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垒县: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组图)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中国昌吉网讯(通讯员杨滋惠)在精准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关键时刻,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按照精准扶贫、责任到人、限期脱贫的总体要求,对各类扶持政策进行分类、整合和完善,创新扶贫方式,多策合一,强力攻破贫困堡垒,将精准扶贫工作不断推向纵深。

一、出台就业扶持政策,找到贫困“出血点”

针对就业技能弱、脱贫之后难巩固的症结,木垒县出台《木垒县脱贫攻坚转移就业三年行动工作方案》、《自治县小微企业吸纳农村留守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补助奖励办法》、《木垒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就业工作方案》等,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对现有企业稳岗工资补贴力度,对11个试点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每月稳岗补助工资由500元提高到750元,并与国家通用语言培训考核挂钩。对技术工程师和科技特派员管理,县财政给予每月3000元工资补助。对实现吸纳本地稳定就业20人(或50人)以上,每年给予5万元(或10万元)水电暖补助;对企业物业公司、工商个体经营户等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每人每年给予12000元奖励。

博斯坦乡双语培训现场

为提高就业技能,木垒县深入开展“项目+国家通用语言+技能+就业”订单式培训,近三年在全县大力开展了“全民学习、全员培训、精准培训、冬季攻势”等全覆盖式大学习、大培训,采用集中办班、现场观摩、技能实训、外出培训、经验推广、互观互学等多种方式,培训内容涉及国家通用语言识字阅读、惠民政策、特色种植、服装缝制、烹饪面点、驾驶、物业服务等20多个种类,全县三年累计培训60多万人次,覆盖所有乡镇和贫困人口,实现了从“治标”向“治本”、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和跨越,增强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二是有序组织转移就业,对症贫困“下良药”

木垒县委有组织输入准东经济开发区务工,设立60万元技能培训经费,面向准东订单培训,围绕企业用工岗位需求精准输出8批175名富余劳动力;设立24万元房屋租赁补助经费,对有组织在准东稳定就业务工人员进行补助;设立25万元交通补助经费,每周安排2两趟客运班车往返准东经济开发区、务工人员持工作证免费乘车;设立120万元稳岗补助经费,对在准东企业稳定就业人员每人每月补助500元;抢抓州党委在准东设立转移就业服务站的机遇,解决转移就业务工人员食宿和周转房问题。

木拉提别克是博斯坦乡合然托别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3月,他搭上了木垒县定向准东劳务输出的快车,走出家门成了一名产业工人。他说:“通过参加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我在新疆宜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当装卸工,一天上班8个小时,工作生活有规律,每月5天休假,月工资在6300元左右,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

大石头乡牧民参加服装缝纫培训

木垒县坚持内转与外输相结合,积极打造就业载体,在做好就地就业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牛羊托管推进集约经营,把土地牲畜总量少、效益低的贫困农牧民从一产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有序转移,放下牧鞭、走出大山,进城入厂、务工增收成为时尚。目前已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2465人,占贫困劳动力总数3481人的70.8%,人均月工资收入500元-5000元不等。

三是多管齐下小微助力,疏通扶贫“各经络”。

木垒县积极引进创办小微企业、卫星工厂36家,带动3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2020年3月12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17项政策措施,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加快发展。建立“代记账中心”,由财政出资为每家小微企业支付5000元年代理费,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增强带贫助贫发展后劲。

木垒县新疆努迩乐服装有限责任公司博斯坦乡分厂享受政策补贴5万元的水电暖费用,政府还给厂子5万只口罩定单,员工复工情绪高涨,26名女工正在加紧生产民用防疫口罩。阿丽腾古丽是该乡建档立卡贫困户,企业开工后,她第一时间返岗。“一个月收入近3000元,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会越来越好。”她说。

“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人有一技之长。”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白杨河乡西泉村服装厂的墙壁上,这行标语非常醒目。已在服装厂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马尔江说:“去年村上办起服装厂,优先安排我进厂上班,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白杨河乡党委书记王军介绍,在白杨河乡,就业名额优先给予贫困户。目前,100多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连日来,木垒县西吉尔镇聚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挂面厂车间内响彻了“轰隆隆”的机器运转声。停产近两个月后,和面机、压面机、切断机等设备重新运转了起来,每天三百多公斤的挂面从干净卫生的车间生产、包装,最终运到全县各处的销售商手中。西吉尔镇阿克塔斯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古丽娜孜在“访惠聚”工作队的帮助下,来到聚清挂面厂上班,每月2100元的稳定收入,每天按时上下班,上班照顾家庭两不误。

四是梳理优势培育产业,连通扶贫“大动脉”

木垒县委坚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出台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木垒有28种农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木垒羊肉享誉疆内外,1000多家“木垒烧烤”遍布全疆,以此为契机木垒打造牛羊肉品牌,提高肉质品质、供给量和附加值,促进劳动力转移增收,形成规模养殖加工,打造龙头企业。采取贷款贴息、周转资金扶持,保障企业牲畜购买、饲草料贮备等流动资金;鼓励企业盘活乡镇闲置棚圈、连片草场流转,减轻企业经济压力;对企业牲畜疫病防治、保险等费用进行补助;实行资产折股量化,县财政、乡(镇)政府、村集体扶持企业的周转资金、项目资金作为资产收益分红,年分红比例不低于10%,收益资金壮大村集体经济或扶持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西吉尔镇聚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挂面加工现场

2016年以来,木垒县出栏大畜18.45万头、黄牛改良4.3万头、早冬羔出栏42.1万只、特色种植48.9万亩。2019年,通过牲畜改良、牛羊托管、土地流转等种养殖业带动建档立卡户980户增收;完成品种改良牛1.84万头,羊14.78万只,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87户,带动增收378.9万元;引进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培育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家,巩固扶持牛羊肉加工企业3家。通过电商平台加强营销,在有赞商城、微信平台销售木垒羊肉,完成交易790余万元;在木垒联盟领养羊小程序实现交易额1210万元;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国家级传统村落、民宿客栈、休闲农庄、品牌餐饮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引导贫困人口参与保洁、环保、销售等旅游服务项目,目前已实现定向培训就业2000余人(带动649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五是“志智”双扶便民就业,打通脱贫“中梗阻”

扶贫要扶志,更要扶智。为解决贫困人口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木垒县设立财政资金购买公益性购岗位,增加就近就地就业岗位。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木垒县在各乡镇启动“幸福大院”建设,将大石头乡、白杨河乡康养中心作为木垒县第一批幸福大院试点,做到功能配套、管理规范,切实解决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完善设施设备,将幸福大院配套设施列入扶贫项目资金计划,配备接送老人电瓶车、中医理疗、吸氧、食宿、护理等配套设施设备;医养结合,提供中医理疗、康复治疗等服务,费用按照个人医疗保险支出标准予以支出;政府购买公益岗,每个幸福大院配备3-4个公益性岗位,负责餐饮、洗涤、保洁等工作:落实经费保障,县财政每年为幸福大院补助5万元运转管理费,为入住老人每人每月补助200元生活补助。

西吉尔镇新疆闽新服饰生产车间现场

通过修定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大家的生活方式转变了,脱贫斗志更高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些落后的习惯得以改变。“文明新风进万家”“美丽庭院”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崇尚文明、告别陋习成为一种风尚,实现“坐有沙发、吃有餐桌、学有书桌、蔬菜入厨”的标准, “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三区分离让庭院更加干净整洁,农牧民日常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标准发生历史性变革,将农牧区移风易俗推向高潮,有力推进了牧区群众从游牧到定居、再步入现代文明生活的历史性跨越。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木垒县: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组图)
发布日期: 2020-03-19 12:47:06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国昌吉网讯(通讯员杨滋惠)在精准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关键时刻,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按照精准扶贫、责任到人、限期脱贫的总体要求,对各类扶持政策进行分类、整合和完善,创新扶贫方式,多策合一,强力攻破贫困堡垒,将精准扶贫工作不断推向纵深。

一、出台就业扶持政策,找到贫困“出血点”

针对就业技能弱、脱贫之后难巩固的症结,木垒县出台《木垒县脱贫攻坚转移就业三年行动工作方案》、《自治县小微企业吸纳农村留守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补助奖励办法》、《木垒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就业工作方案》等,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对现有企业稳岗工资补贴力度,对11个试点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每月稳岗补助工资由500元提高到750元,并与国家通用语言培训考核挂钩。对技术工程师和科技特派员管理,县财政给予每月3000元工资补助。对实现吸纳本地稳定就业20人(或50人)以上,每年给予5万元(或10万元)水电暖补助;对企业物业公司、工商个体经营户等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每人每年给予12000元奖励。

博斯坦乡双语培训现场

为提高就业技能,木垒县深入开展“项目+国家通用语言+技能+就业”订单式培训,近三年在全县大力开展了“全民学习、全员培训、精准培训、冬季攻势”等全覆盖式大学习、大培训,采用集中办班、现场观摩、技能实训、外出培训、经验推广、互观互学等多种方式,培训内容涉及国家通用语言识字阅读、惠民政策、特色种植、服装缝制、烹饪面点、驾驶、物业服务等20多个种类,全县三年累计培训60多万人次,覆盖所有乡镇和贫困人口,实现了从“治标”向“治本”、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和跨越,增强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二是有序组织转移就业,对症贫困“下良药”

木垒县委有组织输入准东经济开发区务工,设立60万元技能培训经费,面向准东订单培训,围绕企业用工岗位需求精准输出8批175名富余劳动力;设立24万元房屋租赁补助经费,对有组织在准东稳定就业务工人员进行补助;设立25万元交通补助经费,每周安排2两趟客运班车往返准东经济开发区、务工人员持工作证免费乘车;设立120万元稳岗补助经费,对在准东企业稳定就业人员每人每月补助500元;抢抓州党委在准东设立转移就业服务站的机遇,解决转移就业务工人员食宿和周转房问题。

木拉提别克是博斯坦乡合然托别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3月,他搭上了木垒县定向准东劳务输出的快车,走出家门成了一名产业工人。他说:“通过参加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我在新疆宜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当装卸工,一天上班8个小时,工作生活有规律,每月5天休假,月工资在6300元左右,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

大石头乡牧民参加服装缝纫培训

木垒县坚持内转与外输相结合,积极打造就业载体,在做好就地就业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牛羊托管推进集约经营,把土地牲畜总量少、效益低的贫困农牧民从一产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有序转移,放下牧鞭、走出大山,进城入厂、务工增收成为时尚。目前已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2465人,占贫困劳动力总数3481人的70.8%,人均月工资收入500元-5000元不等。

三是多管齐下小微助力,疏通扶贫“各经络”。

木垒县积极引进创办小微企业、卫星工厂36家,带动3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2020年3月12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17项政策措施,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加快发展。建立“代记账中心”,由财政出资为每家小微企业支付5000元年代理费,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增强带贫助贫发展后劲。

木垒县新疆努迩乐服装有限责任公司博斯坦乡分厂享受政策补贴5万元的水电暖费用,政府还给厂子5万只口罩定单,员工复工情绪高涨,26名女工正在加紧生产民用防疫口罩。阿丽腾古丽是该乡建档立卡贫困户,企业开工后,她第一时间返岗。“一个月收入近3000元,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会越来越好。”她说。

“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人有一技之长。”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白杨河乡西泉村服装厂的墙壁上,这行标语非常醒目。已在服装厂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马尔江说:“去年村上办起服装厂,优先安排我进厂上班,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白杨河乡党委书记王军介绍,在白杨河乡,就业名额优先给予贫困户。目前,100多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连日来,木垒县西吉尔镇聚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挂面厂车间内响彻了“轰隆隆”的机器运转声。停产近两个月后,和面机、压面机、切断机等设备重新运转了起来,每天三百多公斤的挂面从干净卫生的车间生产、包装,最终运到全县各处的销售商手中。西吉尔镇阿克塔斯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古丽娜孜在“访惠聚”工作队的帮助下,来到聚清挂面厂上班,每月2100元的稳定收入,每天按时上下班,上班照顾家庭两不误。

四是梳理优势培育产业,连通扶贫“大动脉”

木垒县委坚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出台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木垒有28种农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木垒羊肉享誉疆内外,1000多家“木垒烧烤”遍布全疆,以此为契机木垒打造牛羊肉品牌,提高肉质品质、供给量和附加值,促进劳动力转移增收,形成规模养殖加工,打造龙头企业。采取贷款贴息、周转资金扶持,保障企业牲畜购买、饲草料贮备等流动资金;鼓励企业盘活乡镇闲置棚圈、连片草场流转,减轻企业经济压力;对企业牲畜疫病防治、保险等费用进行补助;实行资产折股量化,县财政、乡(镇)政府、村集体扶持企业的周转资金、项目资金作为资产收益分红,年分红比例不低于10%,收益资金壮大村集体经济或扶持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西吉尔镇聚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挂面加工现场

2016年以来,木垒县出栏大畜18.45万头、黄牛改良4.3万头、早冬羔出栏42.1万只、特色种植48.9万亩。2019年,通过牲畜改良、牛羊托管、土地流转等种养殖业带动建档立卡户980户增收;完成品种改良牛1.84万头,羊14.78万只,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87户,带动增收378.9万元;引进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培育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家,巩固扶持牛羊肉加工企业3家。通过电商平台加强营销,在有赞商城、微信平台销售木垒羊肉,完成交易790余万元;在木垒联盟领养羊小程序实现交易额1210万元;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国家级传统村落、民宿客栈、休闲农庄、品牌餐饮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引导贫困人口参与保洁、环保、销售等旅游服务项目,目前已实现定向培训就业2000余人(带动649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五是“志智”双扶便民就业,打通脱贫“中梗阻”

扶贫要扶志,更要扶智。为解决贫困人口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木垒县设立财政资金购买公益性购岗位,增加就近就地就业岗位。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木垒县在各乡镇启动“幸福大院”建设,将大石头乡、白杨河乡康养中心作为木垒县第一批幸福大院试点,做到功能配套、管理规范,切实解决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完善设施设备,将幸福大院配套设施列入扶贫项目资金计划,配备接送老人电瓶车、中医理疗、吸氧、食宿、护理等配套设施设备;医养结合,提供中医理疗、康复治疗等服务,费用按照个人医疗保险支出标准予以支出;政府购买公益岗,每个幸福大院配备3-4个公益性岗位,负责餐饮、洗涤、保洁等工作:落实经费保障,县财政每年为幸福大院补助5万元运转管理费,为入住老人每人每月补助200元生活补助。

西吉尔镇新疆闽新服饰生产车间现场

通过修定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大家的生活方式转变了,脱贫斗志更高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些落后的习惯得以改变。“文明新风进万家”“美丽庭院”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崇尚文明、告别陋习成为一种风尚,实现“坐有沙发、吃有餐桌、学有书桌、蔬菜入厨”的标准, “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三区分离让庭院更加干净整洁,农牧民日常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标准发生历史性变革,将农牧区移风易俗推向高潮,有力推进了牧区群众从游牧到定居、再步入现代文明生活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