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有更高文明度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昌吉市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综述
昌吉市2019年获得“全国四好农村公路县市”称号。图为昌吉市乡村道路建设场景。昌吉日报记者 何龙 摄
中国昌吉网讯(通讯员 马月)昌吉市自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大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持续擦亮文明城市“金字招牌”与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融为一体,围绕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的更高要求,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质量不变、管理更严”,持续推进理想信念、文明风尚、经济民生、社会环境、生态文明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动文明创建向纵深发展,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文明城市成果巩固,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昌吉市志愿者深入牧区给牧民做健康检查。昌吉日报记者 何龙 摄
系统谋划 统筹推进长效常态
昌吉市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和绩效考核重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长效常态创建工作机制,先后制定下发《昌吉市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长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昌吉市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成果动态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试行)》等制度性文件,邀请第三方检测单位开展测评,及时发现问题、查缺补漏,确保创建巩固工作组织到位、领导到位、制度到位、措施到位,推动创建工作不断向新的境界和层次迈进。坚持州市联动抓宣传引导,充分整合州市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资源,常年通过开设专题、专栏、专访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广有效做法,弘扬各类先进,曝光不文明行为,扩大市民对巩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整合各部门各单位宣传栏、LED大屏以及公交、出租车顶灯、车体、车厢电视、楼宇电视、广告牌、建筑围挡等户外宣传资源,全覆盖、立体式、常态化设置公益广告1万余块。依托昌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整合12345市长热线、12319城市管理热线、价格监督、消费投诉等非紧急类和供应保障单位热线,完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形成智慧管网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对全市主次干道、重点区域车流、人流、市政设施等实行实时监控,有效应对交通拥堵、水电气热等市政设施突发状况以及接到群众投诉和监控发现的问题,统一调度、统一指挥,拓宽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渠道,确保了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各类问题得到及时处置。2018年以来,共受理各类问题办结14.7万余件,办结率达98%。
昌吉市深入实施“绿色昌吉”工程。图为中学生正在北部荒漠义务植树。昌吉日报记者 何龙 摄
提升内涵 深度实施纵深创建
昌吉市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和“学习强国”“昌吉市零距离”等平台载体,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落实两个“纲要”,广泛开展《昌吉市市民文明公约》《昌吉市“三管十不”行为规范》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新入昌市民、来昌建设者的文明教育,持续推进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上网行动,完善信用公示和企业诚信“红黑榜”制度,全方位加强疫情防控精神文明教育,弘扬时代新风。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动态培养、发现“最美昌吉人”,近三年推荐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自治区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自治州道德模范4人,评选市级道德模范10人。推荐2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推荐评选市级以上“文明家庭”26户。健全昌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四级架构,制定“六有标准”,搭建思想理论宣讲、扶弱济困、文化体育、卫生健康、生态环保等六大服务平台,建立群众点单、基层所站报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等相关机制流程,坚持每月一主题,常态化开展全民公益日活动。组建300多个志愿团队,吸纳注册志愿者8万余人,每年层层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00多场次,覆盖群众50多万人次。积极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全市现有县级以上文明单位170余家、文明乡镇10个、文明村59个、文明校园59所(含幼儿园)、十星级文明户13000多户。
昌吉市积极开展红色电影放映工作。图为放映员为牧民放映电影《十八洞村》。昌吉日报记者 何龙 摄
打造形象 强化提升精细管理
昌吉市不断加大广场、公园、城市景观大道等城市“外立面”的建设和管理力度,2018年以来投入6600多万元,新增城市公园面积589.2亩,绿地面积1155.45亩,新建城区道路26条30.27公里。投资38.17亿元推进头屯河沿岸综合整治河道景观工程,实现景城一体融合发展,城市门户形象进一步提升。稳步推进城北生活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及污泥无害化再利用建设项目。投资1600万元购置各类垃圾收集、清运、存储、转存设备8000余台(辆、个),完成10个乡镇、59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城乡环境进一步优化。常态化开展“市容市貌”“不文明交通”“七小行业”“农贸市场”等十大专项整治活动。2018年以来,共清理各类主次干道、市场、学校周边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店外经营2.4万余次,整治燃煤设施7700多个。2018年以来投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3.2亿元,实施57个村的垃圾治理、污水治理、道路、绿化、亮化、村容村貌整治等建设项目。投入4432万元实施“厕所革命”,建成各类卫生户厕17409座、公厕25座,同时投入2000万元为乡镇购置抽粪抽渣等配套管护车辆。投资26亿余元,建设重要农村公路540多公里,一般农村公路1100多公里,2019年荣获全国“农村四好”公路示范市。
昌吉市交警大队民警在“交通安全教育日”期间走进幼儿园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昌吉日报记者 何龙 摄
秉承民意 着力改善民生福利
昌吉市持续实施棚户区、老旧小区改善工程,2018年以来,完成农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3694户,完成6个老旧小区、19313套棚户区的改造,完成市政管网改造6.3 公里,新建更新休闲、照明等设施 110多处(个),合理开发布局停车位1100个,新增供暖面积39.6平方米,在建城区主次干道新增便民公厕11座。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34所。实施新建和改扩建医疗卫生项目3个,建成后可新增床位500张左右,深化“放管服”改革,新建市民中心变“多门”为“一门”,坚持“让网络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105项,拓展延伸村、社区便民服务点两个,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2018年以来累计办理“最多跑一次”事项达60万件,“一网通办”率达94%,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便民利企,有效解决了企业和群众办证难、办事难问题。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零就业家庭” 动态为零,三年来新增城镇就业22541人,养老、工伤、生育、失业保险费等惠民政策有效落实,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三年来183.8万人次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家庭医生团队153个,65岁以上居家老人健康管理率达67%以上。扎实开展党员干部大调研、大走访,充分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实施民生工程30项,受益群众5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