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绿色发展交响曲
——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昌吉成功实践综述之五
木垒马圈湾溪流密布、山青花艳,来自全疆的自驾游车辆蜿蜒穿行、纵横山水;天山天池旖旎清澈的湖光里,天南海北的游客放飞心灵、拥抱自然;江布拉克万亩麦田、汉疏勒城、黑涝坝等景点组成的绚丽油画里,游客们寻访花海、神游星空……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州坚持走生态优先发展的道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性治理,多领域、广覆盖,全社会唱响绿色交响曲,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绿色成为生态底色、发展主色和鲜明特色。
为大漠绿洲“织造”生态彩带
9月25日,在奇台县北部沙漠沙丘间,今春新栽植的梭梭,一簇簇枝条旺长。今年,奇台县采用无灌溉造林技术移植补栽梭梭1万亩。
多年来,奇台县在沙漠前沿打造出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3至5公里的人工防沙基干林带,加上常年封育的355万亩天然荒漠林,构成了佑护奇台的生态屏障。
6年来,我州采取更新改造、抚育等措施,修复三北防护林,让它们重焕生机。如今,一个以农田防护林、大型防风固沙基干林和天然荒漠林为主体,多林种、多带式、乔灌草、网片带相结合的综合防护生态体系初步形成。
在天山山脉中部的哈尔尕山北坡,雪山融水从千沟万壑奔流而出,形成昌吉市头屯河干流。过去,由于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属地管理变迁等原因,头屯河沿岸生态破坏严重。
2012年,自治区决定实施头屯河谷生态治理和绿化工程。2016年,我州和兵团十二师加快推进头屯河谷生态治理和绿化工程进度,对水、草、林、土壤等进行全方位生态整治。如今俯瞰头屯河西岸,新疆大剧院似一朵金色雪莲尽情绽放,文化公园、自然生态修复公园、城市康体公园、城市庆典公园、工业遗址公园等5个主题公园已露“芳容”。
2019年12月17日,在玛纳斯县清水河乡贝母房子村大西沟片区,一架飞机轰鸣着穿越平原、山川,对7万亩草场进行补播改良,150吨老芒麦、高冰草、黄花苜蓿等5种草籽被播撒进山区。
玛纳斯县作为全国第一批57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十三五”期间建立起覆盖全县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资源产出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处于全国前列。
截至2018年底,我州有3083万亩森林、7308万亩草原,有4个国家湿地公园、4个国家森林公园、7个国家沙漠公园,森林覆盖率达13.9%。
生态修复扩大绿色版图
从空中俯瞰,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犹如一个色彩斑斓的大花园。近年来,准东开发区实施了万亩生态林、万亩道路防护林、万亩湿地和万亩企业绿色等“四个万亩”建设,昔日的戈壁滩现在处处绿意盎然,绘就了一幅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
小小煤块通过层层精深加工被“吃干榨净”,可以衍生出甲醇等几十种跨界产品。2014年,新疆国泰新华化工有限公司投资113亿元,在准东开发区建设煤基精细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目前一期年产20万吨甲醇装置、40万吨电石装置等已经全部投产。“企业主要产品是以煤为基的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可实现对准东地区丰富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利用。”公司事业部总经理何寿峰说。
安徽地处华中地区与华东地区交界地带,是西电东送必经通道。新疆准东—安徽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准皖直流”)2019年9月26日正式投运,来自昌吉的清洁电能只需要0.01秒就能到达3000多公里外的安徽古泉,而每千公里只有1.5%损耗。
一年来,准皖直流累计外送电量507.23亿千瓦时。数据显示,500亿千瓦时电能,相当于燃烧1600万吨标准煤,大约可以减排4320万吨二氧化碳、13.6万吨二氧化硫、11.84万吨氮氧化物,对华东地区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近年来,准东开发区不断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已投资65亿元,完善污水、垃圾、固废、危废等4个处置体系,对区域内的“三废”进行集中处理;建成煤矿至企业间输煤廊道128公里,实现“用煤企业不见煤,产渣企业不见灰”;铝基、硅基等产业园全部安装了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备,实施24小时在线监测。
如何保护好绿水青山,我州不断亮出新举措,从保护一脉青山、一泓清水、一片土地开始,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推向纵深。
良好生态长出“美丽经济”
9月19日,随着一只五彩热气球在菊花田上空缓缓升腾,第九届新疆昌吉菊花展在新疆农业博览园开幕,1168种150万株国内名优菊花形成绚烂花海,吸引3000余名游人一品秋菊韵味。
同一天,一艘游船在阜康市天山天池湖面斩波而行。9月2日以来,每天都有千余名国内游客来景区游玩,其中内地游客占三分之一以上。
1998年以来,天山天池景区累计投入近10亿元,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人工造林、河谷流域水体整治等生态项目;持续巩固40万亩草场禁牧和天然林保护成果,植树造林800亩,植被恢复116亩。
飞阅庭州大地,从人间仙境天山天池到时光走廊车师古道,从空中草原江布拉克到木垒千年胡杨林……生态红利的持续释放,为旅游业带来井喷式发展。2019年,我州全年接待游客4400万人次、增长43%,旅游收入达到818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达47.6%。
“一箱油桃,一箱水蜜桃。”8月18日,昌吉市二六工镇一桃园里,粉嫩的鲜桃挂满枝头,吸引着过往的游客采摘购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州持续推进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州特色林果种植总面积达30多万亩,带动农牧民人均增收800元左右。
这两天,玛纳斯县塔西河乡红沙湾村村民周海全种植的木耳、榆黄菇等迎来采收旺季。今年,周海全发展林下经济,在400多亩林地里种植了食用菌,由于是在林间自然出菇,菌菇个大、饱满、品质优,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受到消费者欢迎。
2002年以来,玛纳斯县完成退耕还林、荒坡披绿工程17.68万亩。该县把荒山披绿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打造“荒坡造林+林下种植养殖”绿色生态模式,让昔日的荒坡变成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我州正在实践中擘画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壮丽美景。(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