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通讯员杨涛、杨滋惠报道:在木垒县大石头乡阿克达拉村阿合尔额斯奶制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里,工人把新鲜的牛奶倒入锅中烧开,加酸奶酵母搅拌,过滤晾干……四个小时后一批奶疙瘩新鲜出炉。
村民赛力克保力·哈布德力是建档立卡人员,常年在外打工。2018年,他回到村里,看到村里畜产品的深加工价值没有发挥出来,便萌生了创办奶制品加工厂的想法。
州中医医院驻大石头乡阿克达拉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在入户时了解到,赛力克保力·哈布德力有创业的想法,便鼓励他依托村里农牧民牲畜养殖优势,创办合作社。
说干就干,赛力克保力·哈布德力,一边详细了解村里奶牛养殖情况,一边系统培训有奶制品加工基础的村民。工作队一方面详细研究农牧民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为他申请到了政府创业激励政策资金1万元;一方面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为他协调厂房3间,多方联络帮助购买加工设备。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顺利投产,开始试运营。奶酪、奶疙瘩等奶制品投入市场后,因牛奶新鲜、奶质好,加上独家的发酵配方,很受消费者欢迎。为促进销售,工作队队员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宣传产品,到县城及周边县市跑订单,目前,有6家商店与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合作社奶制品日产量由2018年的5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1500公斤。
赛力克保力·哈布德力说:“近两年来,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合作社效益越来越好,下一步我计划从原料、设备、加工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申请QS食品认证和注册产品商标,努力将合作社打造成木垒县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排头兵。”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富裕后的赛力克保力·哈布德力没有忘记其他村民,随着奶制品加工量的增加,合作社工人由以前的3人增加到现在的10人,实行上午下午两班工作制,招收的工人都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建档立卡贫困户库孜依然一家有5口人,以前的家庭收入主要靠牲畜养殖,现在,他成了合作社的工人,有了稳定的收入。“我每天在合作社只上半天班,剩下的半天时间还可以在家饲养牲畜,每月能挣到2000元工资,再加上售卖牲畜的收入,钱袋子是越来越鼓了。”库孜依然笑着说。
“今年,我们已申报援疆项目,计划修建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的阿克达拉村创业基地,能彻底解决阿合尔额斯奶制品合作社、哈萨克特色木工手工艺加工车间等微型企业厂房短缺难题,为企业做大做强搭建平台。”工作队队长李政说。
如今,阿克达拉村像赛力克保力·哈布德力一样的致富能手越来越多。产业带动就业的增收路,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保障。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