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干部刘建成:躬身为桥连闽昌 一次挂职一生情
发布时间:2020.10.30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王薇)对于援疆,刘建成事先一点儿思想准备都没有。尽管他从小就梦想着诗和远方,但从没想过会到千里之外的新疆去工作。在听到援疆的号召时,他毫不犹豫,当即报了名。

晚上,他与妻子商量,没想到妻子不仅没反对,反而提出去援疆支教的意愿。她说:“援疆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神圣,对于磨炼意志、提高自身素质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我们一起到新疆去!”

他们把10岁的女儿交与家中年迈的老人,父亲问:“新疆是不是很远?”刘建成答:“不远,请放心!”夫妻俩含着眼泪告别了老人和孩子。老人哪里知道,儿子到的地方,是在数千里之外。

42岁的刘建成是福建省科技厅创新办公室二级调研员、工学博士。今年4月,他作为第八批福建援疆干部来到昌吉,任州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在距离昌吉市180公里外的吉木萨尔县,他的妻子也开始了援疆支教工作。

科技援疆 不遗余力

刚安顿下来,刘建成就跟着州科技局有关领导到全州7个县市调研。“昌吉州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但总是在农田里、树枝上看到残留的破碎地膜,如果农作物幼苗根部遇到残膜,会严重影响发苗率。”在一次调研中的亲眼所见,让刘建成十分难受。

我州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推广农田残膜回收机械,作业原理是将棉秆地上部分打碎后进行地膜回收,但棉秆根部与地膜纠缠在一起无法分离,影响了地膜的回收再利用。

为彻底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刘建成多次到现场调研,积极对接联络,争取到福建省科技厅的经费支持,指导企业申报棉秆拔切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研发及残膜资源化利用项目。该项目实施后,能把棉秆连根拔除、除根部土壤后将棉秆回收,拔秆率达90%、残膜回收率达85%。残膜还可进行资源化利用,获取燃料或化工原料,解决了土壤的污染问题和环保问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众创空间的功能不再是简单地提供工位,建设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已是未来的一大发展方向。

在刘建成的推动下,福建科技援疆项目——农科绿谷众创空间项目进入申报、立项相关流程。该项目落地后,将在位于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丝路科创中心新建以智慧农业为主题的双创服务平台和智慧农业孵化成果展示中心等,在闽昌两地开展众创空间管理、孵化、运营人员培训等服务,提供创业领域全链条支持,为打造众创空间的昌吉样板勾勒蓝图。

脱贫攻坚 惠民利民

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村是最小单元。刘建成在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楮坪乡洪坑村有过3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工作经验,因此,他非常关注州科技局驻奇台县乔仁乡乔仁村“访惠聚”工作队的工作情况。

乔仁村少数民族村民占多数,有200万亩天然草场,是一个以牧为主的村落。这些年,大部分农牧民将土地流转给种地大户或合作社,土地流转收入十分有限。缺水、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充分、集体经济薄弱是乔仁村的现状。

驻村工作队将50头生产奶牛托养给呼图壁县兴丑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分红收益10万元。除此之外,乔仁村村集体没有其它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刘建成与“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长帕丽达多次沟通,了解到乔仁乡和周边乡镇都以养殖业为主,但没有相配套的饲草料加工企业,工作队想将帮扶触角延伸到发展饲草料加工产业,却苦于没有资金来源。

对于乔仁村的情况,刘建成进行了充分调研。他认为饲草料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工作之余,刘建成多方协调奔走,并得到福州援疆分指挥部的大力支持,利用乔仁村牧民定居点闲置厂房,购置混合饲料加工一体机,建设一座以饲草料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混合饲草料加工厂,通过扶贫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为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基础。目前,该项目招标程序已完成,预计投产后能够带动周边20名村民就业、增收致富,促进周边乡镇畜牧业发展。

一次挂职 一生情缘

“大姐,家人都好吧?等农忙结束了,一定带孩子来看病,医生我都联系好了……”10月11日,刘建成再次拨通了刘惠琴的电话,并再三叮嘱不要耽误她的女儿孙晓娟的病情。

在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刘建成在乔仁村结下了两户亲戚,孙晓娟是其中之一。孙晓娟是一名精神障碍患者,家里为她治病花了不少钱,还因此致贫。由于贫困,刘惠琴把带女儿去北京复诊的时间一拖再拖,平时仅靠药物维持,孙晓娟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无法正常与人交流。刘建成为及时给她诊治,联系了州人民医院援疆医生,多次说服刘惠琴带女儿去看病。

今年7月,刘建成到乔仁村走亲戚,孙晓娟跟在他身旁,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人,冲着大家笑。“这是我女儿,10岁了,放暑假了,我带她来认亲。”刘建成笑着介绍说。这时,哈依拉特·额勒江的小儿子跑了过来,不一会,两个小朋友已经手拉手欢快地在一起玩耍了。

哈依拉特·额勒江是乔仁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建成知道他家生活困难,主动提出和他家的结亲干部一起帮扶。每次到乔仁村都会带着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去探望他们一家,并与他们吃、住在一起。刘建成的真心换来了哈依拉特·额勒江一家人的真情,每次刘建成来家里,哈依拉特·额勒江一家人都会热情招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

刘建成说:“我和亲戚的感情,简单、真挚、淳朴,我也要做一颗小小石榴籽,与各民族同胞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踏上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刘建成从东海之滨来到天山脚下,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好事。刘建成深情地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惟愿躬身为桥连闽昌,甘于俯首作路通西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我要做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让援疆之行不虚使命。”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援疆干部刘建成:躬身为桥连闽昌 一次挂职一生情
发布日期: 2020-10-30 13:14:34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王薇)对于援疆,刘建成事先一点儿思想准备都没有。尽管他从小就梦想着诗和远方,但从没想过会到千里之外的新疆去工作。在听到援疆的号召时,他毫不犹豫,当即报了名。

晚上,他与妻子商量,没想到妻子不仅没反对,反而提出去援疆支教的意愿。她说:“援疆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神圣,对于磨炼意志、提高自身素质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我们一起到新疆去!”

他们把10岁的女儿交与家中年迈的老人,父亲问:“新疆是不是很远?”刘建成答:“不远,请放心!”夫妻俩含着眼泪告别了老人和孩子。老人哪里知道,儿子到的地方,是在数千里之外。

42岁的刘建成是福建省科技厅创新办公室二级调研员、工学博士。今年4月,他作为第八批福建援疆干部来到昌吉,任州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在距离昌吉市180公里外的吉木萨尔县,他的妻子也开始了援疆支教工作。

科技援疆 不遗余力

刚安顿下来,刘建成就跟着州科技局有关领导到全州7个县市调研。“昌吉州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但总是在农田里、树枝上看到残留的破碎地膜,如果农作物幼苗根部遇到残膜,会严重影响发苗率。”在一次调研中的亲眼所见,让刘建成十分难受。

我州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推广农田残膜回收机械,作业原理是将棉秆地上部分打碎后进行地膜回收,但棉秆根部与地膜纠缠在一起无法分离,影响了地膜的回收再利用。

为彻底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刘建成多次到现场调研,积极对接联络,争取到福建省科技厅的经费支持,指导企业申报棉秆拔切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研发及残膜资源化利用项目。该项目实施后,能把棉秆连根拔除、除根部土壤后将棉秆回收,拔秆率达90%、残膜回收率达85%。残膜还可进行资源化利用,获取燃料或化工原料,解决了土壤的污染问题和环保问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众创空间的功能不再是简单地提供工位,建设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已是未来的一大发展方向。

在刘建成的推动下,福建科技援疆项目——农科绿谷众创空间项目进入申报、立项相关流程。该项目落地后,将在位于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丝路科创中心新建以智慧农业为主题的双创服务平台和智慧农业孵化成果展示中心等,在闽昌两地开展众创空间管理、孵化、运营人员培训等服务,提供创业领域全链条支持,为打造众创空间的昌吉样板勾勒蓝图。

脱贫攻坚 惠民利民

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村是最小单元。刘建成在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楮坪乡洪坑村有过3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工作经验,因此,他非常关注州科技局驻奇台县乔仁乡乔仁村“访惠聚”工作队的工作情况。

乔仁村少数民族村民占多数,有200万亩天然草场,是一个以牧为主的村落。这些年,大部分农牧民将土地流转给种地大户或合作社,土地流转收入十分有限。缺水、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充分、集体经济薄弱是乔仁村的现状。

驻村工作队将50头生产奶牛托养给呼图壁县兴丑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分红收益10万元。除此之外,乔仁村村集体没有其它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刘建成与“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长帕丽达多次沟通,了解到乔仁乡和周边乡镇都以养殖业为主,但没有相配套的饲草料加工企业,工作队想将帮扶触角延伸到发展饲草料加工产业,却苦于没有资金来源。

对于乔仁村的情况,刘建成进行了充分调研。他认为饲草料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工作之余,刘建成多方协调奔走,并得到福州援疆分指挥部的大力支持,利用乔仁村牧民定居点闲置厂房,购置混合饲料加工一体机,建设一座以饲草料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混合饲草料加工厂,通过扶贫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为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基础。目前,该项目招标程序已完成,预计投产后能够带动周边20名村民就业、增收致富,促进周边乡镇畜牧业发展。

一次挂职 一生情缘

“大姐,家人都好吧?等农忙结束了,一定带孩子来看病,医生我都联系好了……”10月11日,刘建成再次拨通了刘惠琴的电话,并再三叮嘱不要耽误她的女儿孙晓娟的病情。

在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刘建成在乔仁村结下了两户亲戚,孙晓娟是其中之一。孙晓娟是一名精神障碍患者,家里为她治病花了不少钱,还因此致贫。由于贫困,刘惠琴把带女儿去北京复诊的时间一拖再拖,平时仅靠药物维持,孙晓娟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无法正常与人交流。刘建成为及时给她诊治,联系了州人民医院援疆医生,多次说服刘惠琴带女儿去看病。

今年7月,刘建成到乔仁村走亲戚,孙晓娟跟在他身旁,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人,冲着大家笑。“这是我女儿,10岁了,放暑假了,我带她来认亲。”刘建成笑着介绍说。这时,哈依拉特·额勒江的小儿子跑了过来,不一会,两个小朋友已经手拉手欢快地在一起玩耍了。

哈依拉特·额勒江是乔仁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建成知道他家生活困难,主动提出和他家的结亲干部一起帮扶。每次到乔仁村都会带着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去探望他们一家,并与他们吃、住在一起。刘建成的真心换来了哈依拉特·额勒江一家人的真情,每次刘建成来家里,哈依拉特·额勒江一家人都会热情招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

刘建成说:“我和亲戚的感情,简单、真挚、淳朴,我也要做一颗小小石榴籽,与各民族同胞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踏上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刘建成从东海之滨来到天山脚下,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好事。刘建成深情地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惟愿躬身为桥连闽昌,甘于俯首作路通西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我要做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让援疆之行不虚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