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消协发布“双十一”消费提示谨防陷阱,消费者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消费莫冲动 交易要安全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马晓芳、通讯员 冯建江)2020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大幕已经拉开,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提前开始预售,线上线下各类促销活动让消费者应接不暇。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复杂多样的促销规则,如何才能科学理性消费?日前,州消协发布“双十一”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谨防消费陷阱,合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量需而入,避免冲动消费
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虚假宣传或者虚假好评、“刷单”等方式,诱导消费者选购。在面对商家为“清库存”而进行大促销时,消费者应根据实际需求选购商品,量需而入。消费者不要轻信商家推出的“特价”“清仓价”“全网最低价”等宣传,要货比三家,了解商品的大概市场价格,评估是否有实质优惠,警惕“明降实涨”等价格陷阱,避免冲动消费。
了解促销规则,谨防虚假优惠
“双十一”期间,平台和商家推出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定金立减、跨店满减、店铺礼券等各种活动算法复杂,消费者要仔细阅读平台网站和商家的促销规则,明确红包、积分及优惠券的适用范围,询问退换货方式及运费政策,避免事后因不了解促销规则而发生消费纠纷。同时,越来越多的平台与商家以支付定金能享受优惠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提前下单。消费者应了解“定金”与“订金”的区别。通常情况下“定金”支付后,消费者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尾款,“定金”不予退还;如果商家违约,则返还消费者双倍定金。
注意产品信息,谨慎选择直播带货
直播带货已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消费新兴模式。消费者通过直播购物前,要选择证照齐全且有健全保障体系的电商,下单时应注意甄别和了解商品的产地、功能、质量及售后等信息,还可在直播间要求主播对产品标识进行展示,看是否标注了生产厂家名称、厂址、电话、主要材质或成分,是否有产品合格证等。
留心退换时限,及时追回损失
“双十一”期间各类商品销量暴涨,配送货物的时间很难得到保障。因此消费者应提前了解商家发货时间,急需使用的物品要提前下单。收货后应及时检验,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商家,把握好退货时限。
保存网购凭证,依法维护权益
消费者要注意索要并留存有效购物凭证,及时通过截屏等方式妥善保存好订单信息、付款记录、平台宣传广告、优惠促销页面和商家服务承诺等证据,作为维护合法权益的有力证据。发生消费纠纷时,消费者可先与商家及平台进行沟通,如联系不上或者无法达成一致的,可向12315或者消协组织进行投诉,也可以通过向仲裁机构提请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注重个人隐私,保障交易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要重视对自身个人信息的保护,快递包装上也常常含有消费者的姓名、电话和地址等个人信息,消费者应在丢弃快递包装前,先将个人信息撕毁或涂抹,防止泄露。
购物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具有安全功能的浏览器,并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选择资质齐全且熟悉的第三方购物平台进行交易,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进行交易,更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的微信、QQ等私下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