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昌吉回族自治州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将于9月下旬在昌吉市召开,此次会议是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报从今日起,开辟“喜迎党代会 昌吉这五年”专栏,连续刊发10篇综述,全面、深入地宣传报道自治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州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营造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的浓厚社会氛围。
古老头屯河,纵贯四百里,润泽上千年。这五年,她见证着庭州的美丽嬗变。
行走于新打造的头屯河景观带,花木掩映、亭台水榭、碧水长流、生机盎然的水廊已融入市民的生活圈。
5年,1800多个日夜,足以让一个地方发生巨变。自治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昌吉州在创新发展中砥砺前行,在协调发展中行稳致远,在绿色发展中谱写新篇,在开放发展中引领潮流,在共享发展中惠及民生。
创新引领 产业发展新格局
“去年我种了1800亩‘新冬22号’早熟小麦,由于麦播基础好、田间管护到位,每亩单产达到400公斤以上。”玛纳斯县乐土驿镇白杨树庄村村民赵千说。
5年来,昌吉州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加强与疆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推进绿色栽培模式的集成应用。精量播种、种肥分离、水肥一体化、无人机飞防作业、卫星导航等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于粮食生产。小麦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粮食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00%。
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创下多项纪录,世界上首个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工程、世界上首个特高压柔性直流换流站工程、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工程。
特变电工为它的发送端—昆北换流站提供14台高端换流变压器,为接收端—龙门站提供24台桥臂电抗器、广西柳北换流站提供2套±800KV柔性直流换流阀。
“在这个项目参与过程中,特变电工尝试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将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由超高压提升至特高压电压等级,第一次成功研制国内首台±800KV桥臂电抗器,标志着公司在柔性直流输电领域取得新的技术突破。”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裁黄汉杰说。
5年来,昌吉州建成自治区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5家。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突出,7个产品获批自治区首台套、首批次产品,117个产品获得自治区优秀新产品。
8月22日,阜康市城关镇山坡中心村村民褚彦斌起了个大早。5月以来,他家的鱼庄迎来了经营旺季。
山坡中心村距离国家5A级景区新疆天山天池售票处2公里,阜康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先后争取资金4000余万元,从硬件设施和软环境改造入手,让这座天池脚下的小乡村增添几许诗情画意。如今,12家民宿、36家农家乐各有特色,“牵绊”住游人的脚步。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昌吉州一二三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智能制造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5年来,昌吉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2016年突破千亿大关,2019年达到1324.7亿元,2020年达到1387.25亿元。在全疆各地州中,昌吉州GDP总量自2016年连续4年排名第二位。
绿色转型 产业链绿意盎然
新疆新铝铝业有限公司2010年入驻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刚建厂时,企业年产值不到2000万元。如今,企业产品销量占到全疆的“半壁江山”,2020年产值达到1.7亿元。
企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技术创新。5年来,该公司成立研发团队,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设备升级、产品创新,2019年公司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目前,公司累计获得实用新型和外观型专利30多项。
在不少人眼里,电厂燃烧废弃的粉煤灰没有什么用,但在五彩湾沙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它们都能华丽变身,成为一块块“金砖”。
“我们将粉煤灰制作成绿色新型建材,让其成为建筑领域的原材料,实现了变废为宝,真正体现了‘绿色、创新、循环、增值’的理念。”该公司总经理赵欣刚说,绿色发展已贯穿公司全产业链始终。
资源有限、创新无限、绿色为径。阜康市把调整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严把项目准入关,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突破口,积极推进能耗“双控”工作,提升环境质量,促进动能转换。
5年来,阜康市利用天然气、焦炉尾气等实施集中供热、供气工程,完成电采暖改造79.2万平方米,完成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98台,14座工业炉窑完成煤改电、煤改气改造。2020年万元GDP能耗强度较2017年下降13.5%。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5年来,昌吉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升级,产业链、价值链得到前所未有的延伸,制造业企业全产业链“绿意”浓浓,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实现有机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的“同频共振”。
5年来,昌吉高新区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园区,全州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1家,开发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1项,建立国家级绿色供应链1条,创建数量位居全疆第一。实施工业领域重点节能、节水技术改造项目110余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25项,建成节水型工业企业50家,昌吉州成功获批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智能迭代 昌吉制造走向“智造”
“运用大数据对系统进行挖潜,在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下,公司产量增加近30%;优化蒸汽系统后,每小时节约近50吨蒸汽。生产成本降低了,碳排放量也明显减少了。”8月25日,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科调度员杨明指着总控室的大屏说。
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化肥的企业,主要生产尿素、滴灌肥、合成氨等产品,年产量达100万吨以上,能保证470万亩耕地生产所需。借助大数据云平台,该公司在全国建立了120多家高效农业服务中心,集测土化验、智能配肥、农技服务、产品展示、知识培训等于一体,为农民提供精准服务。
今年7月,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评为数字经济示范园区。
5年来,准东开发区改建187个4G基站,布局建成42个5G基站,为准东开发区工业互联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建设集安全、环保、道路运输等为一体的“六位一体”智能化平台,强化园区管理水平。这一切的背后,清晰地印刻着一条数字经济的发展轨迹。
5年来,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在昌吉州悄然崛起。全州新型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通讯基站15474个,其中5G基站400个。持续推进新疆信息产业园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机架数量达到7800个,累计实现100家企业“上云”,建成全疆首个地市级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平台。7家单位获得“自治区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厂、园区”称号,相继建立自治州工业经济基础数据信息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智慧环保、智慧消防、煤矿安全综合监管信息化平台等。
新技术催生新产品,新思路塑造新结构。数字化产业的种子,正在庭州大地萌发生长,深度赋能传统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