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掬得满庭芳 团结花开别样红
——昌吉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系列报道之一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王薇)岁末年初,喜讯传来,继2014年之后,昌吉州民族团结之花又结硕果——2021年1月19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
“昌吉州的生动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群众认可、富有新疆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再提升之路,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和宝贵经验。”这是国家民委对昌吉州民族工作的评价。
培育民族团结之苗
2020年12月10日,玛纳斯县清水河哈萨克族乡团庄村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迎来了首批参观者。
60岁的团庄村牧民哈德热·萨合木台摸着一块自己捐赠的旧毛毡动情地对参观者说:“这块毛毡是我以前放牧时用来防潮的,现在我住进了富民安居房,日子越过越好,用不上了,就把它捐给了村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走进昌吉市第七中学,可见一面面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墙”,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多年来,该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爱我中华、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师生的心里生根发芽。2019年,该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殊荣。
奇台县奇台镇犁铧尖社区办公楼对面的箱包厂传出缝纫机的“嗒嗒”声,循声而去,看到的是工人加紧生产的景象。
箱包厂负责人买合木提·祖努说:“我们社区是奇台县最大的多民族聚居区,社区很多居民在我们厂工作,其中有不少来自贫困家庭。大家同住一个社区,都是一家人,应该守望相助,将民族团结的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党委、州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贯穿于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协调、社会广泛参与、州县(市)乡三级联动的“大创建”工作格局,将创建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文明单位创建等六大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州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截至目前,自治州所辖7县市已全部建成州级民族团结、军民团结、兵地团结模范县市,其中4个县市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51个民族团结模范集体、90名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分别受到国务院、自治区表彰。
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40年来,80岁的呼图壁县呼图壁镇阿同汗社区老党员王桂珍为群众默默奉献和无私付出,被维吾尔族邻居亲切地称作“阿同汗”(金子般的心)。
在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阿同汗”爱心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达5000多人。王桂珍66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说:“共产党是为老百姓办事的,我入党就是想为群众多做点事。”
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满城路社区干部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也是一位热心人,十几年来,她照顾着生活不能自理的马克明、老年丧子的刘国群夫妇等十多位孤寡老人。
2017年4月,吉木萨尔县人民政府在满城路社区建立“巴哈义古丽工作室”,千余名“巴哈义古丽”活跃在城乡各个角落,播洒爱心、传递温暖。
在阜康市阜新街道文化路社区有一个团结幸福的大家庭,10多位各族老人在社区居民沙尼汗·艾塔木的悉心照料下和睦相处、相扶相伴,共度晚年。
2010年,沙尼汗·艾塔木腾出家里的5间房,每月拿出千余元工资开办居家养老中心,让周围的空巢老人生活上有人照料、情感上有所寄托,演绎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佳话。
在昌吉,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不分彼此的互嵌式社会结构为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交心和深度交融搭建了平台,各民族在共同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断增进感情,共同创造幸福生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
截至目前,昌吉州评选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56808个、示范科室2052个、示范商铺2928个、示范岗位1774个、示范小区203个。
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在昌吉,农村大喇叭、微视频、文艺汇演、摄影书画展等特色鲜明、效果明显的宣传方式将民族团结思想宣传到千家万户,感召着更多的人在平凡生活中用点滴真情浇灌出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
共享民族团结之果
冬日的木垒县大石头乡朱散得村碧空如洗、清新怡人,农家院整齐排列,柏油马路直通牧民家,牛羊欢叫着满圈跑……俨然一幅美丽乡村景象,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昌吉州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多的村。
村民巴合达力在家门口的木垒县哈依娜尔民族手工艺品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了3年多,每个月工资2000多元。她说,现在他们夫妻月收入近5000元,公婆身体健康,孩子学习努力,这样的生活令她很满意。
近年来,通过精准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朱散得村组织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建立牲畜品种改良冷配站,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实现了抓就业、兴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
朱散得村的蝶变,是昌吉州乡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的历史见证。
2016年,我州制定《昌吉州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劳动者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意见》,全州10个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村在2016年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群众得到的实惠多不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不强,是检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取得成效的标尺。
“十三五”时期,昌吉州每年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855元增加到15379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4.7万人次;农村幼儿园实现“应建尽建”“应入尽入”;全民享受免费健康体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达100%;实行农村户籍人员在公立医院“先住院、后付费”一站式结算……
回首过往,踏歌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昌吉州各族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携手奋进,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