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委副书记、市长马红军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自治区分会场参加表彰大会并接受授牌。时爱华 摄
中国昌吉网讯(通讯员 马月 时爱华)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10月20日上午在北京举行,昌吉市第六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
自2016年开始着手创建此次全国双拥模范城以来,昌吉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双拥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健全军地合署双拥工作领导机制,陆续建立263个拥军优属组织、130个拥政爱民小组、152个军民共建点,91个退役军人服务站,1个国家级和3个自治区级“退役军人之家”示范点;利用各种途径、平台广泛宣传教育,先后投资3500万元建设昌吉市国防教育展览馆、文博馆和昌吉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牢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爱军队的思想根基;建立了军地需求“双清单”,投入1.1亿元发放各类抚恤补助金,谱写了一曲“军民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筑强军梦”的时代凯歌。
军民团结如一人 健全双拥共建机制
昌吉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驻市部队坚持把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起点谋划,全方位推进,高标准落实。
军地双方做到“五纳入五统一”:坚持把支援部队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统一领导;坚持把支持部队建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一安排;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目标内容,统一考核;坚持把全民国防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统一实施。通过领导带头讲双拥、常态互动解难题、联合督导抓落实营造浓厚的双拥社会氛围。
面对党政机关减编定岗矛盾,坚持各级双拥工作领导机构编制不减、职数不缺、经费不少。健全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军地合署办公,由两名市委常委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保证双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不断线、不松劲。军地先后建立263个拥军优属组织、130个拥政爱民小组、152个军民共建点、91个退役军人服务站,按照“五有”“六化”标准,全力打造“枫桥式退役军人之家”,实现了市、乡、村三级全覆盖,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结合、军地联动的群众性双拥工作格局。
落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党委议军会议、军地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党政领导干部军事日、军地领导互访、军地合署办公、双拥成员单位述职等制度,修订完善《昌吉市拥军优属若干规定》《昌吉市驻军部队拥政爱民公约》等制度规定,促进双拥工作规范化运行,精细化落实。军地定期联合对双拥法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导,使双拥工作运行机制更加规范、高效,步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爱我国防爱我军 营造崇军尚武氛围
军地各级始终把国防、双拥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纳入部队政治教育课程,多方式、多途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全民实践的自觉行动。
军地各级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活动,举办主题拥军活动和文艺演出50多场(次),营造浓厚双拥氛围。健全党校、干部培训班、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国防教育机制,打牢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的思想基础。驻市部队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定期编发双拥教育教材,深入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拥政爱民和群众纪律教育,先后组织50余名师团职领导干部到地方授课辅导,130余名官兵担任学校军训教官和辅导员,军地合办国防教育讲座、强军大讲堂、星光讲坛460余场(次),近40万人次接受教育。主动抓好军训工作,军训干部、学生和企业员工2.5万余人次,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传承红色基因有机结合,让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扎根庭州大地。
在各媒体开辟《军民鱼水一家亲》《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新闻宣传专栏,在城区重要路段设置永久性标识标牌,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宣传橱窗、墙报板报,在135个村(组)设立双拥宣传员,创立双拥手机APP,打造“报纸有文字、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网上有专栏”的昌吉双拥宣传品牌。军地先后在《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等军地媒体刊发900余篇(条)双拥工作新闻报道,大力宣传国防部命名的爱民模范贺昌富、全国树立的“年度双拥人物”萧民、自治区表彰的“最美退役军人”刘延超等先进典型,使“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普及军地,辐射全域。
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市国防教育展览馆、文博馆和昌吉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见学逾50万人次,“两馆一园”已成为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市部队和社会团体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各部队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开放军史馆、荣誉室和军史文化长廊,面向社会开门式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清明、烈士公祭日,组织党政机关干部和群众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我邀亲戚祭英烈”“英模画像进校园、红色故事进讲堂”“红领巾解说员宣讲英模事迹进军营”等主题活动,真正把全民国防教育落到实处,打牢了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爱军队的思想根基。
真情托举强军梦 筑牢保障打赢后盾
多年来,昌吉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始终把部队的冷暖放在心上,视官兵如亲人,倾心尽力为部队排忧解难,为人民军队能打仗、打胜仗贡献力量。
昌吉市创造性贯彻落实《自治区〈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实施细则》、出台《义务兵家庭、现役军人及退役士兵优待实施意见》,优先安排160名军人子女入学入托,满怀热情解决军人的“后路、后代、后院”问题。四年来,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士官24人、随军家属28人,为1.25万名退役军人家庭悬挂“光荣之家”牌匾。在车站、医院、政府等150个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军人依法优先”服务标志,建立立功受奖送喜报机制,军地领导联合为立功受奖官兵送喜报200多份,为12名老军人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组织180个拥军服务队定期看望慰问老红军、老功臣、老战士,把党和人民的关怀送到他们心里,真正让为国立功的军人家庭“香”起来,让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老革命、老军人“亮”起来,让军人成为社会尊崇的职业。
建立军地需求“双清单”,先后投入1.1亿元用于支持部队建设和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生活和医疗补助标准,发放各类抚恤补助金5971万元,为615名退役士兵发放安置自主就业补助金2605万元,为885名义务兵发放家庭优待金870万元。先后投入41万元培训军地两用人才1000多人,官兵获得感不断提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昌吉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为部队调拨抗疫急需物资,帮助赴武汉抗疫一线军队医务人员克服家庭困难,解决口罩、手套、消毒液等紧缺物资,发放慰问金15万元,表达党和人民的拥军情。
积极发挥市、乡镇(街道)、村组(社区)三级联动作用,集中社会资源为部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先后投入拥军活动慰问金800余万元,进军营开展拥军活动保持常态化。健全宣传、文旅、妇联、团委等部门联属办公机制,组织文艺小分队深入军营走访慰问200余次,开展送书籍、送节目、送健康、送祝福、送温暖“五送”活动,升华军民鱼水情。定期组织“老兵公益团队”英模事迹进部队、“苏玉琴工作室”送文化大餐进部队,组织“周妈妈拥军工作室”制作拥军鞋垫,彰显军爱民、民拥军的真情实践,展现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画卷。
人民军队爱人民 服务群众为宗旨
驻市部队把驻地当故乡,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定能打仗、打胜仗的信心和决心,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同时,积极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宗旨在双拥共建中焕发新光彩、取得新进步。
驻市部队与昌吉市16个村(社区)党支部结成共建对子,组成64个理论宣传小组走村入户宣传党的政策,把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先后投入78万元购买党务书籍、征订党报党刊、添置健身活动器材,帮助完善结对村(社区)基础设施,打造军民共建美好精神家园。每月为驻地群众播放一部红色电影,每季联合驻地单位开展一次精神文明知识讲座,激励群众自觉弘扬先进文化,共组织军民文化交流活动76场(次),参与群众22万余人次,唱响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时代强音。坚持月走访、季学习、半年座谈和年总结交流等制度规定,以制度常态落实夯实基本阵地。通过一起上党课、一起过组织生活、共树先进典型等方式方法,帮助结对村(社区)淬炼先锋队伍、筑牢战斗堡垒,巩固基层政权。
驻市部队主动与11所中小学校建立帮扶关系,定期到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组织学生过“军事日”,努力将各族学生培养成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接班人。团以上干部“一帮一”资助140余名贫困学生,8支团以上部队采取“部队+合作社+贫困户”精准帮扶低收入家庭42户139人,真正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管到长远。累计出动兵力1.2万余人次,机械车辆2690台次,直升机64架次,整建制参加植树造林、市政改造等10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定期安排医疗小分队深入乡村(社区)义诊,累计为驻地各族群众看病2.8万余人次,免费发放价值8万余元常用药品,举办医疗保健知识讲座32场,被各族人民群众誉为“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时代,争创新佳绩,续写新辉煌。昌吉市将一如既往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努力打造具有昌吉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双拥品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完成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历史使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