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 记者 何春泉) 远方是白雪皑皑的天山,眼前路边的冬小麦陆续显苗,平坦的柏油路穿村而过,三五成群的游客漫步其间,不时地用相机和手机记录下眼前的美景和生活的愉悦。
每逢节假日,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都会迎来远近的游客,尽享新农村的恬淡、美妙风情。
腰站子村麦田公园的雕塑展现农民秋收的场景。本报记者 何春泉 摄
10月14日,今年的重阳节到来之时。记者来到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远远地,只见一辆旅游大巴车缓缓驶来,停在腰站子村游客服务中心高大的门楼前。腰站子村的旅游引导员韩乐笑着迎上前,热情地向游客们打着招呼。
游客们拾级而上,进入游客服务中心左侧的小麦博物馆。这是该村精心打造的一个旅游景点,全面展示小麦的起源、传播、发展历史,诠释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和小麦种植历史知识。
游客在腰站子村小麦博物馆传统农具展示区参观。本报记者 何春泉 摄
在传统农具展示区,耙、耧、簸箕等农具吸引了游客的目光。这些曾经被人们熟悉和使用的生产工具,在现代社会的变革中逐渐被淘汰,而这些变化,也正折射出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从土地中传承,在土地上创新”,在小麦博物馆二楼台阶处悬挂着这一句反映“腰站子精神”的标语。历史上的腰站子村曾是耿恭驻守疏勒城军队行营中的重要驿站,又名“四十里驿站”。如今,这里以高产优质小麦闻名,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全国优质小麦之乡”。
离开小麦博物馆,驱车游览,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民居出现在道路旁,极具特色的现代农业风光引人入胜。一大片有机春麦地旁站立着20多个稻草人,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便是腰站子村的麦田公园。
腰站子村麦田公园的雕塑展现农民春播的场景。本报记者 何春泉 摄
这些稻草人有大有小、姿态各异、情态毕现,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田园气息。这些稻草人有的挑担卖瓜、有的推车卖货、有的提筐捡麦、有的提笔写字、有的亲密无间地挤在一起、有的单个独处若有所思、有的两人手拉手模样可爱……这些稻草人的制作材料是农村里常见的绳子、铁丝、旧衣服、秸秆等。
腰站子村麦田公园的雕塑展现农民经商的场景。本报记者 何春泉 摄
随着天色渐暗,游人相继离开。走在腰站子村的村路上,不远处白墙灰瓦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宿迎接远方的游客。路边的果树果实累累、迎风摇摆,仿佛招手迎客。村外绿油油的冬麦地充满勃勃生机,林间传来清脆的鸟鸣,走在田间地头尽情游览的人们,如同游走在一派世外桃源的恬静风光之中。
近年来,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不断发展壮大特色小麦产业,全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描绘出一幅全民共建共享的乡村画卷,成为昌吉州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的一个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