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昌吉馕 (组图)
发布时间:2021.09.03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中国昌吉网(记者 吴茜)8月26日,集馕文化展示、品牌孵化、生产加工和销售、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昌吉州馕文化产业示范园)开园迎客。这是新疆首家建成开业的以馕文化产业为核心的文旅小镇。作为昌吉市新的旅游打卡地,该小镇“馕产业+文旅”的创新模式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外地游客,也引起了中央和自治区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走进位于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恒铭广场商业街区的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小镇内的标志性建筑——一个直径约2米的“馕”映入眼帘,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纷纷与之合影留念。在这里,大家可以了解馕的各种知识,见识馕的花式吃法。

从小作坊到集团军

从手工制作到机器生产,从凭经验到标准化,从疆内销售到全国各地热销,馕产业园在全疆各地遍地开花,昌吉馕产业也在探索中进行全方位转型升级。“馕产业作为新疆‘十大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式。未来,馕产业必将在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上振翅高飞。”提起馕产业发展蓝图,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记者苟继鹏分析说。

8月26日,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工作人员向游客展示不同品种的馕。记者 何龙 摄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这是诗人白居易笔下一首描写新疆馕饼的唐诗,诗里诗外透着的都是馕饼的“香气”。如何做大做强特色美食产业,将地域产品特色转化为产业发展亮色,让传统美食“焕发异彩”?大力推动馕产业向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是关键。

走进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烤馕香。新疆馕源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负责人谢新介绍说,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项目总投资3.6亿元,小镇外观突出汉唐风格,街区采用屋脊结构,主街道设计成室外、室内商业街为一体的特色街区,游客购物游玩均不受季节和天气影响。

“过去在小作坊打馕每天的收入不稳定,现在在馕产业园大家一起打馕,收入比以前好。”忙着用电气化设备打馕的阿依努尔·玉苏普喀迪尔对记者说,开业才一会儿工夫她就卖出去60多个馕。

从小作坊到集团军,集约化发展是产业做大做强的有效举措。在新疆大漠飘香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胜看来,小作坊式生产标准不一,品质难以保证,如果能统一馕坑大小、烤馕时间、重量及尺寸等标准,就更容易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也有利于产品走出去,有利于商户抱团闯市场。

小馕饼连通全产业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内不仅设有生产加工区,还有产品展示区、直播带货区和文化宣传区,游客可以直观地了解馕的制作工艺、种类、营养价值以及馕文化。

“没想到馕有这么多品种,这么多故事。今天开园,我特意带孩子来参观,主要是让他开开眼界,更多地了解我们本地的传统美食,回家的时候还会买一些有特色的馕带给家人尝尝。”昌吉市民孙宝珠感慨地说。

8月26日,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游客在购买不同品种的馕。 记者 何龙 摄

在发展馕产业过程中,我州注重产业融合,“牵手”关联产业,拓展发展空间,链接一产、立足二产、“牵手”三产,不仅带动了种植、旅游、餐饮、电商、物流等各类产业发展,还有力地激发了馕产业的发展动能。

为扩大自治州馕产品知名度,打好产业融合牌,我州积极开展推介活动。记者采访时,自媒体网上新疆的主播马志军正对着镜头展示馕产品。他说:“以前我印象中的馕就是普通芝麻馕或是皮牙子馕,没想到现在还推出了不同口味、不同风格、不同规格的馕,同时这条街上还汇集了这么多昌吉老店铺。在这里,大家不仅可以品尝馕,还可以品尝其它美食,购买特色手工艺品,观看本土民间艺人表演,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都来转转!”

不只是在产业链下游想办法,昌吉馕产业发展还不断拉动上游产业的提质发展。小麦是制作馕的主要原料,馕产业的发展倒逼种植结构调整,带动了小麦种植提质增效。

我州是中国优质小麦、大麦之乡,是新疆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每年小麦种植面积220万亩,拥有面粉加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年产面粉125万吨,占乌昌地区的60%以上。

从同质化到花样百出

“采访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立足馕本位,辅之当地的特色文化和旅游,将3方面有机结合,使得产业园更加丰满和立体。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会用更好的笔力去宣传昌吉州、宣传馕文化产业。”光明日报记者王艺钊如是说。

推动“馕产业+”发展,重在突出特色。馕作为新疆特色食品,带有鲜明的地域烙印,但也存在同质化竞争情况。为破解这一难题,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内入驻的企业纷纷出招,把传统馕做出了新花样。

8月26日,游客在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合影留念。记者 巨海成 摄

一些企业选派专业团队,调查分析市场需求,研发了玫瑰花酱馕、辣皮子馕、核桃馕等特色口味馕产品;在产品外观上下功夫,一改传统粗放式包装,生产小规格、便于携带的方便馕、油炸馕等休闲食品和伴手礼等,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不只外观改变,“内涵”也要提升。为推动馕产品走出去,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深入挖掘馕文化,增强产品吸引力和溢价能力。此外,园内入驻的食品企业还加紧攻关皮牙子馕、芝麻馕等产品的防变质技术,让馕离开新疆依然能保持原有的风味,稳步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卖得了还得卖得好,营销模式创新同样关键。有的企业找准方向率先在援疆省份打通销售渠道占领“滩头”,进而再深耕市场;有的企业重点发展电商,选择和京东、天猫等平台合作,线上发力促销售;还有的企业则采用“蓝海”战术,结合销售地的饮食习惯打造“馕+X”模式,如在开拓成都等地市场时出奇招,瞄准火锅餐饮涮饼类空白,打响“火锅配馕”“当火锅爱上馕”等营销口号,创造性培养消费者饮食新需求。

8月26日,在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直播基地,网络主播正在直播。记者 巨海成 摄

目前,全州已建成运营馕产业园5个,麦趣尔、葡萄树等30多家食品企业着力开发馕产品,打造知名馕产品品牌26个,全州馕日均销售量82万个。除传统馕之外,休闲馕、点心馕成为昌吉馕产品中的新亮点,全州生产各类特色馕产品150多种。馕产业带动日均消耗面粉138吨,带动就业3000人以上。

馕不仅是一种特色食品,还承载着新疆各族人民真挚、朴素的情感,续写着一段段传奇。就在不久前,承载着新疆人民满满情意的百万个爱心馕从哈密送往河南。

小馕饼已托起了一项大产业,正书写富民兴疆新篇章。

记者手记

小馕饼托起大产业

和面、揉面、拌馅、印花、烤制……又一炉美味的馕新鲜出炉。刚烤好的馕热气腾腾,雾气氤氲中夹杂着浓郁香味……

走进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园内一派繁忙景象。安装了透明玻璃、可对外展示生产流程的厂房内,工作人员分工协作,有人守在烤炉前烤制馕饼,有人忙着分拣烤制好的热馕,待冷却后统一进行包装。厂房外,搬运工将馕按订单装车,这批产品不日将出现在成都、山东等地百姓的餐桌上。

眼下,我州通过小馕饼带动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和实体产业发展,使昌吉馕走出了新疆,走向了全国各地。馕产业已快速成为自治州的一张新名片,小馕饼托起大产业。“馕+文旅”“馕+电商”等全新模式正推动自治州馕产业不断壮大,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不仅是我州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也是新的旅游景点,带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群众就业和致富增收。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舌尖上的昌吉馕 (组图)
发布日期: 2021-09-03 18:52:30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国昌吉网(记者 吴茜)8月26日,集馕文化展示、品牌孵化、生产加工和销售、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昌吉州馕文化产业示范园)开园迎客。这是新疆首家建成开业的以馕文化产业为核心的文旅小镇。作为昌吉市新的旅游打卡地,该小镇“馕产业+文旅”的创新模式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外地游客,也引起了中央和自治区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走进位于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恒铭广场商业街区的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小镇内的标志性建筑——一个直径约2米的“馕”映入眼帘,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纷纷与之合影留念。在这里,大家可以了解馕的各种知识,见识馕的花式吃法。

从小作坊到集团军

从手工制作到机器生产,从凭经验到标准化,从疆内销售到全国各地热销,馕产业园在全疆各地遍地开花,昌吉馕产业也在探索中进行全方位转型升级。“馕产业作为新疆‘十大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式。未来,馕产业必将在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上振翅高飞。”提起馕产业发展蓝图,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记者苟继鹏分析说。

8月26日,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工作人员向游客展示不同品种的馕。记者 何龙 摄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这是诗人白居易笔下一首描写新疆馕饼的唐诗,诗里诗外透着的都是馕饼的“香气”。如何做大做强特色美食产业,将地域产品特色转化为产业发展亮色,让传统美食“焕发异彩”?大力推动馕产业向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是关键。

走进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烤馕香。新疆馕源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负责人谢新介绍说,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项目总投资3.6亿元,小镇外观突出汉唐风格,街区采用屋脊结构,主街道设计成室外、室内商业街为一体的特色街区,游客购物游玩均不受季节和天气影响。

“过去在小作坊打馕每天的收入不稳定,现在在馕产业园大家一起打馕,收入比以前好。”忙着用电气化设备打馕的阿依努尔·玉苏普喀迪尔对记者说,开业才一会儿工夫她就卖出去60多个馕。

从小作坊到集团军,集约化发展是产业做大做强的有效举措。在新疆大漠飘香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胜看来,小作坊式生产标准不一,品质难以保证,如果能统一馕坑大小、烤馕时间、重量及尺寸等标准,就更容易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也有利于产品走出去,有利于商户抱团闯市场。

小馕饼连通全产业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内不仅设有生产加工区,还有产品展示区、直播带货区和文化宣传区,游客可以直观地了解馕的制作工艺、种类、营养价值以及馕文化。

“没想到馕有这么多品种,这么多故事。今天开园,我特意带孩子来参观,主要是让他开开眼界,更多地了解我们本地的传统美食,回家的时候还会买一些有特色的馕带给家人尝尝。”昌吉市民孙宝珠感慨地说。

8月26日,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游客在购买不同品种的馕。 记者 何龙 摄

在发展馕产业过程中,我州注重产业融合,“牵手”关联产业,拓展发展空间,链接一产、立足二产、“牵手”三产,不仅带动了种植、旅游、餐饮、电商、物流等各类产业发展,还有力地激发了馕产业的发展动能。

为扩大自治州馕产品知名度,打好产业融合牌,我州积极开展推介活动。记者采访时,自媒体网上新疆的主播马志军正对着镜头展示馕产品。他说:“以前我印象中的馕就是普通芝麻馕或是皮牙子馕,没想到现在还推出了不同口味、不同风格、不同规格的馕,同时这条街上还汇集了这么多昌吉老店铺。在这里,大家不仅可以品尝馕,还可以品尝其它美食,购买特色手工艺品,观看本土民间艺人表演,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都来转转!”

不只是在产业链下游想办法,昌吉馕产业发展还不断拉动上游产业的提质发展。小麦是制作馕的主要原料,馕产业的发展倒逼种植结构调整,带动了小麦种植提质增效。

我州是中国优质小麦、大麦之乡,是新疆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每年小麦种植面积220万亩,拥有面粉加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年产面粉125万吨,占乌昌地区的60%以上。

从同质化到花样百出

“采访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立足馕本位,辅之当地的特色文化和旅游,将3方面有机结合,使得产业园更加丰满和立体。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会用更好的笔力去宣传昌吉州、宣传馕文化产业。”光明日报记者王艺钊如是说。

推动“馕产业+”发展,重在突出特色。馕作为新疆特色食品,带有鲜明的地域烙印,但也存在同质化竞争情况。为破解这一难题,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内入驻的企业纷纷出招,把传统馕做出了新花样。

8月26日,游客在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合影留念。记者 巨海成 摄

一些企业选派专业团队,调查分析市场需求,研发了玫瑰花酱馕、辣皮子馕、核桃馕等特色口味馕产品;在产品外观上下功夫,一改传统粗放式包装,生产小规格、便于携带的方便馕、油炸馕等休闲食品和伴手礼等,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不只外观改变,“内涵”也要提升。为推动馕产品走出去,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深入挖掘馕文化,增强产品吸引力和溢价能力。此外,园内入驻的食品企业还加紧攻关皮牙子馕、芝麻馕等产品的防变质技术,让馕离开新疆依然能保持原有的风味,稳步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卖得了还得卖得好,营销模式创新同样关键。有的企业找准方向率先在援疆省份打通销售渠道占领“滩头”,进而再深耕市场;有的企业重点发展电商,选择和京东、天猫等平台合作,线上发力促销售;还有的企业则采用“蓝海”战术,结合销售地的饮食习惯打造“馕+X”模式,如在开拓成都等地市场时出奇招,瞄准火锅餐饮涮饼类空白,打响“火锅配馕”“当火锅爱上馕”等营销口号,创造性培养消费者饮食新需求。

8月26日,在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直播基地,网络主播正在直播。记者 巨海成 摄

目前,全州已建成运营馕产业园5个,麦趣尔、葡萄树等30多家食品企业着力开发馕产品,打造知名馕产品品牌26个,全州馕日均销售量82万个。除传统馕之外,休闲馕、点心馕成为昌吉馕产品中的新亮点,全州生产各类特色馕产品150多种。馕产业带动日均消耗面粉138吨,带动就业3000人以上。

馕不仅是一种特色食品,还承载着新疆各族人民真挚、朴素的情感,续写着一段段传奇。就在不久前,承载着新疆人民满满情意的百万个爱心馕从哈密送往河南。

小馕饼已托起了一项大产业,正书写富民兴疆新篇章。

记者手记

小馕饼托起大产业

和面、揉面、拌馅、印花、烤制……又一炉美味的馕新鲜出炉。刚烤好的馕热气腾腾,雾气氤氲中夹杂着浓郁香味……

走进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园内一派繁忙景象。安装了透明玻璃、可对外展示生产流程的厂房内,工作人员分工协作,有人守在烤炉前烤制馕饼,有人忙着分拣烤制好的热馕,待冷却后统一进行包装。厂房外,搬运工将馕按订单装车,这批产品不日将出现在成都、山东等地百姓的餐桌上。

眼下,我州通过小馕饼带动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和实体产业发展,使昌吉馕走出了新疆,走向了全国各地。馕产业已快速成为自治州的一张新名片,小馕饼托起大产业。“馕+文旅”“馕+电商”等全新模式正推动自治州馕产业不断壮大,昌吉馕产业文旅小镇不仅是我州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也是新的旅游景点,带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群众就业和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