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讯(通讯员 贾兴旺)“推土机可以把土层再加厚一点,这里风大会把土层吹开,造成垃圾裸露!”2月2日,昌吉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城北生活垃圾填埋场场长王鑫不顾严寒在填埋现场指挥着推土机作业。当时,昌吉市的气温是零下26摄氏度,风力四级。寒风吹得人面部僵硬,头皮发麻。42岁的王鑫却在现场指挥若定,毫无退缩之意。
这个垃圾填埋场距离昌吉市区60公里,位于甘莫公路以北8.5公里处。虽然这里开工运行已经快一年了,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昌吉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是昌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2019年为了解决好城市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这个难题,计划投资4.5亿元在昌吉市北部建设的一个集生活垃圾填埋、医废垃圾处理和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为一体的重点民生项目。昌吉州、市领导多次到这里进行过实地工作调研,对这里的建设运行情况非常关心。
昌吉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干部王鑫,从昌吉市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最初的规划、基础建设到开始筹建试运行,都一直参与其中。在试运行开始后,他就被任命为垃圾填埋场场长。昌吉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所涉及的各类专业知识非常丰富,包括建筑、化工、电气、机械、汽车、绿化等等。虽然王鑫也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但他学的专业却是体育教育,要适应目前的工作,学习这些相关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不懂就学,谁也不是天生啥都会干的!”王鑫的学习劲头十足,他购买了许多专业书籍,积极向书本学习,遇到难题就谦虚地向设计单位的技术人员请教。为了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他近处曾到乌鲁木齐,远处到山东烟台,学到专业知识之后,回来又毫无保留地向职工传授。在垃圾填埋场,虽然没有一名工程师、技术员,但是王鑫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已经是最全面的,他是大家公认的“专家”。
在王鑫学习精神的带动下,城北生活垃圾填埋场每月都要开展一次业务培训学习活动,而且各车间、班组每周也组织业务学习。他们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做好规范化的管理工作,使职工队伍在业务素质和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王鑫在制定工作计划。 贾兴旺 摄
城北生活垃圾填埋场在夏季最热的时候,气温能超过零上40摄氏度;而冬季最冷的时候,也能冷到零下40摄氏度。由于地处偏僻,附近没有互联网信号基站,手机在这里基本没有信号。孤独、寂寞,没有娱乐和文化生活,王鑫就在工作之余组织大家开展徒步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大家一起唱歌、说笑,郁闷的心情也得到了缓解。
由于办公区和生活区还没有建设好,全场30多名职工每天只能坐交通车“摆渡”式地往返市区和场区上下班。他们在早上8点就要从家里出发,晚上回到家都在10点左右了。条件虽然艰苦,但是职工们的精神状态还是非常好,大家很快习惯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王鑫对职工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非常关心。玛依拉是一位25岁的哈萨克族姑娘,去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这里,这也是她进入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玛依拉的思想也产生过波动。王鑫就给她讲自己当初大学毕业投身环卫事业的经历,他说只要努力去干一切都会好的。现在,玛依拉已经成为场里的一名业务骨干,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她也表示自己非常热爱这个集体,感谢王鑫场长对她的帮助。
副场长王谱弘的母亲70多岁了,一个人生活在昌吉市区无人照顾,这让王谱弘非常牵挂。王鑫知道情况后,就经常给王谱弘的母亲打电话,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问家里有啥生活困难需要帮助。这事让王谱弘非常感动,他在工作上也更努力了。
2020年5月,昌吉市城北生活垃圾填埋场在完成一期建设之后就开始投入试运行,但是办公场地和办公桌椅都没有。办公室可以用其他房屋替代解决。为了解决办公桌椅,王鑫就和职工们一道找自己的朋友“化缘”赞助,尽管找来的桌椅高矮、颜色都不一样。王鑫说,目前我们还是创业阶段,就是再难再苦也要带领职工们坚持干下去。
1999年,王鑫大学毕业来到当时的昌吉市环卫处,在过去的22年里他干过管理员、监察员、中队长、所长等,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特别善于学习知识,并且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这也许就是领导信任他,放心地把昌吉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城北生活垃圾填埋场场长这副重担交给他的缘故吧。
目前,昌吉市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工程建设仅仅是56万立方米的两个生活垃圾填埋库区。今年四月开工的二期要建设库容为120万立方米的4个生活垃圾填埋库区。后续还要建设一座医疗垃圾焚烧站以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站,真正解决好昌吉市城区和10个乡镇的垃圾处理问题,为昌吉市搞好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