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台县骆驼养殖带动农牧民增收
发布时间:2025.10.25 来源:奇台零距离 浏览次数:


(记者 李逸凡报道)“每天挤完奶,收购车就准时来拉,不管是一吨奶还是几百公斤奶都能当天收走,省心又赚钱!”68岁的麦麦提・艾麦提站在自家骆驼养殖圈旁,看着穿梭的奶罐车,脸上满是笑意。从1981年首次养骆驼至今,这位西地镇桥子村的养殖户,已与骆驼相伴40余年,不仅靠养殖实现了稳定增收,还带动村里10余户村民加入了骆驼养殖队伍。

四十年养殖路:从“试错”到“标杆”,单峰骆驼带出“致富经”

“刚开始养了十来年,中间还改养过牛羊,最后发现还是骆驼‘靠谱’!” 麦麦提・艾麦提笑着回忆。如今,他的骆驼养殖已形成规模,全家共养殖骆驼200余峰,其中90峰为产奶骆驼,分别由两个儿子负责管理。“骆驼产奶期能达到15个月,我们通常只产12个月,既保证奶质,也能让骆驼得到休息。”他介绍,骆驼奶价格虽有波动,但常年稳定在每公斤15元以上,冬季最高价可达35元,单峰产奶骆驼每年毛利润超3万元,纯利润不低于2.5万元。

奇台县西地镇骆驼养殖户 麦麦提・艾麦提为儿子指导骆驼养殖。  李逸凡摄

更让麦麦提・艾麦提自豪的是,骆驼养殖“省心省力”。“别看骆驼体型大,食量却比牛小得多,三个大母骆驼吃的草料才抵得上一头大母牛。而且骆驼极少生病,养了这么多年,从没见过骆驼出现牛羊常见的疫病问题。”凭借这份 “低投入、高回报”的优势,他主动向村民分享养殖经验,“我们做人讲诚信,实事求是,大家相信我,就跟着一起干了。”如今,桥子村已有十几户村民靠养殖骆驼实现增收,每户年均收入显著提升。

父子接力:从“卖原奶”到“深加工”,骆驼产业链持续延伸

在麦麦提・艾麦提的影响下,儿子艾尔西丁・麦麦提从小就与骆驼为伴,如今更是成为骆驼产业“升级”的推动者。“我在乌鲁木齐卖了七八年新鲜驼奶,还尝试用驼毛、驼绒做护膝、袜子,用驼奶做香皂,这些手工制品很受市场欢迎。” 艾尔西丁・麦麦提说,手工驼奶香皂经过大量免费试用,已完成配方优化,具备走向市场的条件;驼绒制品因保暖性强,也积累了稳定客源。

工人正在给骆驼使用挤奶器挤奶。  李逸凡摄

更令人期待的是,艾尔西丁・麦麦提计划将这些深加工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目前手工制品主要在本地销售,下一步打算把驼绒制品、驼奶香皂卖到内地城市,让更多人了解新疆骆驼产业的价值。”他表示,虽然手工制作成本较高,但凭借 “天然、优质”的特色,产品竞争力十足,未来还将探索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提升收益。

业兴县:覆盖7乡镇110户, 12000余峰骆驼撑起增收版图

在西地镇,像麦麦提・艾麦提这样的骆驼养殖户并非个例。养殖户卡迪尔・卡玛力的养殖基地规模更大,目前存栏骆驼400余峰,均为本地优良品种准噶尔双峰驼和长眉驼。“现在每天能产奶200多公斤,光挤奶一年就能挣二三十万元,加上育肥屠宰,年收入能到四十万元左右。” 卡迪尔・卡玛力介绍,为了管理庞大的养殖基地,他雇佣了3名本村村民,既解决了用工问题,也带动了邻里增收。

奇台县西地镇畜牧干事 艾尼•如孜和西地镇骆驼养殖户卡迪尔・卡玛力交流骆驼养殖经验。  李逸凡摄

西地镇的骆驼养殖热潮,正是奇台县骆驼产业发展的缩影。据统计,目前奇台县全县骆驼存栏量达12000余峰,养殖范围覆盖全县7个乡镇,惠及110户养殖户,形成了以点带面、连片发展的产业格局。其中,西地镇作为核心养殖区域,占到了全县骆驼存栏量的三成,全镇共有48户骆驼养殖户,骆驼存栏量达3200余峰,成为推动全县骆驼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据西地镇畜牧干事艾尼・如孜介绍,近年来,奇台县及西地镇两级不断加大对骆驼养殖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技术培训等方式,引导农牧民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在技术服务方面,县乡两级畜牧部门定期开展动物防疫、良种培育等培训,为养殖户解决养殖难题;在销售渠道上,积极对接区内外奶粉企业,搭建稳定的产销桥梁。

驼奶收购商马玉宝便是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我今年刚开始收购驼奶,每天要收600—700公斤,奇台县尤其是西地镇的驼奶质量非常好,检测合格率高,很受呼图壁、阜康等地奶粉企业青睐。”马玉宝说,目前他的收购范围已覆盖奇台县3个养殖乡镇,未来计划进一步扩大收购规模,助力更多养殖户增收。

谈到下一步骆驼产业的发展,艾尼・如孜表示,西地镇将联合奇台县相关部门,继续深耕骆驼产业资源。一方面,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优良养殖品种,扩大养殖规模;另一方面,推动产业链延伸,整合县内深加工资源,探索驼奶饮品、驼绒服饰、驼奶护肤品等多元化产品,打造区域特色品牌,让骆驼产业成为带动全县农牧民稳定增收的致富新路子。


下一篇: 没有了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奇台县骆驼养殖带动农牧民增收
发布日期: 2025-10-25 23:36:06 来源:奇台零距离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记者 李逸凡报道)“每天挤完奶,收购车就准时来拉,不管是一吨奶还是几百公斤奶都能当天收走,省心又赚钱!”68岁的麦麦提・艾麦提站在自家骆驼养殖圈旁,看着穿梭的奶罐车,脸上满是笑意。从1981年首次养骆驼至今,这位西地镇桥子村的养殖户,已与骆驼相伴40余年,不仅靠养殖实现了稳定增收,还带动村里10余户村民加入了骆驼养殖队伍。

四十年养殖路:从“试错”到“标杆”,单峰骆驼带出“致富经”

“刚开始养了十来年,中间还改养过牛羊,最后发现还是骆驼‘靠谱’!” 麦麦提・艾麦提笑着回忆。如今,他的骆驼养殖已形成规模,全家共养殖骆驼200余峰,其中90峰为产奶骆驼,分别由两个儿子负责管理。“骆驼产奶期能达到15个月,我们通常只产12个月,既保证奶质,也能让骆驼得到休息。”他介绍,骆驼奶价格虽有波动,但常年稳定在每公斤15元以上,冬季最高价可达35元,单峰产奶骆驼每年毛利润超3万元,纯利润不低于2.5万元。

奇台县西地镇骆驼养殖户 麦麦提・艾麦提为儿子指导骆驼养殖。  李逸凡摄

更让麦麦提・艾麦提自豪的是,骆驼养殖“省心省力”。“别看骆驼体型大,食量却比牛小得多,三个大母骆驼吃的草料才抵得上一头大母牛。而且骆驼极少生病,养了这么多年,从没见过骆驼出现牛羊常见的疫病问题。”凭借这份 “低投入、高回报”的优势,他主动向村民分享养殖经验,“我们做人讲诚信,实事求是,大家相信我,就跟着一起干了。”如今,桥子村已有十几户村民靠养殖骆驼实现增收,每户年均收入显著提升。

父子接力:从“卖原奶”到“深加工”,骆驼产业链持续延伸

在麦麦提・艾麦提的影响下,儿子艾尔西丁・麦麦提从小就与骆驼为伴,如今更是成为骆驼产业“升级”的推动者。“我在乌鲁木齐卖了七八年新鲜驼奶,还尝试用驼毛、驼绒做护膝、袜子,用驼奶做香皂,这些手工制品很受市场欢迎。” 艾尔西丁・麦麦提说,手工驼奶香皂经过大量免费试用,已完成配方优化,具备走向市场的条件;驼绒制品因保暖性强,也积累了稳定客源。

工人正在给骆驼使用挤奶器挤奶。  李逸凡摄

更令人期待的是,艾尔西丁・麦麦提计划将这些深加工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目前手工制品主要在本地销售,下一步打算把驼绒制品、驼奶香皂卖到内地城市,让更多人了解新疆骆驼产业的价值。”他表示,虽然手工制作成本较高,但凭借 “天然、优质”的特色,产品竞争力十足,未来还将探索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提升收益。

业兴县:覆盖7乡镇110户, 12000余峰骆驼撑起增收版图

在西地镇,像麦麦提・艾麦提这样的骆驼养殖户并非个例。养殖户卡迪尔・卡玛力的养殖基地规模更大,目前存栏骆驼400余峰,均为本地优良品种准噶尔双峰驼和长眉驼。“现在每天能产奶200多公斤,光挤奶一年就能挣二三十万元,加上育肥屠宰,年收入能到四十万元左右。” 卡迪尔・卡玛力介绍,为了管理庞大的养殖基地,他雇佣了3名本村村民,既解决了用工问题,也带动了邻里增收。

奇台县西地镇畜牧干事 艾尼•如孜和西地镇骆驼养殖户卡迪尔・卡玛力交流骆驼养殖经验。  李逸凡摄

西地镇的骆驼养殖热潮,正是奇台县骆驼产业发展的缩影。据统计,目前奇台县全县骆驼存栏量达12000余峰,养殖范围覆盖全县7个乡镇,惠及110户养殖户,形成了以点带面、连片发展的产业格局。其中,西地镇作为核心养殖区域,占到了全县骆驼存栏量的三成,全镇共有48户骆驼养殖户,骆驼存栏量达3200余峰,成为推动全县骆驼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据西地镇畜牧干事艾尼・如孜介绍,近年来,奇台县及西地镇两级不断加大对骆驼养殖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技术培训等方式,引导农牧民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在技术服务方面,县乡两级畜牧部门定期开展动物防疫、良种培育等培训,为养殖户解决养殖难题;在销售渠道上,积极对接区内外奶粉企业,搭建稳定的产销桥梁。

驼奶收购商马玉宝便是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我今年刚开始收购驼奶,每天要收600—700公斤,奇台县尤其是西地镇的驼奶质量非常好,检测合格率高,很受呼图壁、阜康等地奶粉企业青睐。”马玉宝说,目前他的收购范围已覆盖奇台县3个养殖乡镇,未来计划进一步扩大收购规模,助力更多养殖户增收。

谈到下一步骆驼产业的发展,艾尼・如孜表示,西地镇将联合奇台县相关部门,继续深耕骆驼产业资源。一方面,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优良养殖品种,扩大养殖规模;另一方面,推动产业链延伸,整合县内深加工资源,探索驼奶饮品、驼绒服饰、驼奶护肤品等多元化产品,打造区域特色品牌,让骆驼产业成为带动全县农牧民稳定增收的致富新路子。


上一篇: 寒潮未至粮草先行!...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