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王薇)“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汉唐风。”这首诗回荡在漫漫丝路之上,将丝路之美收诸笔端,犹如一曲古老的旋律,随时光之河漂流。
而在“河岸”,有这么一家人,三代同为丝绸之路“摆渡人”,一脉相承的坚守、传承,亲历了昌吉运输行业从骆驼客到机械化,再到智能化的发展变迁,他们用青春和汗水谱写诗歌,赋予古老丝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第一代“摆渡人”是甘肃民勤骆驼客段文章,1935年,他和弟弟带着驼队往返于古丝绸之路上,带着家人在奇台县老满城安了家。
段文章的儿子段德山子承父业,从9岁起就帮着奇台县畜力运输合作社放养着百峰骆驼,悠扬的驼铃声是他童年最美的回忆。
1975年,随着拖拉机的出现,驼队退出历史舞台。段德山开过拖拉机,当过国有运输企业经理,担任过汽车站党支部书记,2001年成立了奇台县汇通运输公司。
比起爷爷和父亲,段希燕更幸运,她赶上了物流运输业又一次转型升级期,用一幅图、一张网、一朵“云”,轻松将运输配载、运力交易、跟踪追溯、库存监控、资源调剂等合为一体,让古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
货运数量较多的城市有哪些?运出的货物类型都有什么?货车最佳返程路线是哪条?2020年11月25日,在位于昌吉市佳弘大厦的新疆汇通互联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物流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大屏上,全国的货源、车源的实时信息不停地上下翻动,并实时更新着4.5万多辆货车的行驶轨迹。
“在实时播放的平台上,司机可以找到货源,货主也可以找到匹配的司机。”公司董事长段希燕谈起这款名为“骆运宝”的平台如数家珍,她将“骆运宝”比喻为货车版的“滴滴”。
“以前可没这么方便,我习惯到当地物流园的小黑板上去找货,会耗时两三天。但把货拉到目的地后,找回程货就没那么顺利了。”开货车跑运输十几年的李长斌自4年前下载使用“骆运宝”APP后,平台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李长斌笑着说:“现在,我只要打开APP,所有的实时货源数据一目了然,半天时间就可以搞定,一年可减少上万公里的空驶油耗。”
通过合理规划行车路线、减少中间环节等管理方式,公司“骆运宝”每年可帮助旗下单车降低空驶率20%—70%,减少碳排放量约13.77吨,减少油耗约50900升。
截至2020年11月底,该平台注册车辆13万多辆,在线车辆4.5万多辆,日发布信息1000多条,处理运单155万件,累计交易达50亿元,业务覆盖全国31个省市和中亚、西亚等地区。自2016年正式运营以来,该公司已获得116项软件著作权,成为首批被国家交通运输部认定的“无车承运人”企业。
大数据、云计算的运用,正在昌吉这片大地上开拓着公路运输物流的未来。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产业体系建设擘画了蓝图、明确了目标。全会公报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段希燕说:“展望新征程,我们将立足于新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数字经济为重要引擎,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继续奋勇前行,在日新月异的悠悠岁月长廊中,一路风景、一路飞歌。”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