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昌吉这五年】田畴披锦绣 乡野奏强音——昌吉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辉煌成就综述之五
发布时间:2021.09.09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中国昌吉网(记者 王薇)饱满的麦粒颗粒归仓,绿色的蔬菜翠色欲滴,晶莹的葡萄挂满藤蔓,金黄的玉米傲立植株……9月的庭州大地秋色宜人,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乡村振兴主战场上迸发勃勃生机,田野上处处升腾着希望和未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自治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自治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州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环境治理,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个个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的新农村逐步建成,农业成为有奔头的朝阳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在新的历史节点,自治州正踏着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在千里沃野谱写乡村振兴发展的绚丽华章。

做旺产业 挺起农业发展“脊梁”

9月,瓜果飘香,五谷丰登。昌吉市大西渠镇新戽村的桃园里,桃树连绵,桃香扑鼻,水蜜桃硕大娇艳,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玛纳斯县园艺场酿酒葡萄种植基地里,藤蔓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葡萄,弥漫着秋日的甜蜜和丰收的喜悦。

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成片的麦田里,装有卫星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播撒着农民增收致富希望的种子,开启了新一轮的作业。

这一幕幕不仅是我州发展乡村产业促群众致富的生动注脚,更是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个缩影。

近年来,我州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突破、三产抓升级”的思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优化,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改善。一张蓝图绘就了美丽新昌吉:

--塑特色。依托小麦、玉米、棉花、肉牛羊、蔬菜、果品等优势农畜产品,打造馕、葡萄酒、中药材、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发挥“奇台面粉”“老龙河西瓜”等公用农产品品牌,我州初步建成优质小麦基地、优质棉花基地等“九大基地”。

--重创新。葡萄原酒成为全国最大的供应基地,畜禽良种率名列全疆第一,成功创建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与西甜瓜及蔬菜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我州培育国家级示范社18家、产业化联合体50个、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2家。

--促融合。培育形成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疆农博园、阜康市九运街镇漫享田园生态农庄等6个集餐饮、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精品农庄,全州休闲观光农业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休闲农业年均营业收入达1亿元以上。

--提质量。我州成功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和绿色食品申创总数位居全疆前列。

截至目前,全州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面粉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9万吨、2.2万吨、22.7万吨,小麦优质品种占比达到75%以上。

生态宜居 擦亮乡村秀美底色

绿树环绕、道路宽敞、小楼挺立、院落整洁,三两乡邻围桌而坐,或闲聊,或对弈……金秋时节,走进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

“我家住进了二层小楼,用上了集中采暖和冲水厕所,院里有小菜园,出门是小游园,吸引了城里人来观光,我们的收入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十三户村村民刘志燕乐呵呵地说。

美丽是风景,也是资源。十三户村打造了4A级杜氏旅游景区、新疆百年史料馆等乡村旅游景点,先后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奖和全国旅游重点村、自治区级旅游示范村、自治区级文明村等称号。

在我州,像十三户村这样“内外兼修”的美丽乡村不在少数,以生态宜居建设为目标的新农村,成了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

2018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拉开帷幕,我州启动村庄清洁、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农村“颜值”“气质”比翼齐飞。

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79个、“四美两园”美丽乡村18个、整乡推进示范点15个、庭院经济示范村40个、州级“美丽庭院”示范户2500户。

过去的3年里,我州集中力量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收官战、攻坚战,经历了一场“厕所革命”,沿用多年的旱厕被送进了历史。截至目前,全州累计改厕10万余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59%,农村公厕数量达到535座,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同时,自治州坚持“县市主导、部门主事、乡镇主责、干部主力、农民主体”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户适当付费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村改厕长效管护机制。

绿色生态是乡村的底色。如今,全州农牧民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35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减量试点,昌吉市入选全区唯一的国家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一个个美丽宜居新村正在庭州大地蓬勃兴起。

文明乡风 浸润乡村每个角落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走进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踏着青砖小瓦石板路,参观古色古香拔廊房,体验新旧村落的时空交汇,阵阵泥土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清洁家园、美丽庭院,月亮地村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明新风的熏陶和浸润。

手工皮靴、石磨盘……月亮地村村史馆里存放着村民们从家里拿出来的400多件老物件,“寄放”了乡愁,也成为游客的观光打卡地。

冬至吃“五色五福饺”,端午吃糯米糕,中秋献月拜月……传统民俗在月亮地村绵延至今,提高了旅游知名度,聚集了人气。

同月亮地村一样,文明乡风吹拂在全州各地的村村落落,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内生动力:

--《昌吉回族自治州乡村治理促进条例(试行)》《自治州“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实施方案》等法规规章先后出台,指导全州各地将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文明乡风吹遍乡村的角角落落;

--扎实开展文明村镇、“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稳步推进《昌吉州文艺创作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打造了《新村新貌》《牧民新生活》等一批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完善52个村“七个一”设施,持续开展基层文化阵地示范点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与传承为核心,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农耕器具、农耕文艺,推出以呼图壁县乡村葫芦园为代表的一批“非遗+旅游”示范点、非遗集市。

农村,不仅是农民生活的栖居地,更是承载农民精神文明的家园。如今,庭州新农村,处处荡漾着现代文明之风。

田野正绿,家园正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我州新农村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广阔,未来可期。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喜迎党代会 昌吉这五年】田畴披锦绣 乡野奏强音——昌吉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辉煌成就综述之五
发布日期: 2021-09-09 17:26:55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国昌吉网(记者 王薇)饱满的麦粒颗粒归仓,绿色的蔬菜翠色欲滴,晶莹的葡萄挂满藤蔓,金黄的玉米傲立植株……9月的庭州大地秋色宜人,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乡村振兴主战场上迸发勃勃生机,田野上处处升腾着希望和未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自治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自治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州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环境治理,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个个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的新农村逐步建成,农业成为有奔头的朝阳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在新的历史节点,自治州正踏着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在千里沃野谱写乡村振兴发展的绚丽华章。

做旺产业 挺起农业发展“脊梁”

9月,瓜果飘香,五谷丰登。昌吉市大西渠镇新戽村的桃园里,桃树连绵,桃香扑鼻,水蜜桃硕大娇艳,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玛纳斯县园艺场酿酒葡萄种植基地里,藤蔓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葡萄,弥漫着秋日的甜蜜和丰收的喜悦。

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成片的麦田里,装有卫星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播撒着农民增收致富希望的种子,开启了新一轮的作业。

这一幕幕不仅是我州发展乡村产业促群众致富的生动注脚,更是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个缩影。

近年来,我州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突破、三产抓升级”的思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优化,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改善。一张蓝图绘就了美丽新昌吉:

--塑特色。依托小麦、玉米、棉花、肉牛羊、蔬菜、果品等优势农畜产品,打造馕、葡萄酒、中药材、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发挥“奇台面粉”“老龙河西瓜”等公用农产品品牌,我州初步建成优质小麦基地、优质棉花基地等“九大基地”。

--重创新。葡萄原酒成为全国最大的供应基地,畜禽良种率名列全疆第一,成功创建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与西甜瓜及蔬菜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我州培育国家级示范社18家、产业化联合体50个、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2家。

--促融合。培育形成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疆农博园、阜康市九运街镇漫享田园生态农庄等6个集餐饮、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精品农庄,全州休闲观光农业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休闲农业年均营业收入达1亿元以上。

--提质量。我州成功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和绿色食品申创总数位居全疆前列。

截至目前,全州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面粉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9万吨、2.2万吨、22.7万吨,小麦优质品种占比达到75%以上。

生态宜居 擦亮乡村秀美底色

绿树环绕、道路宽敞、小楼挺立、院落整洁,三两乡邻围桌而坐,或闲聊,或对弈……金秋时节,走进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

“我家住进了二层小楼,用上了集中采暖和冲水厕所,院里有小菜园,出门是小游园,吸引了城里人来观光,我们的收入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十三户村村民刘志燕乐呵呵地说。

美丽是风景,也是资源。十三户村打造了4A级杜氏旅游景区、新疆百年史料馆等乡村旅游景点,先后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奖和全国旅游重点村、自治区级旅游示范村、自治区级文明村等称号。

在我州,像十三户村这样“内外兼修”的美丽乡村不在少数,以生态宜居建设为目标的新农村,成了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

2018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拉开帷幕,我州启动村庄清洁、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农村“颜值”“气质”比翼齐飞。

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79个、“四美两园”美丽乡村18个、整乡推进示范点15个、庭院经济示范村40个、州级“美丽庭院”示范户2500户。

过去的3年里,我州集中力量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收官战、攻坚战,经历了一场“厕所革命”,沿用多年的旱厕被送进了历史。截至目前,全州累计改厕10万余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59%,农村公厕数量达到535座,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同时,自治州坚持“县市主导、部门主事、乡镇主责、干部主力、农民主体”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户适当付费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村改厕长效管护机制。

绿色生态是乡村的底色。如今,全州农牧民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35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减量试点,昌吉市入选全区唯一的国家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一个个美丽宜居新村正在庭州大地蓬勃兴起。

文明乡风 浸润乡村每个角落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走进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踏着青砖小瓦石板路,参观古色古香拔廊房,体验新旧村落的时空交汇,阵阵泥土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清洁家园、美丽庭院,月亮地村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明新风的熏陶和浸润。

手工皮靴、石磨盘……月亮地村村史馆里存放着村民们从家里拿出来的400多件老物件,“寄放”了乡愁,也成为游客的观光打卡地。

冬至吃“五色五福饺”,端午吃糯米糕,中秋献月拜月……传统民俗在月亮地村绵延至今,提高了旅游知名度,聚集了人气。

同月亮地村一样,文明乡风吹拂在全州各地的村村落落,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内生动力:

--《昌吉回族自治州乡村治理促进条例(试行)》《自治州“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实施方案》等法规规章先后出台,指导全州各地将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文明乡风吹遍乡村的角角落落;

--扎实开展文明村镇、“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稳步推进《昌吉州文艺创作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打造了《新村新貌》《牧民新生活》等一批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完善52个村“七个一”设施,持续开展基层文化阵地示范点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与传承为核心,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农耕器具、农耕文艺,推出以呼图壁县乡村葫芦园为代表的一批“非遗+旅游”示范点、非遗集市。

农村,不仅是农民生活的栖居地,更是承载农民精神文明的家园。如今,庭州新农村,处处荡漾着现代文明之风。

田野正绿,家园正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我州新农村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广阔,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