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垒月亮地: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组图)
发布时间:2021.07.27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中国昌吉网(记者 阿依加玛丽·列提甫/文 巨海成/图)满目青翠的七月,记者一行驱车行驶在木垒县伴山公路,两旁的万亩旱田让人惊艳,沿着乡村公路慢慢行驶,忽然浓浓的古韵之风扑面而来。

古朴的拔廊房、青色的石板路、袅袅升起的炊烟……美丽的月亮地村呈现在眼前。因河流绕村而过,村庄东西两面形成了弯月似的地形,月亮地村因此而得名。

近年来,月亮地村依托传统村落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在保留乡愁记忆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

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声名鹊起

采访中下起了小雨。小雨中,游客们坐在农家小院的拔廊房檐下,一边喝着小酒,一边吃着农家菜,听着小雨滴滴答答的声音,他们说这种田园生活的惬意让人难以忘怀。

村民在月亮地村古戏台上扭秧歌。

“住在拔廊房里,总是能寻觅到儿时的乡愁。”来自昌吉的骑行爱好者赵建忠开心地说,小雨中他和同行的骑友自由地穿行在乡村阡陌间,感受着村庄的美景。

古朴的拔廊房镌刻着时光的印记。“我是土生土长的月亮地村人,这几年月亮地村真是变化太大了。我记得,小时候村里就只有20几户人家,村里都是土路,坑坑洼洼……”81岁的老人闫恒基回忆说。

在老人眼里,村里的老房子是最美的,这座村庄的民居大多都是全框架木结构的拔廊房,保留着百余年前的建筑风貌。据闫恒基老人讲述,前些年村里很多人要么出去打工,要么搬到城里去住,很多拔廊房因为没有人住就渐渐破败了。“你看,我家这个房子已经翻修了两次,政府还发放了补贴,住在这里冬暖夏凉很舒服。村里很多村民都把自家的老院子改建成了民宿,发展旅游业,又多了一笔收入。现在的生活别提有多幸福!”老人激动地说。

木垒县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一个从有到优的过程。“2014年,我们村就被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既然是传统村落,我们就要保持村子的原貌,统一修建拔廊房,再现以前的风貌。”英格堡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吕艳花介绍说。

县团委在村里举行电商直播培训,几位主播正在直播带货。

为保护传统村落,2016年木垒县投入3000万元,整村推进月亮地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完整保留月亮地村传统村落的风貌。月亮地村全村144户村民家的传统民居都得到了修缮,每户补贴6万元,形成了“古色古香古风韵、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传统特色村落,那份浓浓的乡愁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

2018年,月亮地村又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旅游业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

民宿高调兴起,小山村变成了“网红”村

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处有文艺气息的民宿。它还有一个引人遐想的名字——望舒园。因为经营有特色,它已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休闲打卡地。

经营这家民宿的老板叫刘淑琴,今年55岁,是一位退休教师。有着独特眼光和品位的她,看中了家乡的老房子,打造了这家休闲场所,集书屋、茶室、民宿于一身。

记者看到,这家民宿的房屋坐北朝南。墙面是土黄色,匝梁、廊椽、柱子是金黄色,屋顶与院墙上方都是青灰色的砖瓦,显得大气庄重,宁静质朴。

这家民宿房屋主体材料全部以实木为主,屋里散发着淡淡的木香味。“现在是旅游旺季,这两天游客特别多,生意非常好。”刘淑琴说。

村里有很多村民都开办了民宿。“我们村从2016年就开始发展民宿产业,不到5年间,民宿客栈的数量从几家发展到现在的30多家。截至目前,我们村今年共接待游客3万人次,民宿客栈年收入5至20万元不等,解决了村里9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吕艳花自豪地说。

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民宿外景。

这几日,村民胡建刚开心得合不拢嘴。2017年,他看到村里大变样后,毅然决定返乡创业,投资100余万元开了蓝月亮客栈。

当日,客栈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县团委正在这里举行电商直播培训,教村民如何当电商,几个主播正在院子里直播带货。红辣椒、自家酿的醋、干豇豆等等,这些当地的农家“土货”一时间成了游客和粉丝眼中的抢手货。

“月亮地村成了网红村,村民玩直播、当电商,在推销自家土特产的同时,让更多的人认识月亮地村。”胡建刚开心地说。

月亮地村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特色,大力发展以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村民将自家民居改造成集食宿、购物、观赏体验为一体的民宿。

“我们要实现一家一特色,户户不重样的目标。计划打造5家主题民宿客栈,设手工艺品展销区、特色饮食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在让游客品尝美食的同时,还让他们体验采摘的乐趣,打造农家养生、休闲、旅居之地。”吕艳花介绍说。

保护村落风貌,重现乡村热闹

为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内涵,月亮地村以恢复传统村落面貌为突破口,新建了古戏台、村史馆和农耕博物馆,在保护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打造月亮地村传统文化旅游项目。

傍晚,在村里的古戏台上,经常会有村里的戏曲爱好者表演。唱一曲眉户戏,或者吼一嗓新疆小曲子,都会引来观众的喝彩。

二胡的幽怨伤感伴着一声声嘶吼的秦腔,回荡在村子的每个角落。村民刘海红说:“这几年木垒县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经常在我们村里组织开展各种民俗活动,有敲大鼓、扭秧歌、踩高跷等表演,很热闹。”

游客在月亮地村史馆了解该村发展史。

月亮地村的南大门是游客们的必打卡地。古朴沧桑的年轮农耕文化雕塑标识引人注目,采用144块木板拼合而成,寓意月亮地村现有村民144户,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底蕴。

农耕博物馆里各类农耕器具、以前的生活用具琳琅满目,引发人们对过去生活的怀念。“真没想到还能再看到犁铧、石磨、纺车这些老物件,让人感慨万千。”来自石河子市的游客张先生说。

刚出笼的花卷,还冒着热气。

“这是由老村委会改建成的博物馆,我们把村里的老物件全部收集起来,摆放在这里,就是想让人们不忘过去的艰苦岁月,从而更加惜现在的生活。”吕艳花说。

记者看到,农耕博物馆虽然面积不大,但周边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如今的月亮地村,农旅融合铺就了村民致富路,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在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

乡愁从来都是我们心底难以抹去的情怀。在月亮地村,乡愁是吼一嗓小曲子;乡愁是傍晚时分,坐在拔廊房檐下吃着馒头和农家菜;乡愁是在田间小路漫步……

近年来,月亮地村依托传统村落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

月亮地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一个从有到优的过程。为保护传统村落,2016年木垒县投入3000万元,整村推进月亮地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完整保留传统村落风貌,形成了“古色古香古风韵、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传统特色村落。全村144户村民家的传统民居都得到了修缮,拔廊房保留着百余年前的建筑风貌。村民们依托传统民居兴建客栈,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大批游客来此观光,经济收入不断提高。村里许多出去的人选择回村创业。

月亮地村真正实现了在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许多游客来此观光,纷纷感慨,在这里找到了儿时的记忆。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木垒月亮地: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组图)
发布日期: 2021-07-27 19:54:07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国昌吉网(记者 阿依加玛丽·列提甫/文 巨海成/图)满目青翠的七月,记者一行驱车行驶在木垒县伴山公路,两旁的万亩旱田让人惊艳,沿着乡村公路慢慢行驶,忽然浓浓的古韵之风扑面而来。

古朴的拔廊房、青色的石板路、袅袅升起的炊烟……美丽的月亮地村呈现在眼前。因河流绕村而过,村庄东西两面形成了弯月似的地形,月亮地村因此而得名。

近年来,月亮地村依托传统村落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在保留乡愁记忆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

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声名鹊起

采访中下起了小雨。小雨中,游客们坐在农家小院的拔廊房檐下,一边喝着小酒,一边吃着农家菜,听着小雨滴滴答答的声音,他们说这种田园生活的惬意让人难以忘怀。

村民在月亮地村古戏台上扭秧歌。

“住在拔廊房里,总是能寻觅到儿时的乡愁。”来自昌吉的骑行爱好者赵建忠开心地说,小雨中他和同行的骑友自由地穿行在乡村阡陌间,感受着村庄的美景。

古朴的拔廊房镌刻着时光的印记。“我是土生土长的月亮地村人,这几年月亮地村真是变化太大了。我记得,小时候村里就只有20几户人家,村里都是土路,坑坑洼洼……”81岁的老人闫恒基回忆说。

在老人眼里,村里的老房子是最美的,这座村庄的民居大多都是全框架木结构的拔廊房,保留着百余年前的建筑风貌。据闫恒基老人讲述,前些年村里很多人要么出去打工,要么搬到城里去住,很多拔廊房因为没有人住就渐渐破败了。“你看,我家这个房子已经翻修了两次,政府还发放了补贴,住在这里冬暖夏凉很舒服。村里很多村民都把自家的老院子改建成了民宿,发展旅游业,又多了一笔收入。现在的生活别提有多幸福!”老人激动地说。

木垒县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一个从有到优的过程。“2014年,我们村就被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既然是传统村落,我们就要保持村子的原貌,统一修建拔廊房,再现以前的风貌。”英格堡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吕艳花介绍说。

县团委在村里举行电商直播培训,几位主播正在直播带货。

为保护传统村落,2016年木垒县投入3000万元,整村推进月亮地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完整保留月亮地村传统村落的风貌。月亮地村全村144户村民家的传统民居都得到了修缮,每户补贴6万元,形成了“古色古香古风韵、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传统特色村落,那份浓浓的乡愁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

2018年,月亮地村又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旅游业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

民宿高调兴起,小山村变成了“网红”村

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处有文艺气息的民宿。它还有一个引人遐想的名字——望舒园。因为经营有特色,它已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休闲打卡地。

经营这家民宿的老板叫刘淑琴,今年55岁,是一位退休教师。有着独特眼光和品位的她,看中了家乡的老房子,打造了这家休闲场所,集书屋、茶室、民宿于一身。

记者看到,这家民宿的房屋坐北朝南。墙面是土黄色,匝梁、廊椽、柱子是金黄色,屋顶与院墙上方都是青灰色的砖瓦,显得大气庄重,宁静质朴。

这家民宿房屋主体材料全部以实木为主,屋里散发着淡淡的木香味。“现在是旅游旺季,这两天游客特别多,生意非常好。”刘淑琴说。

村里有很多村民都开办了民宿。“我们村从2016年就开始发展民宿产业,不到5年间,民宿客栈的数量从几家发展到现在的30多家。截至目前,我们村今年共接待游客3万人次,民宿客栈年收入5至20万元不等,解决了村里9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吕艳花自豪地说。

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民宿外景。

这几日,村民胡建刚开心得合不拢嘴。2017年,他看到村里大变样后,毅然决定返乡创业,投资100余万元开了蓝月亮客栈。

当日,客栈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县团委正在这里举行电商直播培训,教村民如何当电商,几个主播正在院子里直播带货。红辣椒、自家酿的醋、干豇豆等等,这些当地的农家“土货”一时间成了游客和粉丝眼中的抢手货。

“月亮地村成了网红村,村民玩直播、当电商,在推销自家土特产的同时,让更多的人认识月亮地村。”胡建刚开心地说。

月亮地村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特色,大力发展以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村民将自家民居改造成集食宿、购物、观赏体验为一体的民宿。

“我们要实现一家一特色,户户不重样的目标。计划打造5家主题民宿客栈,设手工艺品展销区、特色饮食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在让游客品尝美食的同时,还让他们体验采摘的乐趣,打造农家养生、休闲、旅居之地。”吕艳花介绍说。

保护村落风貌,重现乡村热闹

为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内涵,月亮地村以恢复传统村落面貌为突破口,新建了古戏台、村史馆和农耕博物馆,在保护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打造月亮地村传统文化旅游项目。

傍晚,在村里的古戏台上,经常会有村里的戏曲爱好者表演。唱一曲眉户戏,或者吼一嗓新疆小曲子,都会引来观众的喝彩。

二胡的幽怨伤感伴着一声声嘶吼的秦腔,回荡在村子的每个角落。村民刘海红说:“这几年木垒县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经常在我们村里组织开展各种民俗活动,有敲大鼓、扭秧歌、踩高跷等表演,很热闹。”

游客在月亮地村史馆了解该村发展史。

月亮地村的南大门是游客们的必打卡地。古朴沧桑的年轮农耕文化雕塑标识引人注目,采用144块木板拼合而成,寓意月亮地村现有村民144户,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底蕴。

农耕博物馆里各类农耕器具、以前的生活用具琳琅满目,引发人们对过去生活的怀念。“真没想到还能再看到犁铧、石磨、纺车这些老物件,让人感慨万千。”来自石河子市的游客张先生说。

刚出笼的花卷,还冒着热气。

“这是由老村委会改建成的博物馆,我们把村里的老物件全部收集起来,摆放在这里,就是想让人们不忘过去的艰苦岁月,从而更加惜现在的生活。”吕艳花说。

记者看到,农耕博物馆虽然面积不大,但周边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如今的月亮地村,农旅融合铺就了村民致富路,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在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

乡愁从来都是我们心底难以抹去的情怀。在月亮地村,乡愁是吼一嗓小曲子;乡愁是傍晚时分,坐在拔廊房檐下吃着馒头和农家菜;乡愁是在田间小路漫步……

近年来,月亮地村依托传统村落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

月亮地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一个从有到优的过程。为保护传统村落,2016年木垒县投入3000万元,整村推进月亮地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完整保留传统村落风貌,形成了“古色古香古风韵、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传统特色村落。全村144户村民家的传统民居都得到了修缮,拔廊房保留着百余年前的建筑风貌。村民们依托传统民居兴建客栈,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大批游客来此观光,经济收入不断提高。村里许多出去的人选择回村创业。

月亮地村真正实现了在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许多游客来此观光,纷纷感慨,在这里找到了儿时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