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刘茜 通讯员 张国华)2月20日,记者乘车出昌吉市区向西驶上312国道,大约10分钟车程,就到了昌吉市二六工镇红星村。
村角一处不起眼的院落,就是新疆新辉红色记忆博物馆。1000平方米的展馆内,一幅幅照片、一份份文献、一件件实物,或悬挂在墙上,或陈列于柜中,或摆放在展柜上。这些带着历史印记的红色藏品,每一件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这些珍贵的记忆将革命年代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让后人去触摸历史,让红色文化浸润党员干部群众的心坎,让红色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新疆新辉红色记忆博物馆是全疆首家民营红色记忆博物馆,51岁的华新辉是这座博物馆的创办者。馆内陈列的5万余件红色藏品,是华新辉倾尽所有、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来的。这些藏品中,有珍贵的第一版反映长征内容的书籍,有1938年出版的《论持久战》单行本以及193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早期中文译本,有红军用过的大刀、长矛、蓑衣、文具等实物,有西路军遗留在新疆的老物件,还有1958年库尔班大叔在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见时穿的白色袷袢等。
华新辉(右一)为参观群众讲述红色故事。 张国华 摄
走进新疆新辉红色记忆博物馆,迎面是一尊高3米、重600公斤的毛主席塑像,神态逼真、气度非凡。
在博物馆展柜里,一张新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号外下面,静静地铺展着一条小棉被,旁边是一个皮质旧公文包和一张发黄的手稿。2012年4月,华新辉去北京出差时,经相关人员引荐,他拜访了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老人,获赠了这些物品。
老人向华新辉回忆了邓稼先参与原子弹研究的经历,这条棉被正是许鹿希老人在邓稼先从北京赶赴新疆前,亲手为他缝制的。“新疆冬天冷,这条棉被是邓稼先晚上加班工作时裹在腿上御寒用的。”华新辉说。这条棉被让记者仿佛看到了当年邓稼先在艰苦的条件下两腿裹着被子进行“两弹一星”科学研究的情景。
博物馆的藏品中最为丰富的是历史文献,这其中就有一本1917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其中收录了年轻时的毛泽东撰写的《体育之研究》。
华新辉收藏的与红军长征有关的物品有500多件,其中关于长征的中外书籍最多,仅展出的就有10多种,包括《长征》《长征回忆录》《回顾长征》《回忆红七军》《The Great Road》《雪山草地行军记》等。他认为最值得自豪的、也是最有社会价值的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长征25000里》、朱笠夫编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和英国人勃沙特写的《神灵之手》,他们从不同角度客观地叙述了长征。
展馆里陈列着几把锈迹斑斑的大刀。华新辉介绍说,其中有四把是红军刀,是当年西路军曾用过的。
这些红军刀已几乎看不出原来的颜色,通体都是锈,用手掂一掂有点沉,每把刀约有一公斤重,刀柄比较长,裹着形状不一的护手。
华新辉说,这四把红军刀是他2006年在哈密挂职期间收集到的。转让给他的藏友说,这几把红军刀是从甘肃高台地区收集来的,是西路军在进疆路上与敌军拼杀时遗留下来的。当年,战士们把红军刀背在后背,一旦没有弹药,就从背后拔出大刀,挥舞搏击,与敌人进行近距离肉搏。
为了能够收藏到更多的红色记忆藏品,华新辉先后拜访了毛主席的女儿李讷、毛主席的机要秘书高智、生活管理员吴连登、摄影师钱嗣杰等,他们都为华新辉这个来自新疆的法官、红色收藏者题字赠书。陈潭秋的儿子陈楚三、林基路的儿子林海洪、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李大钊的孙女李小玲等,都为新辉红色记忆博物馆题字或赠送了珍藏的红色藏品。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要把红色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华新辉说。
为方便打理博物馆的日常事务,在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工作的华新辉说服妻子宋翠艳放弃一家企业副总的工作,当起了专职“馆长”和“解说员”。“从2013年8月开馆至今,通过实地参观和直播阅览方式参观我们这个博物馆的达百万人次。”新疆新辉红色记忆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宋翠艳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