会,发起建立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业余团队、民间班社190多支,经常参与活动人数达6300余人,其中新疆曲子业余团队65支,骨干成员近1600人;新疆社火团队70多支,骨干成员近3000人;新疆花儿团队40多支,骨干成员300余人。我州积极扶持帮助各类群众业余团队开展传习活动,举办新疆曲子传承人培训班,并为各班社购置服装、乐器等。

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我州在各中小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活动,通过剪纸、皮影、新疆曲子等非遗项目传承体验,向学生普及非遗知识,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了解非遗,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传承人朱新贵在昌吉市第六幼儿园开设皮影戏传承基地,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承国学精粹,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火”起来。

久久为功,让非遗“强”起来

我州贯彻“非遗+”发展理念,促进非遗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弘扬非遗当代价值,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发挥好非遗在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木垒县哈萨克族刺绣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木垒县成立了哈萨克族刺绣传习所,培养专业人才,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建民族刺绣厂,开办培训班,使一批刺绣传承人实现就业;建立了木垒县哈萨克族刺绣文化产业园,该产业园集刺绣品加工、展示、销售和旅游购物、特色餐饮、民族特色文化演艺于一体,带动当地刺绣文化产业发展,许多群众通过从事刺绣行业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玛纳斯碧玉玉雕图案丰富、造型新颖,雕刻手法细致入微。近年来,玛纳斯县探索文旅融合模式,以旅游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了玛纳斯县碧玉文化产业园,依托玛纳斯碧玉文化旅游节,打造“赏碧玉、游湿地、观天鹅、穿林海、品美酒”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

此外,我州依托剪纸、石刻、葫芦雕刻、昌吉特色饮食等一批非遗项目,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特定内涵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批文化商业产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