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刘茜 通讯员 王芮)
从940亿元到1324亿元,“十三五”时期,我州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
这是奋进的五年——
我州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用奋斗姿态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事业有序推进。
这是创新的五年——
我州经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与此同时,多项改革向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减税降费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政策效应明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
翻看2016年到2019年我州经济总量曲线图,四年来,我州经济总量一年上一个大台阶,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6.6%。
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1.2:40.7:38.1,调整到2019年的16.2:41.8:42.0。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在2016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到2019年达到1324.7亿元,年均增长6.6%。在全疆各地州中,我州GDP总量自2016年连续四年排名第二位(第一位是乌鲁木齐市)。
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我州农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水平、高效节水等均走在全国前列,农业科技水平、现代生物种业、农村综合改革走在全疆前列。农牧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85%以上,处于全国中上水平。截至2019年底,全州实现农业总产值219.1亿元。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强,全州工业增加值(含兵团)由2015年的288.8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428.8亿元,年均增长6.4%。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
2019年,我州积极解决老旧小区功能不完善、物业管理不到位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改造老旧小区36个,城镇住宅物业覆盖率达到88%。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5690套,农村安居工程4718户,5.9万群众喜迁新居。
发展开新局含金量更高
数据显示,今年9月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经济增速32.4%。1-9月,月均增速在33%以上,呈现平稳高速增长态势。
“十三五”期间,我州园区规模迅速扩大。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由2015年的21家增加至2019年的43家;建成煤矿至企业间输煤廊道128公里,年运输能力3900万吨,铁路年运输量达到4200万吨,基本实现“用煤不见煤”。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初步搭建起“三中心三联盟”创新服务平台;国内第二个、西部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落户园区。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双创载体。
截至2019年底,全州已建成国家级园区3家、自治区级工业园区6家。园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5家,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5.5%,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7.4%。
此外,以旅游为代表的消费,持续成为我州经济的第一拉动力,展现了 “十三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5年间,我州立足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着力破解“三难一不畅”等突出问题。加快推动“乌昌吐石克”跨区域融合协同发展,全面实施“一证惠五地”优惠政策。“一部手机游昌吉”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上线运营。2019年,我州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发展,接待游客4400万人次、增长43%,旅游收入达到818亿元、增长50%。
5年间,我州发展含金量更高。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5年的20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68.6亿元,年均增长7.5%。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兴服务业高速增长。2019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1%,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23%。
5年间,我州发展动力更充沛。2019年,率先启用全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3613项、不见面审批事项70项,网上可办率、一网通办率、办件总量位居全疆前列,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
5年间,我州发展持续性更强。全州大气SO2、PM2.5、PM10、NO2、CO年均浓度总体呈现改善趋势,尤其是PM10下降幅度较为明显,国控考核城市昌吉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水质总体状况为优,2016-2019年全州8条河流15个断面符合Ⅰ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数由1个增至6个;其余断面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全州基本农田土壤未发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达到清洁等级。
民生改善为百姓增福祉
走进木垒县东城镇沈家沟村,仿古路灯一路相随,道路两旁一户户风格迥异的民宿林立,人行步道顺着千亩杏林蜿蜒远方。
2019年,沈家沟村成立千亩杏林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千亩杏林和1300余亩土地进行流转整合,形成林果业发展基地,吸引了近5万名游客采摘打卡。今年上半年,木垒县接待旅游人数12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84亿元,同比均增长45.2%,带动649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金秋田野飘香,我州脱贫攻坚结出的硕果令人振奋。2019年,投入1亿元实施道路、通讯、供排水、住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83个。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474人、生态扶贫稳定就业1098人,4436户1497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无一返贫。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2015年以来,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0%,2019年达到3392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3%。个人车辆拥有量由2015年的21.1万辆,增加到2019年的27.2万辆,增长28.9%。
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全州企业、事业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2015年的59.4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79.7万人,增加20.3万人。“十三五”期间,每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在3万人左右,“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成果持续巩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