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赋能“红色产业”破壁攻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赴昌吉州开展番茄产业链标准化专题调研
8月18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王霞率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自治区质量基础发展研究院联合调研组赴中粮屯河番茄有限公司,聚焦番茄制品国际技术壁垒应对与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开展专题调研。此次调研紧扣自治区“质量强区”战略,聚焦番茄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形式,深入了解番茄产业链标准化建设现状、技术贸易壁垒应对难点及全链条标准体系构建需求,为推动昌吉州番茄产业从“规模优势”向“标准优势”转型把脉定向。
一、高层调研聚焦产业痛点,标准化成为破局关键
作为全球重要的番茄生产加工基地,昌吉州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享誉国际的“红色产业”。中粮屯河番茄有限公司作为自治区加工番茄产业链链主企业,其标准化实践已成为全州乃至全国番茄产业的缩影——从种植到加工、从内销到出口的全流程标准应用,既彰显了昌吉州番茄产业的硬核实力,也暴露出标准滞后、国际对接不足等共性问题。此次国家级调研的深入开展,为昌吉州以标准化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标准体系建设多点突破,筑牢产业升级根基
昌吉州以链主企业为纽带,联动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形成标准化工作合力。以中粮屯河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联合高校攻关的“加工番茄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通过标准转化加速成果落地,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其中,《番茄酱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清洁生产标准番茄制品工业(番茄酱)》等标准的推广应用,推动行业节能降耗水平提升30%以上。同时,依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技术支持,积极申报番茄地理标志产品,强化“昌吉番茄”区域品牌与标准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对标国际破解壁垒,标准化助力“红色名片”走向世界
以标准化为利器,推动番茄产业“破壁出海”。针对欧盟链格孢真菌毒素限量要求、农残标准差异等技术壁垒,昌吉州企业率先开展国际标准比对研究,参与制定《番茄及其制品中链格孢毒素的检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团体标准,填补国内检测方法空白。中粮屯河通过跟踪国际标准动态,优化种植加工流程,2024年实现出口创汇2.14亿美元,产品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昌吉州正推动《加工番茄收购标准》《番茄产业标准化体系》等特色地标升级为国家标准,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互认,助力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同时,依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搭建国际标准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实时法规预警、技术咨询等服务,有效降低出口风险。
四、锚定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擘画标准化发展新蓝图
紧扣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从三方面推动番茄产业标准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构建全链条标准体系。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整合科研院所、企业力量,系统梳理种植、加工、物流等环节标准缺口,制定番茄特色产业链标准体系规划,推动“田间到餐桌”全流程标准化。二是强化国际标准对接。深化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作,建立国际标准跟踪与转化机制,重点攻关欧盟、美国等主要市场标准差异,推动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提升行业话语权。三是培育标准化人才队伍。开展“标准化+”培训,覆盖种植户、企业技术人员,重点提升国际标准应用、贸易壁垒应对能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昌吉州将持续以标准化赋能番茄产业,推动“红色产业”向“标准高地”跨越,为自治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昌吉样板”,让“中国番茄”这张红色名片在国际舞台上更加亮眼。
昌吉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8月20日