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记者 王薇 刘新新 马晓芳 阿依加玛丽·列提甫)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在《礼记·礼运》中道出了“大同”社会的内涵。
如今,这一内涵被写进昌吉人的幸福美好生活里。
助残疾人创业就业;圆孤儿求学梦想;让农村老人享受高品质养老服务;把健康服务送到寻常百姓家……
擘画蓝图,细微处见功夫。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近年来,自治州从细处着手、实处着力,加大公共服务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探索如何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的、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在教育、医疗、养老、救助、就业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让发展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
救助服务有温度 助残就业促增收
4月15日,年过八旬的毛大爷从昌吉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手中接过返乡火车票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毛大爷是河南人,因为种种原因流浪至昌吉市。老人住在昌吉市郊区林带自建的草棚里,靠扎扫帚勉强维持生计,回家成了老人的奢望。
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了解到相关情况后,联系爱心企业将毛大爷扎的170把扫帚以每把15元的价格售出,还给他购买了返乡车票。
近年来,我州全力推进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强化流浪乞讨救助兜底责任,排查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实行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情况日报制度,2020年至今累计救助各类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528人次,切实维护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万物复苏,“春风”又起,吹遍大街小巷,温暖百姓心田。今年48岁的昌吉市市民孙夏明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肢体三级残疾,高昂的医疗费用让他陷入了困境。经过州残联组织的技能培训,孙夏明成功找了一份小区保安的工作。“工作不累,离家也近,每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我挺满意的。”孙夏明笑着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残障人士进行帮扶的最好方式就是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近年来,州残联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就业培训,开辟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尽快走上致富路。2020年,我州完成城乡残疾人培训854人次,全年新增残疾人就业298人。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1月自治州出台了《昌吉州促进残疾人就业稳岗扶持奖励办法》,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自主创业和个体经营实现就业的残疾人且正常经营的,以及残疾人创业带动残疾人就业的将按照标准给予3000-10000元金额不等的就业补贴金,鼓励残疾人勤劳致富。
特殊教育提品质 圆孤儿求学梦想
清晨的阳光洒进屋内,玛纳斯县第一小学的教师窦凤晶正在为7岁的自闭症患儿小伊上课,这里是专门为小伊开办的家庭特殊课堂。老师不仅给孩子教授文化知识,还帮助他进行肢体感知训练。
像小伊一样无忧无虑成长的特殊儿童,在昌吉州并非少数。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州教育局扎实开展特殊教育工作,全州在普通学校已建成7间资源教室,特殊教育基础设施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近3年来,我州累计投入8800.6万元,为义务教育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学生按照人均6000元标准及时拨付公用经费。
在同一片蓝天下,特殊儿童备受关爱已成常态。在昌吉,每逢节假日都会有志愿者、爱心人士到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看望孤残儿童,让他们不仅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更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特殊公共服务一直在顺应群众期盼。近年来,我州持续推进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儿童福利机构工作制度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州集中收养孤儿95人,基本生活费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250元。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950元。
2019年,我州全面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各级民政系统通过入户走访、材料核实、数据比对等多种方式,对项目实施情况检查、评估,严格落实受助孤儿一人一档,对纳入该项目的孤儿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助学金与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形成有效衔接,保障了孤儿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两年来,全州共资助孤儿48人次,许多孩子通过该项目的资助,改变了人生,开启了新生活。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的木垒县学生小霞就是其中一位,她说:“有了福彩助学金,我不用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了,可以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医疗服务进基层 为老服务暖人心
4月22日,一场春雪过后温度下降,通往奇台县吉布库镇二马场村的道路被冰雪覆盖,村医帕力达并没有因此停下送诊上门的脚步。村民纳斯喀特十几年前因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帕力达每月两次上门给她更换留置尿管。
自健康扶贫战役打响后,我州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截至2020年3月底,全州共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61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群实现应签尽签。
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民生温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以老年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目前,我州实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共12大类,人均补助标准由2009年的每人15元增加到2020年的每人74元。
每天,木垒县新户镇新户互助院内都笑声连连,其乐融融,老人们在这里打打牌、做运动、聊聊天,日子过得充实又开心。“自从住进互助院,饭有人做,衣有人洗,病有人看,感谢党的好政策!”今年89岁的马政新乐呵呵地说。
农村互助幸福院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餐饮服务以及文化娱乐、交流聚会的活动场所,提升了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全州有农村互助院280个、农村幸福大院10个,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实现所有农村乡(镇)有需求困难老年人全覆盖。
近年来,州民政局将各部门救助资源有效整合,全州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大厅都设立了“社会救助”窗口,各县市统一了城乡低保户、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的供养标准,从“十二五”末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4235元,提高到现在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6600元。
随着就业、医疗、养老等各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一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闲有所乐的小康生活画卷正在庭州大地徐徐展开。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