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讯(记者左武银)8月21日,苏应斌又在吉木萨尔县城找了一上午,连着几个月都没有找到适合开餐厅的房子,他仍不想放弃。今年3月,他关掉迁了3次的“花儿之家”饭馆,想换大一点儿的场子,更好地传播“昌吉好声音”。
昌吉花儿是以西北地区花儿为基础,由各民族群众长期传唱,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歌。2008年,昌吉花儿被列入昌吉州第一批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今年50岁的苏应斌从5岁起就跟着爷爷学唱昌吉花儿,21岁就在出生地——吉木萨尔县大有镇唱出了名气。“以前,我以为唱好昌吉花儿给乡亲们送去快乐,就是我的全部。”2012年和2019年,苏应斌先后被认定为县级、州级非遗昌吉花儿代表性传承人后想法变了,“心里有了责任感,就想着传承、传播好昌吉花儿,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这个‘昌吉好声音’。”
2014年,在大有镇渭户沟景区两个度假村,苏应斌建起了昌吉花儿培训基地,一是面向游客演出,二是教唱昌吉花儿。在这个“花儿之家”前身的培训基地,苏应斌试水成功,找到了“文化+旅游+餐饮”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的路子。
乡村局促,人少,他渴望更大的舞台。一年后,苏应斌来到了吉木萨尔县城。在妻子丁学萍和两个儿子经营了4年多的“花儿之家”饭馆里,他新增了一道“文化大餐”——利用饭馆培训学生,教唱昌吉花儿。“文化餐饮”就成了饭馆的经营特色。
苏应斌没有止步本地,而是频繁参加全疆各地的“花儿”演唱会,接受央视等多家媒体采访,声名鹊起,拜师学艺、交流技艺、听歌的人慕名而来。饭馆40多平方米的面积不够用,被换成了130多平方米的餐馆。
“家里来了亲朋好友,我请他们来听昌吉花儿,一起分享世间最美好的声音。”饭馆迁到哪里,49岁的县城居民刘世清就跟到哪里,几天不听昌吉花儿就提不起精神。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今年3月,苏应斌关了渐渐拥挤起来的“花儿之家”。“我准备再开个300平方米的餐厅,搭建舞台,实现表演、培养、交流等多重目的。”苏应斌传承、传播传统文化的计划更大了。
苏应斌前后培养了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的100多名学生。他的10名学生先后学成出师,在全疆各地登台演出,广泛传播“昌吉好声音”。学生丁占刚也成了县级非遗昌吉花儿代表性传承人。学艺五六年的学生马英萍、马小塘、白新萍今年都准备申报县级非遗昌吉花儿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