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
8月15日的昌吉市,骄阳似火。穿过一片片浓绿的葡萄园,记者走进昌吉市印象戈壁葡萄酒庄200亩标准化示范园。这里没有传统葡萄园里忙碌的人群,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笔直矗立的金属立杆、悬空的滴灌带和正在除草的机械。该酒庄总经理富强俯身拨开一片葡萄叶,指着新苗说:“你看,这些苗子才种下3个月,但每一株的株行距、每一根杆子的位置,全是GPS精准打点定位的。”
这片看似“过于整齐”的葡萄园,正是新疆葡萄酒企业应对现实变化的一次大胆突围。
富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人工管理模式下,一亩葡萄园人工成本高达1200元—1500元,加上水费、地租等,总成本超过2000元。而机械化全面推广后,人工成本可降至600元左右。
成本之外,更紧迫的是时间窗口。新疆冬季来得早,每年10月初酿酒葡萄采收结束后,紧接着就要开展冬剪、冬埋等工作,如不能及时找到工人完成,葡萄藤极易冻伤。
在这片示范园里,传统葡萄种植的“经验主义”被精准的工业标准取代:每根杆子用GPS定位打点,杆距6米,葡萄苗株距1米、行距3.2米;滴灌带全部悬空挂于铁丝上,避免机械除草时损坏;金属立杆替代传统水泥杆,可承受葡萄采收机的强烈震动;葡萄藤“厂”字形单枝单蔓架势,为机械化修剪留出操作空间。
尽管今年栽种的葡萄苗明年5月就能挂果,但酒庄计划全部将果实打掉。“我们要把树养壮,不急这一时。”富强透露,示范园前3年亩均投入达8000元—1万元,比传统种植高约20%,但长期成本将大幅下降。
昌吉回族自治州林草技术推广中心技术推广科科长杜林峰告诉记者,昌吉州现有酿酒葡萄5万亩,标准化种植、机械化管理的比例还很低。“这是必然趋势,只有机械化才能把成本降下来。”
但他也坦言推广难度:老园改造“很费劲”,需重新规划杆位、沟渠,成本高,因此新建葡萄园更适合标准化建设。目前,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昌吉市酿酒葡萄种植产区正积极探索标准化示范园建设,以提升酿酒葡萄机械化水平。
机械化的效率之高令人震撼:一台采摘机日工作量达100—200亩,相当于100多个劳动力。
“我们酒庄有800亩地,人工采收要一个多月,用机械一周就能完成。”富强说。未来,酒庄还计划为周边小型酒庄提供机械化采收服务,摊薄设备成本。
“短期看投入大,长期看必须走这条路。”富强说,“我们希望用200亩示范园蹚出一条路,然后逐步改造老园子。新疆葡萄酒要想和世界竞争,必须走标准化、机械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