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杨海军)“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任谁走进昌吉市第七中学的校园,心里都会想起这首歌。这里生活着汉族、回族、东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各民族学生。多年来,该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活动,让民族团结走进生活、走进课堂、走进校园的角角落落,在师生的心里生根发芽。
昌吉市七中位于美丽如画的昌吉市长宁南路,2008年9月起承办自治区“内初班”;2019年,该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夯实基础营造氛围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群众的生命线。昌吉市七中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切实巩固社会主义教育阵地。
“老师讲的能听懂吗?身体哪儿不舒服?”有着29年教龄的贾春来老师有一个维吾尔族女儿,是结对学生阿依孜巴。阿依孜巴数学成绩不理想,贾春来便联系了数学老师给她辅导;有一次,阿依孜巴嘴唇上长了个包,贾春来到乌鲁木齐等地多方打听,最终为孩子及时做了治疗。阿依孜巴常对人夸赞说:“我有一个好妈妈,她叫贾春来。”
昌吉市七中还有许许多多个“贾春来”。在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昌吉市七中以“三进两联一交友”为抓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学生为纽带,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类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文体活动。进班级,教师们以真实案例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进餐厅,师生们一起进餐,一起开展光盘行动,拒绝浪费;进宿舍,师生们话家常、聊未来、共同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该校充分发挥电子显示屏、QQ群、校园广播、板报、专题讲座的作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在校园环境设计中,以民族团结、“五爱、五心”为主题对各班教室、阅览室等场所进行了精心设计;学校还建有国学堂,开设了书画、国学经典诵读等校本课程,以传统优秀文化浸润思想、陶冶情操。
爱心呵护一家人
心理上疏导、生活上帮助、学习上辅导……是老师、是亲人、是朋友。
为了让远离家乡的孩子们安心学习,4名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带领学科教师为学生作群体或个体心理辅导。该校还精心打造了心理健康教育基地——青苹果之家,孩子们在这里说“悄悄话”,获取心理上的支持和疏导。据统计,累计近1000名学生在这里得到了有效心理支持。
去年6月的一天,八年级7班的学生艾尔西丁突发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医院,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老师们就是最亲的亲人。班主任白燕青下班不回家,而是带着水果、糕点去看望艾尔西丁;生活老师努尔甫拉给艾尔西丁接大小便、洗脸、喂饭……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极大地鼓舞着“内初班”的学生,也极大地感染着学生家长。
阳光教育铸魂育人
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享党的教育普惠阳光。昌吉市七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履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职责,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接班人。
昌吉市七中把课堂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把民族团结专题培育与课堂教育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中加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法制教育,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新疆历史等课堂教学,引导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起学、一起玩、一起生活、一起成长。昌吉市七中实行混合编班、混合住宿,各族学生吃住在一起,无形中加强了交往交流交融。
九年级的艾丽菲热是个活泼开朗、阳光自信的女生,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她总是乐于伸出援手。在昌吉市七中,一个个“艾丽菲热”与老师们一起共同推动学风、校风、教学质量向上向好。
昌吉市七中注重构建学校的关怀机制。购置生活体育用品及图书7.2万余册,全部向学生开放;通过社会、教师捐款、捐衣物,发放给困难学生;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中为学生、学生家长送去急需的物品等。
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绚丽绽放。多年来,昌吉市七中先后荣获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德育示范校暨依法治校示范校、昌吉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100多项荣誉。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