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挥舞百万兵——访自治区级“非遗”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朱新贵(组图)
发布时间:2021.04.01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刘新新 文/图)作为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朱新贵有个心愿:“要让皮影这项民间技艺广泛活跃于社会当中,为大众所接受喜爱,才能持久地传承下去。”

耳濡目染 与皮影初结缘

朱新贵生于1962年,祖籍陕西户县,2019年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传承人。他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朱仁义曾在新疆的剧团工作,回到老家后一直在戏班里做鼓手、唱秦腔。他的孩提时期就是跟随父亲在皮影戏班子里长大的,也正是在此时他和皮影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过去农村每逢婚丧嫁娶或者春耕秋收会请皮影戏班子去演出。年幼的朱新贵坐在载着皮影箱的驴车上,跟着父亲的戏班子走村串寨地表演。

暮色四合,村头的一片空地里,支起一块幕布,灯光一打,《红灯记》《沙家浜》《南海长城》一出出剧目在白色幕布上精彩演绎。

朱新贵的皮影作品。

“那时农村的娱乐项目匮乏,百姓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多半就是通过皮影戏演的一出出小戏、一则则故事来知晓的,它是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朱新贵说。

自己的爸爸是唱皮影戏的,朱新贵觉得自豪。大人在幕布后面演,他斜坐在一旁观看,别人在前面看着乐,他在幕后看操作。皮影的签手非常重要,要把影人表演得活灵活现,戏才好看。朱新贵回忆说:“当时戏班子里的签手儿叫王红袄,他是我们那的名人,签子舞得惟妙惟肖,什么影人到他手里就活过来了,一会儿横刀立马、对打厮杀,一会儿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他还一边表演各种人物的动作,一边匆忙换人影、变换人身。”朱新贵说,这便是他日后成为签手的启蒙老师了吧。

打鼓、唱戏、敲锣……秉持着前人“技多不压身”的教诲,从小混在戏班子里长大的朱新贵什么技艺活儿都能露两手,这也为他后期传承皮影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放不下皮影情 让其重放异彩

1977年,15岁的朱新贵跟随父亲到甘肃省武山县文工团工作,1984年调到了新疆曲子剧团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电视上介绍陕西皮影的节目,勾起了他对皮影的兴致。当时,工资一月280元的他,拿出3万元的积蓄,从内地购买了许多皮影,准备“重操旧业”。

皮影最重要的是有剧本,他打听到呼图壁县有个甘肃籍老人,是民国时期的皮影行家,他三番五次上门拜访,老人给他倾情教授演唱技巧、口述剧本故事。那时的他成天像着了魔一样,一有空就捣鼓自己的皮影,敲鼓、操练影人、雕刻、改装影人造型,哪个县举办演出活动,他就会抓住机会,争取去演皮影戏。他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体,挑签子、唱秦腔,演《猴王盗扇》《武松打虎》等经典剧目。

2002年朱新贵在昌吉市文化馆任馆长,他想要打造文化馆的特色项目,便以皮影戏为抓手,大力推广皮影艺术,积极推进皮影戏进校园展演。他给学生传授讲解皮影知识、技艺。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朱新贵的皮影戏在昌吉逐渐有了名声。2014年,他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朱新贵新疆民间皮影艺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以皮影演出、制作、教学为目标,不仅开设了周末档皮影专场表演,教有志人士学习皮影表演,还开展了皮影戏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开设皮影戏课程兴趣班,给小学生教授皮影简单的制作、上色、雕刻、表演技艺等。

小朋友兴趣盎然的学习皮影戏。 朱新贵 提供

朱新贵说,传承传统技艺文化,就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让孩子们认识皮影,了解喜欢皮影,使这个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传承。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朱新贵特意创作了《阿凡提的故事》《小马过河》《金斧头》等儿童剧目。

创新中传承 赋予皮影新的生命活力

在朱新贵的皮影工作室里,记者看到,天花板上空、四周墙壁上都挂满了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皮影,这都是他创作的。

他从吊着的绳索上拿下一个皮影“红色娘子军”,摆动着皮影跳起芭蕾舞,嘴中有声有调唱了起来,这是朱新贵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创作的红色皮影戏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常青指路》,除此之外《白毛女·太阳出来了》、课本剧《金色的鱼钩》也都在创作排演中。

他还深入基层农村,采风创作了皮影戏剧目《情系阿什里》,反映驻村工作队心系群众、为民帮扶的动人故事;依据昌吉本土历史故事创作了《西观音传奇》和《林则徐在昌吉》。

以传统民间技艺皮影戏为载体,将现代元素、新疆本土文化特色融入其中进行创作,让传统的皮影戏在现代故事中永葆活力。如今,朱新贵在昌吉市已培养皮影戏学生40名,每年深入基层免费演出数百场次。

朱新贵说,这一传统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淡化,如今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又在新疆的广袤大地上重放异彩。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会,让皮影走入社会,将其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相结合,开展更多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这些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在文化传承中永存。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挥舞百万兵——访自治区级“非遗”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朱新贵(组图)
发布日期: 2021-04-01 12:50:28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刘新新 文/图)作为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朱新贵有个心愿:“要让皮影这项民间技艺广泛活跃于社会当中,为大众所接受喜爱,才能持久地传承下去。”

耳濡目染 与皮影初结缘

朱新贵生于1962年,祖籍陕西户县,2019年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传承人。他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朱仁义曾在新疆的剧团工作,回到老家后一直在戏班里做鼓手、唱秦腔。他的孩提时期就是跟随父亲在皮影戏班子里长大的,也正是在此时他和皮影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过去农村每逢婚丧嫁娶或者春耕秋收会请皮影戏班子去演出。年幼的朱新贵坐在载着皮影箱的驴车上,跟着父亲的戏班子走村串寨地表演。

暮色四合,村头的一片空地里,支起一块幕布,灯光一打,《红灯记》《沙家浜》《南海长城》一出出剧目在白色幕布上精彩演绎。

朱新贵的皮影作品。

“那时农村的娱乐项目匮乏,百姓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多半就是通过皮影戏演的一出出小戏、一则则故事来知晓的,它是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朱新贵说。

自己的爸爸是唱皮影戏的,朱新贵觉得自豪。大人在幕布后面演,他斜坐在一旁观看,别人在前面看着乐,他在幕后看操作。皮影的签手非常重要,要把影人表演得活灵活现,戏才好看。朱新贵回忆说:“当时戏班子里的签手儿叫王红袄,他是我们那的名人,签子舞得惟妙惟肖,什么影人到他手里就活过来了,一会儿横刀立马、对打厮杀,一会儿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他还一边表演各种人物的动作,一边匆忙换人影、变换人身。”朱新贵说,这便是他日后成为签手的启蒙老师了吧。

打鼓、唱戏、敲锣……秉持着前人“技多不压身”的教诲,从小混在戏班子里长大的朱新贵什么技艺活儿都能露两手,这也为他后期传承皮影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放不下皮影情 让其重放异彩

1977年,15岁的朱新贵跟随父亲到甘肃省武山县文工团工作,1984年调到了新疆曲子剧团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电视上介绍陕西皮影的节目,勾起了他对皮影的兴致。当时,工资一月280元的他,拿出3万元的积蓄,从内地购买了许多皮影,准备“重操旧业”。

皮影最重要的是有剧本,他打听到呼图壁县有个甘肃籍老人,是民国时期的皮影行家,他三番五次上门拜访,老人给他倾情教授演唱技巧、口述剧本故事。那时的他成天像着了魔一样,一有空就捣鼓自己的皮影,敲鼓、操练影人、雕刻、改装影人造型,哪个县举办演出活动,他就会抓住机会,争取去演皮影戏。他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体,挑签子、唱秦腔,演《猴王盗扇》《武松打虎》等经典剧目。

2002年朱新贵在昌吉市文化馆任馆长,他想要打造文化馆的特色项目,便以皮影戏为抓手,大力推广皮影艺术,积极推进皮影戏进校园展演。他给学生传授讲解皮影知识、技艺。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朱新贵的皮影戏在昌吉逐渐有了名声。2014年,他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朱新贵新疆民间皮影艺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以皮影演出、制作、教学为目标,不仅开设了周末档皮影专场表演,教有志人士学习皮影表演,还开展了皮影戏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开设皮影戏课程兴趣班,给小学生教授皮影简单的制作、上色、雕刻、表演技艺等。

小朋友兴趣盎然的学习皮影戏。 朱新贵 提供

朱新贵说,传承传统技艺文化,就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让孩子们认识皮影,了解喜欢皮影,使这个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传承。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朱新贵特意创作了《阿凡提的故事》《小马过河》《金斧头》等儿童剧目。

创新中传承 赋予皮影新的生命活力

在朱新贵的皮影工作室里,记者看到,天花板上空、四周墙壁上都挂满了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皮影,这都是他创作的。

他从吊着的绳索上拿下一个皮影“红色娘子军”,摆动着皮影跳起芭蕾舞,嘴中有声有调唱了起来,这是朱新贵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创作的红色皮影戏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常青指路》,除此之外《白毛女·太阳出来了》、课本剧《金色的鱼钩》也都在创作排演中。

他还深入基层农村,采风创作了皮影戏剧目《情系阿什里》,反映驻村工作队心系群众、为民帮扶的动人故事;依据昌吉本土历史故事创作了《西观音传奇》和《林则徐在昌吉》。

以传统民间技艺皮影戏为载体,将现代元素、新疆本土文化特色融入其中进行创作,让传统的皮影戏在现代故事中永葆活力。如今,朱新贵在昌吉市已培养皮影戏学生40名,每年深入基层免费演出数百场次。

朱新贵说,这一传统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淡化,如今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又在新疆的广袤大地上重放异彩。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会,让皮影走入社会,将其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相结合,开展更多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这些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在文化传承中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