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廖冬云 通讯员 魏录宏)凡是到过小海子村的人,无不对这儿有着深刻记忆:徽派江南风情的院落变成农家乐,处于玛纳斯县国家湿地公园内,村庄变成景区,乡间小路笔直整洁,老百姓在这里享受着青山绿水带来的生态福利……如果你想找寻儿时河边摸鱼、滩头赶鸭、荷塘听蛙的记忆,小海子村就是将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
一步一景,极具水乡风韵
2020年10月底,记者站在玛纳斯县广东地乡小海子村村口的主道路上,眺望村庄,两排齐整整的徽派建筑映入眼帘,粉墙黛瓦马头墙,小桥流水伴人家,极具韵律美。
小海子村因邻近小海子水库而得名,库容30万立方米的小海子水库生长着鲢鱼、鲫鱼、草鱼。每年五六月份,常有大鱼破水而出,跃至船上,因此,小海子村所处这片地方也被人称为“跳鱼岛”,成了玛纳斯县国家湿地公园内一处独具特色的景区。
农村怎样取暖?提到这个问题,多数人会回答:烧煤供暖。殊不知,电采暖已在小海子村普及开来。2020年,全村有68户农民采用电采暖设备取暖。来到王兆坤家,浓浓的暖意扑面而来,140平方米的房屋整洁干净。“以前,家人总唠叨冬天烧煤又脏又累,房子也被煤尘熏得发黄。听说可以改成电采暖,我们家第一个积极响应!”王兆坤笑着说。他给记者算了笔账,用电采暖,一个采暖季费用不到3000元,比烧煤还要便宜。
48岁的黄艳梅把自己比作不愿离开村子的“候鸟”。前几年,每到冬季,她和丈夫都要到昌吉去生活。现如今,村子环境好了,旅游火了,哪都不想去了。“楼房里太憋闷了,每天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生活太无聊。”黄艳梅说,住在村里,每天出门看看开阔的田野,心里亮堂堂的。
乡村振兴,其实就是秉持‘一个村庄、一道风景’的理念,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主题,形成“一村一幅景、一处一幅画”的大美格局。小海子村在改变村容村貌上大作“文章”,争取项目资金2000万元,基本完成了11951米供排水管网建设任务,为农户安全饮水及今后乡村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投入资金200万元,完成村庄两侧林地土地平整,铺设灌溉管线1000余米,栽植榆叶梅、大叶白蜡、果树近500棵;筹集资金15万多元,新建文化墙1.57公里,新修过水小桥及门墩96个;投资15万元完成文化室院落改建工程。
现如今,小海子村道路平坦整洁,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景象。
产业升级,带动乡村振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记者远远就看到酒旗在跳鱼岛农家菜小院门头上迎风飘扬,几十坛高粱酒堆放在门口。进门前,游客可以高高举起一碗高粱酒许个心愿,一饮而尽后,向下用力一摔,大喊:“‘碎碎’平安!”
老板张建兵告诉记者,跳鱼岛农家菜2018年4月正式开张,客人大多来自乌鲁木齐、昌吉、哈密等地,以家庭聚会、同学聚会居多。“我们这同时能容纳150人吃饭,有3间客房。旅游旺季,一个月能挣1万多块钱。”张建兵说。
黄艳梅和丈夫开了一家名叫“芦水渔家”的农家乐,招牌菜有红烧肉、酸菜排骨、红烧猪蹄等。黄艳梅表示,农家菜的花样很多,有了特色,也会创出自己的品牌。
记者了解到,小海子村紧紧围绕着国家湿地公园和跳鱼岛景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突出塞外水乡这一文化发展主题。2018年7月,小海子村7个农家乐成立了餐饮联盟,抱团发展,协同互助为游客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早上不到9点半,七八个穿着防水服和胶靴的壮劳力就来到王志伟的水库捞鱼,一辆大货车停在水库旁。王志伟搓着冻得通红的双手告诉记者,2005年,他从昌吉市回到小海子村养鱼,现在承包了大小8个鱼塘,每亩鱼塘的纯利润能达到1500元。“我还准备开辟一个垂钓区,再建几个蒙古包,游客可以垂钓、观景,享用美食。”王志伟说。
据介绍,小海子村还因地制宜发展果蔬采摘、观赏花卉等产业,积极打造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特色农产品展销为一体的现代观光旅游产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以文化之,培育淳朴民风
在小海子村委会办公室院子里,先进人物光荣榜上,多名农户上榜,有致富能手、文明户之星、创业之星、好婆婆之星、好媳妇之星等。
记者来到好媳妇库力汗·啊赫麦提江家,她正在给80岁的婆婆喂饭。她告诉记者,她和婆婆相处得很融洽,从没红过脸。年轻时候,婆婆为这个家出了不少力,现在婆婆老了,她要好好伺候婆婆。“每次出门,我都不敢跑太远,因为得按时回来给婆婆做饭。”库力汗笑着说。
40多年前,朱永标从福建来到新疆,在小海子村安家落户,现如今他已经65岁了。从部队卫生员转变成乡村医生,朱永标的脚步遍布小海子村及周边农村的角角落落,无论酷暑寒冬,只要对方一个电话,他背上医药箱就走。他有一个原则:给村民看病不收出诊费。据统计,他每年出诊近2000次。“病人康复了,我也就有价值了!”朱永标说。
小海子村在加强村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不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借助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建设文化墙、发放宣传册等,教育村民遵纪守法,增强民族团结,保护生态环境;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道德模范”“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不断完善村规民约,让先进思想、公德良俗在广大农牧民群众心底扎根;积极挖掘培育水乡文化,大力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