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法院召开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0.10.27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昌吉市法院召开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

重点围绕六个方面推出特色服务保障措施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刘新新、通讯员 皮玉洁)10月16日,昌吉市人民法院召开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法院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1+N”工作的推进情况,以及昌吉市大西渠镇法庭创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

今年4月,自治区高院出台了“1+N”系列实施意见及措施,昌吉市法院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司法效能,结合法院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昌吉市人民法院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1+N系列实施意见的工作方案》,重点围绕服务民营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推进破产审判、服务旅游业发展、善意文明执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等六个方面,找准司法服务保障的结合点、切入点,从立案、审判、执行、司法、服务各个环节研究制定个性化举措,推出颇具特色的服务保障措施,取得积极成效。

昌吉市法院通过推行立案、审判、执行工作一体化,落实案件精简分流,提高案件审判效率;建设金融、旅游、破产清算、消费维权等审判团队,提高各类案件审判效果;建立大调解联动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与昌吉市文旅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工商联建立联动机制,提供多元、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途径;开辟涉及民营经济纠纷案件绿色通道,优化诉讼服务,降低企业诉讼负担,缩短办案周期;开辟涉旅案件绿色通道,在2个旅游景区设立“旅游巡回审判点”,方便涉旅案件快速办理。

为进一步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营商环境,今年6月15日,昌吉市法院把大西渠镇法庭打造为全州首个“优化营商环境法庭”,将法庭建在企业家门口,近距离服务企业需求。通过加强线上司法服务,推进网上办案,疫情期间,让企业足不出户享受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建立企业诉讼绿色通道,对受疫情影响出现资金困难的企业,给予诉讼费减免政策,保障经济困难的企业打得起官司;开展巡回审判,“变坐堂问案为现场办案”,方便企业诉讼,让群众少跑腿,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了解企业所思所盼所想,纾困解难;组织企业负责人到法院参加“公众开放日”活动,零距离学习法律知识。

下一步,昌吉市法院会继续强化服务意识,全力创建便民利民的诉讼环境;广泛调研,走访民营企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加强风险研判,对企业可预防性案件及时提出司法建议,健全企业防范风险机制。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昌吉市法院召开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 2020-10-27 13:24:24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昌吉市法院召开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

重点围绕六个方面推出特色服务保障措施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刘新新、通讯员 皮玉洁)10月16日,昌吉市人民法院召开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法院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1+N”工作的推进情况,以及昌吉市大西渠镇法庭创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

今年4月,自治区高院出台了“1+N”系列实施意见及措施,昌吉市法院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司法效能,结合法院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昌吉市人民法院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1+N系列实施意见的工作方案》,重点围绕服务民营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推进破产审判、服务旅游业发展、善意文明执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等六个方面,找准司法服务保障的结合点、切入点,从立案、审判、执行、司法、服务各个环节研究制定个性化举措,推出颇具特色的服务保障措施,取得积极成效。

昌吉市法院通过推行立案、审判、执行工作一体化,落实案件精简分流,提高案件审判效率;建设金融、旅游、破产清算、消费维权等审判团队,提高各类案件审判效果;建立大调解联动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与昌吉市文旅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工商联建立联动机制,提供多元、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途径;开辟涉及民营经济纠纷案件绿色通道,优化诉讼服务,降低企业诉讼负担,缩短办案周期;开辟涉旅案件绿色通道,在2个旅游景区设立“旅游巡回审判点”,方便涉旅案件快速办理。

为进一步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营商环境,今年6月15日,昌吉市法院把大西渠镇法庭打造为全州首个“优化营商环境法庭”,将法庭建在企业家门口,近距离服务企业需求。通过加强线上司法服务,推进网上办案,疫情期间,让企业足不出户享受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建立企业诉讼绿色通道,对受疫情影响出现资金困难的企业,给予诉讼费减免政策,保障经济困难的企业打得起官司;开展巡回审判,“变坐堂问案为现场办案”,方便企业诉讼,让群众少跑腿,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了解企业所思所盼所想,纾困解难;组织企业负责人到法院参加“公众开放日”活动,零距离学习法律知识。

下一步,昌吉市法院会继续强化服务意识,全力创建便民利民的诉讼环境;广泛调研,走访民营企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加强风险研判,对企业可预防性案件及时提出司法建议,健全企业防范风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