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开展志愿服务综述
发布时间:2021.01.28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弘扬志愿精神 传递向善力量

——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开展志愿服务综述

中国昌吉网讯(通讯员 杨艳)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近年来,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为群众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志愿者的大爱善心和责任担当。

暖心服务,志愿者成最美风景

在吉木萨尔镇满城路社区有这样一位少数民族干部,18年来始终坚持做好志愿服务,帮扶照顾11位老人,她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爸爸妈妈”,用爱温暖着他们,她就是满城路社区干部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她说作为一名社区干部就是要为居民服务,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她用善心大爱让这11位家庭贫困的老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她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着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3年前,巴哈义古丽志愿服务工作室成立,负责人便是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工作室的服务宗旨就是为困难群体、志愿者、爱心公益人士搭建平台,让有困难的弱势群体有地方寻求帮助,让有能力的爱心人士能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工作室已成为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兄弟姐妹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工作室目前有8支志愿服务队,1000名志愿者,志愿者来自社会各界,有在职的干部、退休党员、返乡大学生及中小学生、普通居民等,其中年龄最大的志愿者81岁,最小的志愿者只有8岁。3年来,8支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各类扶贫帮困活动1200多次,捐衣捐物58000多件,资助贫困学生5500人,关爱帮扶老人4600人,开展免费义诊、送医送药活动850场次,举行各类慰问演出活动450场次,提供法律援助1200余次,调处矛盾纠纷1700余件,累计捐助各类帮扶资金40万元以上。志愿者们通过各类公益活动传递人间大爱,他们的善举温暖着整个城市。

创新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

近年来,吉木萨尔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积极主动融入生产生活,在理论宣讲、文化育人、助学支教、医疗健身、法律援助、扶贫帮困等方面倾情投入,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纷纷加入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目前,吉木萨尔镇拥有21支草根文艺志愿团队,有400名志愿者,他们以说快板、唱红歌、表演舞蹈等形式深入农村、社区,受众超3万人次。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活动是广大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有效载体。志愿者们用文艺活动打通宣传政策、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观众通过欣赏文艺演出了解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去年10月,吉木萨尔镇发起了创建“健康社区”行动,邀请吉木萨尔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医疗志愿团队进社区,为居民测血压、测血糖,普及健康知识,至今已为近30000人次提供了医疗服务。社区还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健康小屋”,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老百姓的身边,让健康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开展“健康社区”创建活动以来,吉木萨尔镇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作为主要工作,每周五开展爱国卫生行动,志愿者们纷纷参与其中。

仅去年一年,全镇实名注册的志愿者就超过1500余人。志愿者们积极融入百姓生活,创新志愿服务形式,让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小事做起,大力弘扬志愿精神

“做公益会让人上瘾。”吉木萨尔镇“北庭玫瑰·爱心妈妈”公益组织负责人李焱说。这个公益组织成立于2012年5月,吸纳了来自全县各行各业的爱心妈妈们,她们坚持帮扶贫困学生、孤寡老人,经常性慰问一线公安民警、生活困难牧民,为困难家庭儿童捐款、捐物。

二工镇柳树河子村是个多民族聚居村,当李焱听说村民热比汗·莫合买有一个患脑瘫的儿子后,便带着爱心团队的成员来到热比汗·莫合买家看望慰问。李焱与她促膝交谈,详细询问她家的生活情况,了解她儿子的病情,并送上2000元现金帮她战胜困难。

18年间,李焱带领爱心团队累计捐款捐物60余万元,累计帮扶各族群众3000余人,捐助爱心物品3.6万件,解决365名家庭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帮助29个孩子圆了大学梦。

李焱总说:“维护民族团结、奉献爱心是一个公民应该做的,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

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在基层建设、扶贫济困、环境整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志愿服务就提供什么。志愿者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播撒文明的种子,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奖励志愿者,让爱和温暖循环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精神和物质层面给予志愿者更多的认同和奖励,实际上是爱心的又一次传递,让温暖循环,不仅激发了志愿者的积极性,鼓励志愿者提升服务质量,还能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一件床上用品,一袋大米,一张简单的志愿者证书……奖励志愿者发放的物品虽不贵重却情义满满。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传递文明,传播正能量,用爱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形成了一道城市文明的风景线。他们的默默付出理应被褒奖。

开展志愿服务的初衷是为有需求的群众奉献爱心、提供帮助。志愿服务贵在持久,而要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社会认同、奖励、政策保障等。2017年12月1日,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正式施行,其中明确提出要从多方面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对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给予表彰、奖励。

志愿服务更大的意义在于弘扬社会正能量,而为志愿者提供奖励回馈是让爱循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的规模和范围会不断扩大,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一定会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

奖励志愿服务意义大于奖励本身。吉木萨尔镇去年对全镇涌现出的优秀志愿者进行了表彰。部分餐饮单位还建起了“爱心驿站”,为志愿者提供免费茶饮、临时休息服务。这些为志愿者专门提供的服务,让志愿者们感受到爱的回馈,感受到社会对志愿者的尊重与敬意。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开展志愿服务综述
发布日期: 2021-01-28 12:51:02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弘扬志愿精神 传递向善力量

——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开展志愿服务综述

中国昌吉网讯(通讯员 杨艳)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近年来,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为群众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志愿者的大爱善心和责任担当。

暖心服务,志愿者成最美风景

在吉木萨尔镇满城路社区有这样一位少数民族干部,18年来始终坚持做好志愿服务,帮扶照顾11位老人,她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爸爸妈妈”,用爱温暖着他们,她就是满城路社区干部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她说作为一名社区干部就是要为居民服务,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她用善心大爱让这11位家庭贫困的老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她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着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3年前,巴哈义古丽志愿服务工作室成立,负责人便是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工作室的服务宗旨就是为困难群体、志愿者、爱心公益人士搭建平台,让有困难的弱势群体有地方寻求帮助,让有能力的爱心人士能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工作室已成为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兄弟姐妹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工作室目前有8支志愿服务队,1000名志愿者,志愿者来自社会各界,有在职的干部、退休党员、返乡大学生及中小学生、普通居民等,其中年龄最大的志愿者81岁,最小的志愿者只有8岁。3年来,8支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各类扶贫帮困活动1200多次,捐衣捐物58000多件,资助贫困学生5500人,关爱帮扶老人4600人,开展免费义诊、送医送药活动850场次,举行各类慰问演出活动450场次,提供法律援助1200余次,调处矛盾纠纷1700余件,累计捐助各类帮扶资金40万元以上。志愿者们通过各类公益活动传递人间大爱,他们的善举温暖着整个城市。

创新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

近年来,吉木萨尔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积极主动融入生产生活,在理论宣讲、文化育人、助学支教、医疗健身、法律援助、扶贫帮困等方面倾情投入,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纷纷加入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目前,吉木萨尔镇拥有21支草根文艺志愿团队,有400名志愿者,他们以说快板、唱红歌、表演舞蹈等形式深入农村、社区,受众超3万人次。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活动是广大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有效载体。志愿者们用文艺活动打通宣传政策、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观众通过欣赏文艺演出了解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去年10月,吉木萨尔镇发起了创建“健康社区”行动,邀请吉木萨尔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医疗志愿团队进社区,为居民测血压、测血糖,普及健康知识,至今已为近30000人次提供了医疗服务。社区还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健康小屋”,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老百姓的身边,让健康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开展“健康社区”创建活动以来,吉木萨尔镇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作为主要工作,每周五开展爱国卫生行动,志愿者们纷纷参与其中。

仅去年一年,全镇实名注册的志愿者就超过1500余人。志愿者们积极融入百姓生活,创新志愿服务形式,让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小事做起,大力弘扬志愿精神

“做公益会让人上瘾。”吉木萨尔镇“北庭玫瑰·爱心妈妈”公益组织负责人李焱说。这个公益组织成立于2012年5月,吸纳了来自全县各行各业的爱心妈妈们,她们坚持帮扶贫困学生、孤寡老人,经常性慰问一线公安民警、生活困难牧民,为困难家庭儿童捐款、捐物。

二工镇柳树河子村是个多民族聚居村,当李焱听说村民热比汗·莫合买有一个患脑瘫的儿子后,便带着爱心团队的成员来到热比汗·莫合买家看望慰问。李焱与她促膝交谈,详细询问她家的生活情况,了解她儿子的病情,并送上2000元现金帮她战胜困难。

18年间,李焱带领爱心团队累计捐款捐物60余万元,累计帮扶各族群众3000余人,捐助爱心物品3.6万件,解决365名家庭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帮助29个孩子圆了大学梦。

李焱总说:“维护民族团结、奉献爱心是一个公民应该做的,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

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在基层建设、扶贫济困、环境整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志愿服务就提供什么。志愿者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播撒文明的种子,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奖励志愿者,让爱和温暖循环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精神和物质层面给予志愿者更多的认同和奖励,实际上是爱心的又一次传递,让温暖循环,不仅激发了志愿者的积极性,鼓励志愿者提升服务质量,还能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一件床上用品,一袋大米,一张简单的志愿者证书……奖励志愿者发放的物品虽不贵重却情义满满。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传递文明,传播正能量,用爱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形成了一道城市文明的风景线。他们的默默付出理应被褒奖。

开展志愿服务的初衷是为有需求的群众奉献爱心、提供帮助。志愿服务贵在持久,而要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社会认同、奖励、政策保障等。2017年12月1日,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正式施行,其中明确提出要从多方面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对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给予表彰、奖励。

志愿服务更大的意义在于弘扬社会正能量,而为志愿者提供奖励回馈是让爱循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的规模和范围会不断扩大,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一定会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

奖励志愿服务意义大于奖励本身。吉木萨尔镇去年对全镇涌现出的优秀志愿者进行了表彰。部分餐饮单位还建起了“爱心驿站”,为志愿者提供免费茶饮、临时休息服务。这些为志愿者专门提供的服务,让志愿者们感受到爱的回馈,感受到社会对志愿者的尊重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