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崇高荣誉 奋进更高目标
——论昌吉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北京喜讯传边疆,庭州大地喜气扬。在辞旧迎新,挥别2020拥抱2021的历史时刻,昌吉州又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喜讯传来,城乡到处欢欣鼓舞。这一殊荣的取得,凝结着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的心血,这是我们政治生活中一件盛大喜事,我们感到无上光荣、无比自豪。
昌吉州是一个有42个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民族团结一家亲氛围浓厚。各族人民情同手足、血浓于水,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庭州大地处处欣欣向荣、繁荣昌盛,我们的精神家园和谐幸福。2014年,昌吉州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自创建成功以来,在州党委的领导下,全州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持续开展“巩固成果,再创佳绩”的卫冕活动,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各民族团结更加巩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济社会空前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迈上新台阶。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全州各地各单位积极响应,在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活动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绩;各族干部群众精心呵护民族团结成果,为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继续增光添彩,付出了辛勤努力。这一切都浸透在荣誉之中并成为难忘的历史,铸造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丰碑。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殊荣的取得只是历史的荣耀,未来的辉煌尚需继续创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称号至高无上、来之不易,但它不是一劳永逸的固定桂冠,成绩的得来意味着新的挑战,承载荣誉的我们同样面临巩固成果、保持光荣的考验,我们的工作必须向着更高标准提升、更高质量推进,因为民族团结是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必须常抓不懈。
深化认识是做好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前提。在新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而进步示范单位的创建和保持则是更高层次的攀登,一般的安排落实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用“标杆”和“榜样”的水准去衡量。要继续挖掘工作潜力、释放基层活力,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再进行突破和创新;要坚持“回头看”,克服“松口气”的自满情绪,牢固树立“创建工作永远在路上”的思想,深查细找工作短板和不足,健全完善措施,变“过得去”为“过得硬”,锲而不舍地一直抓下去,追求成效的完美和极致。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任何好的经验都是由基层创造的。各地要放手发动群众,挖掘推广基层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典型引路、以示范带动,抓点带面、全面推动,放大典范引领效应,确保工作的整体统一成效。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创建,是充分体现文化内涵的活动,具有文化的包容性。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载体,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各民族的特色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思想意识,用先进文化塑造心灵行为,用文化雨露滋养精神家园,使中华文化成为各民族同祖同根的血脉支撑,厚植民族大团结的灵魂根基。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创建,要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只有紧跟形势变化、回应群众需求,活动才能充满生机活力。要将“四个自信”“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贯穿始终,才能把好脉、铸好魂;要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指导,不断赋予“访惠聚”、扶贫济困、惠民工程、“村民说事日”、结亲联户等特色活动以民族团结的内容,才能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和价值。
实践证明,活动要有成效,舆论必须先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范围广,涉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每个单位的经常工作,一切传媒都应驰而不息地宣传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深远意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创建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思想行为方式;要通过宣传,将身边的典型模范选树起来,使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让民族团结成为每个人根植于内心的素质、无须提醒的自觉行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又恰逢昌吉州荣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称号,这无疑是莫大的鼓舞、巨大的鞭策。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高举新疆工作总目标和民族大团结旗帜,凝聚维护稳定和促进发展的强大力量,不辜负上级组织的重托和各族群众的期望,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用锦上添花的创建工作成绩,确保“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荣誉永不褪色,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就,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杨新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