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3月26日,奇台县西北湾镇二屯村打馕一条街,空气中弥漫着烤馕的香味。加帕尔·热依木接过生坯,沿四周按出一圈厚沿,撒上洋葱末,拿馕戳用力盖几下再淋上盐水,然后俯身把生坯贴到烧热的馕坑内壁上。在二屯村,像这样的传统馕坊共有28家,每天打馕1.2万个,90%的馕通过订单销往乌鲁木齐、北京、上海等地,许多村民靠打馕走上了致富路。
目前,奇台县馕产业吸纳3100人就业,每天生产各类馕产品6万个,实现年产值1.08亿元。
在我州,从城市到乡镇,目前分布着5个馕产业园、150家食品加工企业和众多馕坊。据不完全统计,一天就可以卖掉18万个馕。不仅如此,小小香馕还闯进了中亚等国际市场。
昌吉州借馕生财,依馕发展,小小香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创馕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香喷喷的馕正在快速成为我州的一张新名片。
小馕坑的华丽转身
3月27日,记者走进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二十里店村的“西域香飘”打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果木炭火的烘烤下,馕香味扑鼻而来。
二十里店村是当地有名的打馕村。村民牙生·尼亚孜有十多年的打馕经验,他说:“过去一家人围着家里的小馕坑转,劳神费力,一天最多打300多个馕,还愁卖不掉。”2018年10月,村里成立集加工包装、经营销售、品牌打造为一体的传统手工馕加工合作社,将以前在自家院子打馕的村民吸纳过来,进行集中化、规模化生产,抱团发展让村民借助传统手艺增收致富。
“我承包了9个馕坑,雇了10个村民,每天打馕5000多个,全部都能卖完。工人每人每月能领到2000元以上的工资。”牙生·尼亚孜说。

3月18日,在葡萄树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在压好的亚麻籽馕上刷蛋液。 记者 何龙 摄
合作社建设了集约化打馕厂房,免费提供打馕工作间、加工间、降温区、成品销售区等标准化平台。该村建立“党支部+打馕合作社+大户”产业促增收模式,由过去单一传统的窝窝馕发展为有机杂粮馕、肉馕、面包馕等多个品种,成为促进村民增收的绿色产业。
二十里店村党总支书记艾尔肯·尼亚孜介绍,2020年,在福建省援疆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扩建为二十里店村柴火馕产业园,改造原有厂房,建设新厂房,致力打造一流的集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馕文化产业园,带动当地100多位村民增收致富。
走进昌吉葡萄树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展厅,打开礼品盒,一个个包装精致的小馕饼映入眼帘。这是该公司研发的水果窝窝馕系列产品,因为包装精致、便于携带,加上口味多样,深受内地消费者的喜爱。“4月中旬,公司新上了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产各品种馕2000万个,馕产品实现产值达8000万元。”该公司董事长李阿坤介绍说,“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企业对小馕进行了全新的包装和定位。我们开发的窝窝馕讲求小而精,每个重30克至50克不等,使馕从传统认知里的主食变身为休闲食品,为产业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
馕的产业化发展不仅促进了产业扩容,更让传统美食焕发新生。目前,昌吉州有150多种馕,昌吉馕正从产品时代迈向品牌时代,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局面。
香馕串起一条产业链
“大家好,欢迎来到玛河香馕直播间……”3月25日,玛纳斯县馕文化产业园员工艾婷·艾山江通过抖音直播的方式,向网友和粉丝推介新产品。直播带货等“线上+实体”营销模式,让产业园牛乳馕、酱心馕等特色产品走俏市场,每月平均销售馕超过50万个。
走进玛纳斯县馕文化产业园,300名工人正在制作馕。“年初,我们接到一个大单,一家上海公司订购了500吨馕,作为上海区域独家代理商,把玛河香馕系列产品推向内地市场。”玛纳斯县馕文化产业园董事长木合塔尔·马木提说。
馕吸引人的,不仅是它的美味,还有它的故事。2020年,玛纳斯县馕文化产业园打造集产品生产、休闲旅游、美食体验、终端销售为一体的馕文化美食一条街。“我们现在不仅仅是生产馕,还要把馕文化做起来,并在石河子和玛纳斯建设100个专卖店。”木合塔尔·马木提说。
“企业每年采购700吨面粉、120吨各类干果、120吨白砂糖、60吨牛奶、10吨蜂蜜和各类包装100万只以上,带动馕产业与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昌吉葡萄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群介绍说。
小麦是制作馕的主要原料,“奇台面粉”是全国首个面粉类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近年来,按照‘全域绿色、部分有机’发展思路,已建成13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这几年,打馕专用粉需求逐年提高,县域加工企业平均每月向市场供应140吨左右,从源头入手确保馕产品的高品质。”奇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宁多刚介绍说。
昌吉州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拥有200多万亩小麦种植面积,年产面粉110万吨以上,拥有面粉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30多家。除了小麦,植物油、核桃、葡萄、洋葱、辣椒等原料生产也得到发展。
“馕产业从田园到餐桌全产业链发展,其‘外溢效应’链接一产、立足二产、牵手三产,不仅带动种植、旅游、餐饮、电商、物流等各类产业发展,还激发了馕产业的发展动能。使全州农牧业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优势、就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昌吉州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郭怀安表示。
瞄准百亿产业开拓发展新思路
3月26日,在位于阜康市美食一条街的树军餐饮爱心馕店,布佐拉·艾合麦提正熟练地制作网红炒馕条。阜康市有这样的馕铺32家,日加工各种馕1万个。
同一天,相距百公里之外的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疆真椒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刚烤好的辣皮子馕、玫瑰花馕经过冷却包装,销往全国各地。“我们注册了商标,烤馕口味、重量和尺寸都有技术标准。”该公司总经理陈元生说。
昌吉市致力于打造集工业、旅游、文化、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馕产业发展集群,设立500万元馕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六个方面10条扶持政策,从产品研发、设备技术改造、品牌创建、销售网络建立等方面给予支持,为馕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保障。年内建成5条特色馕生产线,预计实现日产馕50吨,年产值达6亿元以上,带动就业约1500人。
昌吉州提出日产馕50万个、烘焙食品20万个、日消耗面粉200吨、带动就业4000人的发展目标。在昌吉州商务局局长、馕产业专班办公室主任刘婉琳看来,昌吉州发展馕产业具有产品优势、原料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政策优势、人才优势和援疆优势。“我们将财税、土地、银行政策和资源集中起来,支持馕企成为行业巨头,快速带动配套产业发展,使馕产业品牌影响力、质量标准、管理运行能力快速提高。”刘婉琳介绍,“同时,‘馕+’产业要做大做强,还需在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强化配套服务。”
当前,昌吉州正以工业思维推进馕产业及其产业链大发展,推动馕上下游产业生产模式工业化、质量模式标准化、管理模式现代化,致力于将馕产业链打造成为百亿产业。
按照这个目标,昌吉州将在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1个州级馕产业示范园,即新疆首家“中国馕”文化小镇;在其他县市、园区建成9个县级馕文化产业园。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发展布局,在县市、园区建成30个馕及烘焙加工示范点,打造一批“打馕街”“打馕村”“打馕乡”。同时,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创建“昌吉馕”区域公共品牌,积极构建多元化馕产品营销体系。让昌吉馕走进千家万户,让昌吉味道走进千家万户,也让更多的昌吉优质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记者感言
从小食品到全链条 “馕+”展示产业力量
在3月24日昌吉州推动馕产业高质量发展产销对接会暨购销协议签约仪式上,疆内外8家企业与昌吉5家企业签订了馕、烘焙及面食加工食品购销协议,签约金额达1.226亿元。
昌吉州拥有700多万亩种植面积,农作物种类丰富,为发展馕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馕产业也与种植业、旅游业等紧密结合,形成产业良性互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馕是一种美食,也是一张名片。作为新疆历史悠久的特色食品,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它。但长期以来,馕的生产主要以小作坊为主,难成规模。如何做大做强馕产业,让传统美食飘出新香?
这几年,昌吉州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带动馕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成立了馕产业专班,出台了《自治州加快推进馕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厘清了县市、园区和各部门责任,制定了扶持政策和考核办法,明确了馕产业发展任务和目标。壮大馕产业市场主体,扶优扶强骨干企业,提升馕产业集约化水平;推进馕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注重引进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进驻昌吉州;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创建“昌吉馕”区域公共品牌;积极构建多元化馕产品营销体系;讲好“馕故事”,挖掘“馕文化”,让广大消费者深切感受昌吉馕文化的魅力。
除了加快主食馕生产,昌吉州还创新发展休闲馕食品,积极发展特色馕产品。同时,推动馕产业与现代农业、林果业、畜牧业、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将馕产业打造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范。
从同质化到各展所长,从“行业”转型到“产业”,昌吉馕产业正从传统走向现代,成为优势产业的典型符号。
当前,昌吉州立足新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1+9+N”馕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丰富馕产业产品体系、健全行业标准、开拓疆外市场、加快产业融合,不断提高馕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将馕产业打造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产业。 (刘茜)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