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城乡中小学校结成“共同体”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发布时间:2021.01.05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城乡学校“手拉手” 齐头并进同发展

——昌吉市城乡中小学校结成“共同体”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王薇)校园干净整洁,现代化教学楼很气派,孩子们的读书声在校园回荡,足球赛酣战正浓,剪纸课妙趣横生,一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悠扬旋律从孩子们的冬不拉中流泻而出……

近日,踏进昌吉市阿什里乡中心学校的那一刻,记者忍不住感叹:“一点也看不出以前印象中农村学校的模样。”

伴随着放学铃声,孩子们走出校门。阿岩·哈那提看到爸爸哈那提·阿夏提,挥着手笑着跑了过去。小男孩用一口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和爸爸说着学校里的趣事。

哈那提·阿夏提是阿什里乡二道水村牧民,这两年在村里开了农家乐,因为不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农家乐一直经营得不温不火。他没想到,才读二年级的儿子能自如地用国家通用语言和顾客交流,成了自己的小帮手。

“儿子不仅学习好,回家还教我拼音,和我练习对话,我现在能用国家通用语言与他人简单交流了。学校环境好,老师教得好,孩子在这里上学我放心呢!”哈那提·阿夏提抱起儿子开心地说。

说着话,高珊走了过来。她是昌吉市第十小学的体育教师。去年9月,按照学校的安排,她和英语教师郑丽丽一起来到阿什里乡中心学校支教。

“我带二年级和五年级共280名学生的体育课,4个月时间,我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高珊摸着阿岩·哈那提的小脑袋笑着说,这些孩子求知欲特别强,非常听话,就是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普遍不高,交流有些困难。为此,老师们通过自制认字卡片、用学习用品鼓励等方式教孩子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可是花了不少心思。

2018年,这两所学校结成“共同体”,实现学校之间互惠互利,资源共享,老师每年轮教1次。他们每天上下班的路程大概40公里,冬天是天黑出门,天黑回家,但大家没有任何怨言,都认为这是一次成长和挑战。去年,阿什里乡中心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通用语言达标检测。

“学校的幼儿园和小学共有1100名学生,都是本地牧民的孩子。我们的心愿是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阿什里乡中心学校校长潘建东说,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在不断提升,城乡、校际差距缩小有目共睹,牧民们都放心地让孩子留在乡村学校就读。

农村学校和城里学校一个样,这种转变,源于昌吉市不断增强的教育底气。

自2018年以来,昌吉市在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城乡学校组建教育“共同体”,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延展力,提升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昌吉市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实行“轮岗”和“支教”两种交流制度,交流对象包括普通教师、中层管理干部和学校领导,交流期为1年,主要通过送课、送理念、挂职、跟岗学习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教研活动。

实施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优化配置了教师资源,还采用网络共建共享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在各校网络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体”学校之间利用昌吉州教育资源管理云平台,通过优质课程资源网上共建共享、网上教研和教师培训等,实现全州中小学校间资源实时共享。

此外,昌吉市“共同体”学校每年至少召开4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问题、总结交流经验,在城乡学校间传递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协调、均衡发展。

为进一步补齐短板,昌吉市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通过实施紧密型教研活动、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定期围绕课堂教学共性、瓶颈问题开展项目研究。通过专家引领、名师工作室指导、青蓝结对、学科组研讨等形式,提升课堂教学和教科研的有效性,整体提高成员学校课堂教学和教科研质量。

目前,昌吉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01所,在校学生50353人,教师3898人。去年,全市30所中小学在原有的10个城乡小学“共同体”和两个中学学区“共同体”基础上,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工作,建成8个覆盖城乡的中小学教育集团,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实现教育集团内教师资源、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教育科研、师生评价等方面资源共建共享,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差距。

去年12月15日,第二批23个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名单在北京公布,昌吉市“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全疆唯一一个案例入选。昌吉市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昌吉特色的教育创新之路。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昌吉市城乡中小学校结成“共同体”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发布日期: 2021-01-05 12:25:28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城乡学校“手拉手” 齐头并进同发展

——昌吉市城乡中小学校结成“共同体”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王薇)校园干净整洁,现代化教学楼很气派,孩子们的读书声在校园回荡,足球赛酣战正浓,剪纸课妙趣横生,一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悠扬旋律从孩子们的冬不拉中流泻而出……

近日,踏进昌吉市阿什里乡中心学校的那一刻,记者忍不住感叹:“一点也看不出以前印象中农村学校的模样。”

伴随着放学铃声,孩子们走出校门。阿岩·哈那提看到爸爸哈那提·阿夏提,挥着手笑着跑了过去。小男孩用一口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和爸爸说着学校里的趣事。

哈那提·阿夏提是阿什里乡二道水村牧民,这两年在村里开了农家乐,因为不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农家乐一直经营得不温不火。他没想到,才读二年级的儿子能自如地用国家通用语言和顾客交流,成了自己的小帮手。

“儿子不仅学习好,回家还教我拼音,和我练习对话,我现在能用国家通用语言与他人简单交流了。学校环境好,老师教得好,孩子在这里上学我放心呢!”哈那提·阿夏提抱起儿子开心地说。

说着话,高珊走了过来。她是昌吉市第十小学的体育教师。去年9月,按照学校的安排,她和英语教师郑丽丽一起来到阿什里乡中心学校支教。

“我带二年级和五年级共280名学生的体育课,4个月时间,我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高珊摸着阿岩·哈那提的小脑袋笑着说,这些孩子求知欲特别强,非常听话,就是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普遍不高,交流有些困难。为此,老师们通过自制认字卡片、用学习用品鼓励等方式教孩子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可是花了不少心思。

2018年,这两所学校结成“共同体”,实现学校之间互惠互利,资源共享,老师每年轮教1次。他们每天上下班的路程大概40公里,冬天是天黑出门,天黑回家,但大家没有任何怨言,都认为这是一次成长和挑战。去年,阿什里乡中心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通用语言达标检测。

“学校的幼儿园和小学共有1100名学生,都是本地牧民的孩子。我们的心愿是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阿什里乡中心学校校长潘建东说,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在不断提升,城乡、校际差距缩小有目共睹,牧民们都放心地让孩子留在乡村学校就读。

农村学校和城里学校一个样,这种转变,源于昌吉市不断增强的教育底气。

自2018年以来,昌吉市在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城乡学校组建教育“共同体”,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延展力,提升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昌吉市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实行“轮岗”和“支教”两种交流制度,交流对象包括普通教师、中层管理干部和学校领导,交流期为1年,主要通过送课、送理念、挂职、跟岗学习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教研活动。

实施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优化配置了教师资源,还采用网络共建共享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在各校网络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体”学校之间利用昌吉州教育资源管理云平台,通过优质课程资源网上共建共享、网上教研和教师培训等,实现全州中小学校间资源实时共享。

此外,昌吉市“共同体”学校每年至少召开4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问题、总结交流经验,在城乡学校间传递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协调、均衡发展。

为进一步补齐短板,昌吉市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通过实施紧密型教研活动、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定期围绕课堂教学共性、瓶颈问题开展项目研究。通过专家引领、名师工作室指导、青蓝结对、学科组研讨等形式,提升课堂教学和教科研的有效性,整体提高成员学校课堂教学和教科研质量。

目前,昌吉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01所,在校学生50353人,教师3898人。去年,全市30所中小学在原有的10个城乡小学“共同体”和两个中学学区“共同体”基础上,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工作,建成8个覆盖城乡的中小学教育集团,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实现教育集团内教师资源、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教育科研、师生评价等方面资源共建共享,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差距。

去年12月15日,第二批23个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名单在北京公布,昌吉市“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全疆唯一一个案例入选。昌吉市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昌吉特色的教育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